文言文中意動用法、使動用法和爲動用法

文言文中意動用法、使動用法和為動用法

 意動用法

所謂意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以之為何”的意思,即認為賓語怎樣或把賓語當作怎樣。一般可譯為“認為......”“以......為......”等。

意動用法只限於形容詞和名詞的活用,動詞本身沒有意動用法。

1.名詞的意動用法

名詞用作意動,是把它後面的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傷仲永》)

賓客:本為名詞,這裡活用為意動詞。“賓客其父”是動賓結構,意為“以其父為賓客”。

例2:父利其然也。(《傷仲永》)

利:是名詞活用作意動詞。“利其然”即“以其然為利”(把這種情況視為有利可圖)。

2.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形容詞用作意動,是主觀上認為後面的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代表的性質或狀態。

例1:漁人甚異之。(《桃花源記》)

異:原為形容詞,這裡用作意動詞。“異之”,即“以之為異”(認為這件事奇怪)

例2: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傷仲永》)

奇:原為形容詞,這裡用作意動詞。“奇之”,即“以之為奇”(認為他才能非凡)

上述這些詞類活用現象,還不能概括所有情況。比如數詞或者數量詞優勢也可活用為動詞甚至是使動詞。

使動用法

所謂使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使之怎麼樣”的意思,即此時謂語動詞表示的動作不是主語發出的,而是由賓語發出的。實際上,它是以動賓的結構方式表達了兼語式的內容。

使動用法中的謂語動詞,有的是由名詞、形容詞活用來的。由於原來的詞類不同,活用作使動之後,它們所表示的語法意義也不完全相同。

一、動詞使動用法

動詞和它的賓語不是一般的支配與被支配的關係,而是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產生這個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行為。

例1:行仁義而懷西戎,遂王天下。(《五蠹》)

懷:使……歸順。

例2:直可驚天地,泣鬼神。(《〈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驚:使……震驚。 泣:使……悲泣。

例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止:使之止(使愚公止)

例4: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赤壁之戰》)

走:使操軍逃跑

二、名詞使動用法

名詞用作使動詞,是指這個名詞帶了賓語,並且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變成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翻譯時要採用兼語式的形式。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諸侯。(《毛遂自薦》)

臣:使……稱臣。

例2: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鴻門宴》)

王:使……為王。

在古代漢語裡,名詞用作使動詞比較少見。

三、形容詞使動用法

形容詞帶上賓語以後,如果使得賓語具有這個形容詞的性質和狀態,那麼這個形容詞則活用為使動詞。

例1:既來之,則安之。(《季氏將伐顓臾》)

安:使……安。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廉頗藺相如列傳》)

急:使……急。

例3:悽神寒骨,悄愴幽邃。(《小石潭記》)

悽、寒:使神骨淒寒。

四.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的區別

使動:謂使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使賓語怎麼樣”的意思。它是用動賓結構表達使令式的內容。

意動:認為……怎麼樣:餘頗易之(我認為甚是簡單 )

使動用法指動詞謂語表示主語使賓語"怎麼樣"的用法。有些名詞和形容詞活用為使動詞,表示"使......"的意思。有三種:1.動詞的使動用法。如"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中的"勞",意思是"使....勞累"。 2.名詞的使動用法。是"使......成為......."的意思。3.形容詞的使動用法。特點是使賓語表示的人或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

意動用法表示主語認為賓語怎麼樣,或主語把賓語當作什麼。有兩種:1.名詞的意動用法。例如"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中的"王",意思是"以....為王"。 2.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例如"而恥學於師"中的"恥",意思是"以為恥"。

為動用法

為動用法表示“主語為賓語怎麼樣”。

謂語可以由動詞形容詞或活用的名詞充當,例如:

(1)夫人將啟之----夫人姜氏將為他們打開城門 《觸龍說趙太后》

(2)等死,死國可乎?----同樣是死,為國家而死可以嗎? 《陳涉世家》

(3)祭祀必祝之----祝,祈禱,動詞的為動用法,翻譯為:為……祈禱 《左傳•成公十三年》

(4)既泣之三日,乃誓療之----泣,為……哭泣 《病梅館記》

(5)後人哀之而不鑑之----哀,為……而哀 《阿房宮賦》

(6)馬病肥死,使群臣喪之。喪,為……治喪 《史記 滑稽列傳》

(7)文嬴請三帥。請三帥:替三帥請求 《秦晉崤之戰》

(8)邴夏御齊侯。御齊侯:給齊侯御(駕車) 《左傳•成公二年》

(9)廣陵太守陳登得病……佗脈之。脈,為……診脈 《三國志•華佗傳》

(10)伯夷死名於首陽之下,盜蹠死利於東陵之上。死名:為了名而死。死利:為了利而死。 《莊子•駢拇》

(11)君子死知己。死,為……而死 陶淵明《詠荊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