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了那塊土地的「蝶變」

8月17日,桑植縣八大公山·筲箕池首屆高山葡萄節舉行,新落成的筲箕池村服務中心前坪里人頭攢動,村民們載歌載舞歡慶豐收的喜悅,來自各地的遊人穿梭在葡萄藤間採摘葡萄,品嚐脫貧產業的甜蜜滋味。

此次首屆高山葡萄節能夠圓滿舉行,目光要聚集一個人——市直三家單位駐筲箕池村第一書記覃鴻飛。從他和工作隊來到筲箕池村那天起,就一心撲在駐村幫扶的工作中。

他來了,築起一條條民心路

步行8.5多公里路,走遍全村218戶農戶……覃鴻飛記不清自己在村子來來去去走了多少回。一回回的走訪,村裡的狗子認識了他,隔老遠搖起了尾巴,村裡的老人小孩也老遠打招呼,覃書記一來,他們的路好走了。

中嶺組、上村組、曹坊組的村民每次出村,飽受泥濘之苦。晴天還好,可一到雨天,他們就要捲起褲腳,四周的泥被雨水衝到路面上,經水一泡,變成泥漿,本就不寬敞的小路立馬變成了泥漿路,人踩在泥漿裡,又溼又滑,“出腳才見兩腿泥”,在筲箕池體驗最為真實。

覃鴻飛深深體味到鄉親們的苦,身為駐村第一書記,他把自己的情融進了鄉親們的盼望裡。回到市裡,立即向自己的“孃家”張家界日報社、市信訪局、市委黨史辦彙報情況。經過向交通部門的聯繫爭取,10公里村組公路整修完成了,謝家埡至何家山3.3公里路正加快硬化,上坪至莊坊村部道路拓寬0.21公里及上坪拱橋至莊坊村部背後0.5公里,上坪至中嶺1.9公里硬化通暢已完成,坪中至上村1.5公里產業通達拓寬即將實施。昔日的泥路不見了,鄉親們出門卷著褲腳的場景一下成了過去時。

“吃水不忘挖井人,養育牢記父母恩。市裡幹部來扶貧,泥路不見寬路行。媳婦待產盼夫歸,鄉親脫貧重千斤。”村民尚道建用自編山歌《筲箕池村裡變化多》盡情演唱覃鴻飛和工作隊的扶貧故事。

他來了,鄉親們有了產業出路

壯觀的百畝葡萄園大棚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走進浸著駐村工作隊和產業大戶汗水的葡萄園內,簇簇紫珠綴滿棚,果肉鮮嫩如瑪瑙、如翡翠。“感謝覃書記在我返鄉創業最艱難的時候,給我打氣。這裡有適合高山富硒葡萄生長的得天獨厚的小氣候,培育過程不打農藥,不打催紅劑,自然座果生長,如今園內甬優一號、陽光玫瑰、醉金香等優質葡萄的含糖率均達到同類品種先進水平。”園主尚海林指著自己的葡萄園深情地說。

筲箕池村這個離桑植縣城60多公里的貧困村,卻有著獨特的名優水果種植條件。覃鴻飛知道鄉親們要小康,就要發展產業。筲箕池位於全球200個優質生態區之一的八大公山腹地,平均海拔800米,年平均氣溫18.2℃,早晚雲霧繚繞、晝夜溫差大,擁有得天獨厚的高甜葡萄等水果種植小氣候,高山沃土富含鋅、硒等微量元素,種出的水果營養價值豐富。2016年10月,返鄉創業的尚海林與覃鴻飛交談,瞭解到筲箕池種植高山葡萄的商機,流轉土地100畝,投資130萬元,在筲箕池村建起了百畝高山富硒有機葡萄園,在駐村幫扶後盾單位及八大公山鎮黨委政府、村支兩委和覃鴻飛的支持下,尚海林成立桑植縣勤怡水果種植業專業合作社,帶動當地貧困人口25戶83人在家門口就業增收。“原來在家沒有什麼事情做,現在葡萄園辦起來了,我在家門口經常打短工,今年幾個月我就得了六、七千塊錢。”建檔立卡戶覃芳說。經過兩年的精心管理,首次迎來了豐收的時節。尚海林告訴記者,“高山葡萄品質高、有市場,也讓老百姓看到了致富脫貧的希望,合作社正在和村裡溝通,計劃明年推廣栽種葡萄兩百畝。”

高山葡萄產業帶動扶貧,只是該村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筲箕池村地形為“兩坡夾一坪”,全村有林地7950畝,如何充分利用本村的林地資源,有著十多年報社經營經驗的覃鴻飛把“兩坡夾一坪”變成了他的產業扶貧示範園。在“兩坡”,引導村民開墾林地1000畝,因地制宜組織成立5個專業合作社,發展高山青錢柳有機茶600畝,高山有機獼猴桃150畝,努力實現了一家一庭園,一戶一產業。在“一坪”,他引導能人大戶向延學率先以成鑫農機專業合作社加農戶的模式發展優質高山水稻400多畝,讓建檔立卡戶在家門口打工就業,實現產業共富。

為了增收脫貧,覃鴻飛多措並舉發展集體經濟,已建成50畝獼猴桃基地、60千瓦光伏發電、3畝清水魚塘等重點產業分紅項目,今年均將收益,預計收入達8萬元。

他來了,村民個個成了話嘮子

一盞盞路燈站在道路的兩旁,夜晚,路燈散發清亮的光芒,把筲箕池打扮得溫馨如畫。

“現在不管走到哪裡都看不到垃圾,村道上、屋門口都乾乾淨淨的”、“以前沒路燈,晚上根本不敢出門,現在亮堂堂的,還能出門散散步” ……村民尚海林訴說著覃鴻飛到來之後的變化。

“筲箕池村以前是沒有村部的,別說為村民辦事了,村幹部正常辦公都存在困難。不建好村部這個‘根據地’,怎麼為民辦實事。覃鴻飛是這樣想著,也是這樣做的,他通過向後盾單位爭取,40萬元幫扶款和平臺建設資金很快就落實了。現在的村部桌椅板凳、衛生間、wifi樣樣齊全,村幹部辦公不再打游擊,老百姓辦事也不再難找人。不僅如此,還硬化了村民小廣場。“晚上坐在這裡談天說地、跳舞,生活很舒坦。”老黨員羅元卓說。

“覃書記來我屋好多次了,每次都笑呵呵的,把我當親人看。生病了,也來看望我,幫助我。我屋的危房修建也要加快修,不然對不住覃書記!”67歲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羅仕清激動地說。覃鴻飛每次從城裡到村裡去,知道羅仕清多病,都會帶上藥品和衣服為他送去,噓寒問暖,關心他家的生活和身體情況。考慮到羅仕清只有一間破舊的木房居住,30多歲的兒子又要成家立業,覃鴻飛和村支兩委一起為他申請了危房改造資金,幫助他新建房屋。

“國家鄉村振興計劃讓我看到了機遇,我回鄉創辦了青錢柳基地,覃書記很關心我們每一個產業人,我的基地在何家山,現在通往何家山的水泥路修成了,我的青錢柳運輸問題解決了”,產業大戶陳義說。

在村民心中,是覃書記把他們變成了話嘮子,一個個話題的背後是覃書記的扶貧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