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欄目|觀影學法律《羞辱》,一場口角引發的訴訟

特别栏目|观影学法律《羞辱》,一场口角引发的诉讼

今天,

一起來“觀影學法”

優秀的法律電影,

不僅讓我們在精神上得到放鬆,

也是一扇瞭解法律文化的窗口。

法庭上的唇槍舌戰,

雙方思維的激烈交鋒,

更使人眼界大開。

特别栏目|观影学法律《羞辱》,一场口角引发的诉讼

接下來

特别栏目|观影学法律《羞辱》,一场口角引发的诉讼

《羞辱》

特别栏目|观影学法律《羞辱》,一场口角引发的诉讼

2018年奧斯卡金像獎外語片提名的黎巴嫩影片《羞辱》,講述了由一場口角引發的影響全國的訴訟案件。法律、族群、宗教、政治、文化參雜其間,成為一面折射中東地區亂象的多稜鏡。本片節奏緊湊,環環相扣,給有興趣瞭解中東社會衝突的同學打開了一扇窗口。另外,精彩的法庭辯論環節,步步推進,也足夠引發你關於法律和社會問題的思考。是電影文青2018年必看影片之一。

特别栏目|观影学法律《羞辱》,一场口角引发的诉讼

在講述電影前,

先對黎巴嫩的人文和地理知識

有個大致的瞭解,

對導演所要表達內容

才會有更深入的認識。

特别栏目|观影学法律《羞辱》,一场口角引发的诉讼

黎巴嫩

所在地區位於地中海東岸,歷史悠久,但作為民族國家確是在二戰之後成立的,是阿拉伯世界裡少有的世俗政權之一,國內實行自由、開放的市場經濟,內戰前曾享有中近東金融、貿易、交通和旅遊中心的盛名。黎巴嫩國土面積狹小,與以色列、巴勒斯坦地區和敘利亞等國接壤,深受周邊中東大國紛爭所影響。由於歷史原因,國內教派林立,基督教、伊斯蘭遜尼派、什葉派是其政治勢力的主要構成,隨著一次次中東戰爭的爆發,大量巴勒斯坦難民湧入,也成為黎巴嫩社會的重要族群,一度還成為巴解組織的庇護地,最終導致國內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嚴重對抗,隨之爆發內戰,直至上世紀90年代初方才結束。長期的內戰使各方損失慘重,中東小巴黎也不復昨日榮光。痛定思痛,各方開始達成和解,共同致力於重建和休養生息,國內經濟和社會建設逐步得到恢復發展。但由於中東整體局勢的再度惡化,黎巴嫩能否獨善其身仍是未知之數。

影片的主要內容

在社區重建中,因為維修陽臺的下水管道,一個黎巴嫩基督徒背景的汽修工和一個巴勒斯坦難民身份的包工頭髮生口角,在老闆的壓力下,包工頭委曲求全選擇去道歉,但在過程中被汽修工語言羞辱,怒而進擊,一拳打斷汽修工二根肋骨。

特别栏目|观影学法律《羞辱》,一场口角引发的诉讼

汽修工感覺到在自己的國家被外來的難民欺負,實在是咽不下這口惡氣。多年的普法教育使他第一時間選擇拿起法律的武器來維護自身的權益。結果,司法程序卻讓他更加憤怒。先是警方以不能進入巴勒斯坦難民營為由,不去抓人。之後,在法庭上又被法官以其被揍是因其言語侮辱他人在先回懟,怒不可遏,大罵法官枉法裁判,被驅趕出庭。

特别栏目|观影学法律《羞辱》,一场口角引发的诉讼

訴訟無果但生活還要繼續,汽修工氣憤難眠,半夜起來加班修車,卻因用力過猛導致氣胸暈倒,馬上就要臨產的妻子擔心丈夫起床查看,發現其暈倒在地,情急之下忙去搶救,動了胎氣差點兒流產。汽修工甦醒後,發現嬰兒早產在ICU搶救,生死難料。妻子也對他由怨生恨,惡語相向。

特别栏目|观影学法律《羞辱》,一场口角引发的诉讼

自身的委屈、家庭的不幸,一連串的打擊使汽修工徹底爆發了。提起上訴,一定要討個說法。本身對政府對待巴勒斯坦難民政策不滿的律師團隊受理了案件,同情難民遭遇的律師也主動找到另一方要求代理案件。

特别栏目|观影学法律《羞辱》,一场口角引发的诉讼

隨著案件的審理,法官一再要求就事論事,但辯論的焦點還是從單純的侵權事件,不斷追根溯源,變成對族群衝突和戰爭創傷的控訴。辯護律師間煽動性的言論也使矛盾衝突也從法庭轉移到了庭外,成為全民關注和族群衝突的公共事件,法庭外族群間的暴力衝突事件不斷升級。最後連總統也看不下去了,充當調解員約談雙方要求庭外和解。但是到了這個時候,就已經不再是兩個人之間的矛盾和問題了,他們也都已經被政治和民意所裹挾,箭在弦上了,局面陷入僵持。

特别栏目|观影学法律《羞辱》,一场口角引发的诉讼

法庭內外發生的事情也使雙方當事人心理悄悄在起變化,法庭辯論不斷挖出雙方的難言之隱和身上揹負的創傷,互相看到了對方敏感、羞辱、憤怒的理由,一天,包工頭再次來到了修車廠,就在他動手打人的地方,一反常態,以同樣的方式“羞辱”汽修工,汽修工怒而揮拳,將包工頭打到在地,包工頭起身後話不多說,捂著傷處蹣跚而去。看著包工頭離去的背影,似乎理解了他這種特殊的道歉方式。另一方面,女兒病情痊慢慢痊癒,妻子也逐漸理解和原諒了丈夫,一切都好轉了起來。

特别栏目|观影学法律《羞辱》,一场口角引发的诉讼

不久,法院終於做出判決,“包工頭”無罪釋放。法律最終還是服從了政治的需要,內戰中發生的對巴勒斯坦難民的屠殺始終是國家揹負的歷史重擔,法律在權衡利弊時,選擇個人的權利讓位於保護難民人權的政治正確。影片結尾雖有導演理想化之嫌,但試圖通過和解和道德感召的力量來解決中東亂象的願景還是美好的。

特别栏目|观影学法律《羞辱》,一场口角引发的诉讼

一場口角卻引發舉國震盪,

這種腳本看似誇張,

不過在充斥著族群矛盾、

宗教紛爭和政治角力的土壤裡,

卻又顯得那麼合情合理。

看完電影之後,

具體的法律問題以外的東西。

特别栏目|观影学法律《羞辱》,一场口角引发的诉讼

對待法律的態度

現代社會注重保障個人的權利和自由,在私權領域,法無禁止即自由。但是權利和自由都是相對的,懟天懟地懟空氣是你的權利和自由,但懟人就是對他人權利和自由的侵犯了。任何權利和自由都是有限制的,都是有個度的,但如何衡量?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有桿秤,但大都是用來秤別人的,到了秤自己的時候,標準就不統一了,總會覺得自己吃虧了一點。這就需要法律這桿秤來權衡利弊,進行價值判斷,從而規範社會關係。所以,只有每個人都建立起對法律的敬畏,才能真正保護到自身的權益,不能裁判對己有利就贊,不利就罵娘,不履行判決。

對待歷史的態度

影片中,基督徒汽修工幼時父母在內戰中被巴勒斯坦獨立軍殺害,是他在對待巴勒斯坦難民時怒目相向的根本原因。但在現實中,這段歷史卻被政府或大家有選擇的忘記,就連他自己也從未向妻子提起過這段往事,刻意逃避,不敢正視,拒絕接受妻子的建議搬回正在重建的家鄉,但是仇恨卻在心中從未放下,並不斷滋長,最終差點毀掉自己的生活。每個民族都有不堪回首的歷史,但惟有正視歷史,真實的歷史,以史為鑑,不讓歷史重演,不被煽動成為政治的犧牲品,才能真正的跨越、成長。否則整個社會就變成仇恨的培養皿。

對待律師的態度

訴訟是一項技術活,如何在專業的訴訟過程中最大限度的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是律師吃飯的本事。在本片中,請和不請律師的效果天差地別。

特别栏目|观影学法律《羞辱》,一场口角引发的诉讼

總之,從《羞辱》這部電影中,可以看到在戰火紛飛中重建國家的艱難,在宗教、族群和地緣政治的衝突中,社會各階層都感到自己是受害者,國家建設如履薄冰,稍有不慎,就會調入無限衝突的死循環中。反觀自身,能生活在這個和平發展的穩定環境中是我們這代人的幸運,多思考、不盲從,杜絕歧視和偏見,才能讓幸運更持久。

就事論事,

對因口角導致人身傷害的,

我國法律如何規定的?

特别栏目|观影学法律《羞辱》,一场口角引发的诉讼

根據人身損害的程度分兩種情況:

如果鑑定結果是輕傷或以上,公安機關應當立案偵查,追究打人者的刑事責任。若公安機關不予立案,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自訴,要求追究打人者的刑事責任。不管是公訴還是自訴,都可以同時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要求對方賠償醫療等費用。

如果傷害不構成輕傷,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侵權之訴,要求對方賠禮道歉、賠償損失。包括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出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

在觀影學法律中,

我們不僅可以欣賞到影片的精彩之處,

還可以探討涉及其中的法律知識,

讓我們一起期待,

下次“觀影學法律”的專題文章吧

特别栏目|观影学法律《羞辱》,一场口角引发的诉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