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鴉片戰爭大小戰鬥百餘次,唯有這一仗清廷徹底跪服

兩次鴉片戰爭(1840-1842、1856-1860),清軍與英軍、英法聯軍發生大大小小的戰鬥不計其數,估計有百餘場吧。清軍兵敗如山倒,尤其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後,清廷還破天荒地簽下第一個屈辱的的城下之盟。

然而,滿朝文武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對英軍的“堅船利炮”並不服氣,理由是:英軍只善長水戰,不善長陸戰。言外之意,如果展開陸戰,英軍不一定贏,清軍不一定輸。如果說是那些不曾親歷這場戰事的大臣逞一時之能也就罷了,關鍵是一些曾親歷這場戰事的大臣也如是說,真是奇怪也哉!第一次鴉片戰爭不是早就證實了嗎——英軍不僅善長水戰,陸戰同樣生猛,難道非得再被揍一頓,才長記性?!

究其根源,說清朝大員們冥頑不化,多少有這麼一點兒,不過,最最重要的,還是因為他們內心的最後防線還在,這就是“大清鐵騎”!。

大家知道,滿清“憑騎射御天下”,騎馬、射箭是老祖守留下的看家本事,也是他們引以為傲的護國利器。而從整個第一次鴉片戰爭來看,戰事主要發生在東南沿海,這些地方多山多水多丘陵,騎兵根本派不上用場。就好比當今個別有核國家,不用一下核武器就不肯最後認輸一樣。這些清朝大員們正是這種心態。

盼望著,盼望著,機會終於來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了。戰事主要集中在廣州與津京。津京地處華北平原,一馬平川,實在是騎兵作戰的好地方。清軍主帥僧格林沁,威名赫赫,手下統領著滿清鐵騎精銳萬餘名。他早就摩拳擦掌、躍躍欲試了。

決戰之巔打響了。地點:北京附近八里橋。僧大帥親自披褂上陣,一聲令下,萬名鐵騎如潮水般衝向敵陣。然而,這裡竟成了大清鐵騎的屠宰場!在英法聯軍火炮、排槍的轟射下,這支彪悍之師銷燬殆盡!

一萬個沒想到,大清的精銳之師不但輸了,而且輸得如此慘不忍睹。滿清皇帝、大臣們的精神支柱徹底垮塌了!

或許正因如此,才促使天朝放下虛驕,一門心思想搞時白,夷人利器為何如此厲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