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向1000人以上的病人宣告过癌症 依然坚持推荐“第二意见”

(自然长年龄其实也是一种癌症,终点是死亡——进展的快慢不同而已。而癌症也并非就意味着死期在即。过好眼下每一日,活出自己该有的模样,是生病和不生病的人应该有的共同模样。)

名医向1000人以上的病人宣告过癌症 依然坚持推荐“第二意见”

最近听到周遭朋友患上癌症的消息增多。比从前多。我不懂医学,也不知道怎样才能出一点力、帮一点忙。在网络上看到癌症名医森山紀之先生的访谈录,谈治疗,也讲述被确诊癌症后的种种心理建设。其中人生哲理,不生病也值得读一读——这是我的读后感。

森山紀之先生曾是日本(前)国立癌症中心(旧国立がんセンター)、癌症预防与检查研究中心负责人,过70岁的老医生,他诊断的癌症超过1000例。2005年获高松宮妃癌研究基金学術奖、2007年获朝日癌症大奖。

听医生宣告“癌症”之后的两周时间,森山氏称之“魔怔的两周”。大多数的病人听到“癌症确诊”那一刻便停止思考,医生接下来关于治愈的概率、治疗方案等等的说明基本听不进去。

人在漩涡里的确痛苦,但两周时间过去总得落定,总能看见阳光。所以说

比“治愈”更要紧的是“与癌共生”

首先接受这个事实:自己患上了癌症。即使是早期发现,治愈率很高,仍旧需要接受手术、放射性治疗或者吃抗癌药。有些治疗可能长期化、大范围转移,“与癌共生”更是重要。

有位年轻女子因为胸痛来医院看诊,医生说“虽说不用担心,但是为以防万一,还是做一次乳腺癌精密检测吧。”陪同女儿来医院的母亲说,“啊,果然有可能是癌症!”然后母女俩一齐在诊疗室大哭起来——

当然上面这例子比较极端,但是听到癌症宣告立即陷入混乱的状况,森山氏说他看过很多。听到癌症宣告,立即马上往最坏的事态想象,越想越深刻,“啊呀呀,我会变成什么样啊……!”这样想问题于病情并无好处,也不能改变现状。理智一些的话,重新设定生活,把“患癌”设作前提,再在此前提下考虑应该做什么,怎么做。

正确获取知识,获取正确的知识

森山氏的一位熟人患上膀胱癌,一直到死都拒绝手术,因为“想都不愿想装上人工膀胱的样子”。今天的人工膀胱、人工肛门,性能相当进步,很少出现这位病人想象中的悲惨生活。但是他拒绝接受医生的说明,拒绝这些正确的知识、情报,固执地相信“人工膀胱降低QOL(生活品质)”。

网络、媒体上五花八门的消息很多,不易甄别,容易让人根据不正确的情报做出不正确的判断。判断一个情报正确与否,先检验一下它的根据,没有附带根据来源的情报不要相信;带有“绝对”、“100%”、“奇迹”这类强烈修饰的,不妨先怀疑一下它的可靠性。

名医向1000人以上的病人宣告过癌症 依然坚持推荐“第二意见”

不要因为敬畏主治医而拒绝“第二意见”(Second Opinion)

不要因为“那是我们这里最好的大学附属医院”、“怀疑主治医是不是不好啊”,这样的恭敬和退避没有必要。如果咨询来的第二意见与主治医诊断一致,那么对主治医的治疗更加有信心不是吗;如果不一致,那么就有不同的治疗方案可以选择了。医生们的治疗方案最终都必须征得病人和家属的同意,权威是可以怀疑的

让病人自己选择治疗方案,病人会因为没有医学知识而无法决断。森山氏说,“这种时候我会告诉病人,假如是我的话,我会怎么想怎么做。我的一个前列腺癌患者在手术治疗和放射线治疗间犹豫,我就写了介绍信,让他分别去征求放射科医生和外科医生的意见,同时告诉他,如果是我,我会选择放射线治疗。”那位患者过去做过直肠癌手术,再度手术危险系数大;医生角度的判断是,如果有淋巴结扩散,那么推荐手术。幸好没有扩散淋巴结,而且前列腺癌属于早期发现,适合放射治疗。患者最终选择了放射治疗,而结果也证明这个选择很正确,放射性治疗结果不劣于手术效果。

接受“第二意见”时的注意点

该领域专家的意见不能忽略,尽量选择说明和评价都公正的建议。日本各地原则上一个都、道、府、县有一个“癌症诊疗协和定点医院(がん診療連携拠点病院)”,集中了名医、权威,是该地区最高水准治疗癌症的医院。在这样的医院接受治疗,很多人认为没必要再讨论“第二意见”。森山氏的意见则是,正因为是在这样的权威医院接受治疗,病患更需要“第二治疗意见”。

治疗的可信度呈金字塔形状,最顶端是科学依据,以数据分析为基础;最下端是口耳相传,交换小道消息的地方;居中的则是“权威”。无论多高水准的专业权威,年龄会带来医学知识滞后,正如政治家不会永远正确一样。而负责“第二意见”的医生,职责需要他们反复不断吸收最新知识、收集最新数据,他们的意见很有价值,倾听他们的意见非常有意义。

不同的治疗意见到手后必须明确的一件事是,每一种意见都不是治疗的“标准答案”。最好的办法是先同自己商量,搞清楚关于治疗自己最期待的结果是什么,其次又是什么。比如,“活得越久越好”,“削减一些寿命都可以希望维持生活品质”,“把痛苦降低到最小”等等,排一个优先顺位。之后把医生们给的治疗方案各自的长处、短处一一排列,再对照自己期待的优先顺位选择方案。

另外,选择哪一个治疗方案都有风险,100%的治疗效果是不可能发生的,要有心理准备。

很多人相信“标准治疗是中庸、保险的治疗,先进的治疗才是最好的治疗”,这句话错得离谱。标准治疗并非“优中劣”里的中等,而是经过大规模临床试验、效果得到证实、现阶段最优秀、值得推荐的治疗法。

人在有压力的情况下不容易做出正确判断,而癌症又是一个给人高压的病症。但是让我们冷静地想一想,只要是人类,无论谁都患有一种癌,“年龄”,它的终点也是死亡。只是“年龄”这种癌症的进展非常缓慢。“癌症=死期在即”,这虽然不正确但却是很多人的认识,而且很顽固。但事实上进展再快的癌症也总有一个月左右的“缓刑”时期。而有些非进展中的癌症、或进展缓慢的癌症,它的“缓慢”甚至可能比“年龄癌”还要缓慢。人类会因为看到终点而平生恐惧,但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生命赋予一段时间(即使是有限的时间)让我们去做一些想做的事情,是不是比因为意外事故、事件而忽然结束生命要幸运得多呢?

虽然没有数据可以用来检证,但是根据医生们的经验,越是积极向上的人治疗越容易出效果。“要来的都会来”,虽然做医生的不该说这话,但是把自己困在“最后会怎么样啊”里转不出来的话,最终只会越想越糟糕。干脆“大限到了总归逃不脱”,既来之则安之,反倒可以专心把自己的每一日过得更好。

森山氏说他的妻子是透析患者。透析很痛苦,精神肉体都痛苦,但妻子很乐观,“该死的时候总归要死”,特别难过的日子不过大吐一口气,“啊,好难过!”或“啊啊总算熬过去了!”这样的日子已经过了9年。老妻虽然得的不是癌症,但是治疗的好结果与她的朝前看、不灰暗绝对因果相关,这一点与癌症没有分别。试想,整天疑神疑鬼、担心工作被炒鱿鱼、公司倒产的人怎么可能幸福?癌症治疗也是一样。

名医向1000人以上的病人宣告过癌症 依然坚持推荐“第二意见”

号称“第四疗法”的免疫疗法

在手术、放射治疗、化学疗法三大治疗法之外,近来免疫疗法备受瞩目,称“第四疗法”,利用患者自身的免疫力,提高对癌细胞的攻击能力。有些患者过去诸般疗法都没有疗效,使用这个治疗方法后病状大大改善,故而很多医生对它期待甚高。只是有关效果、副作用的科学依据还远远不够充分,另外治疗费用过高也是问题。“可能性极大”这一点毋庸置疑,今后全球范围的研究值得瞩目。

接受缓和医疗绝非“等死”

身体的苦痛可以预见,到了这个阶段的治疗就是缓和医疗。很多人把它与终末医疗混同,二者不是同一种治疗。缓和治疗不一定发生在生命末期,而是以身体、精神的疼痛程度为判断标准,平复、减少这些痛苦,“活出自己的模样”是缓和医疗的目的。

缓和医疗有时被患者理解为“放弃治疗”,不是,缓和医疗决计不是“等死”,是尽可能延长现状的治疗。镇痛,同时帮助患者能够像以往一样生活,这才是缓和医疗病院该做的事情。森山氏说他在国立癌症医疗中心任职时曾负责骨扩散的病人的治疗,治疗目标就是帮助患者能够

出去打高尔夫;也曾负责陪患者下围棋。森山氏认为最理想的癌症治疗,是从确诊癌症当时开始就与缓和医院取得联系,登录在册,与缓和医疗的医生商量着接受癌症治疗。

即便有一天被医生宣告癌症,不必老想着必须努力,总有努力也做不到的事情,比如“努力活到200岁”就是一句空话。东方民族所谓“忍耐是美德”也不适合癌症治疗。所谓积极向上不是忍耐,是尽量不要一一清点做不到了的事情,多想想“还有那些可做的事情”,每一天每一天“活得像自己”,这样的每一天很难与“不幸”结缘。

最后的最后,自己依然是自己,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是不是可以满足呢?这也就是一种幸福吧。

-----------------------------------

撰文:江洁

京 夜 聊 (jingyelia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