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錯一句話差點引發戰爭,受教了

說錯一句話差點引發戰爭,受教了

我們平常在新聞或網絡上對中東的瞭解無外乎戰爭、暴亂,再就是土豪與美景,但是先入為主的必然是長久不穩定的局勢。

的確,中東作為戰火紛飛的火藥桶,常年都以這種方式登上世界各地新聞版面的頭條,而處在這片地區的黎巴嫩也是如此,它的情況甚至比中東其他各國都敏感。

黎巴嫩的不穩定是因為內有狼外有虎,但凡有點風吹草動就能輕易化作人間煉獄。

說錯一句話差點引發戰爭,受教了

但就是這個每天醒來都會感恩上蒼讓自己多活了一天的國家也有好的電影出現。

《羞辱》,豆瓣電影評分8.1分,IMDb評分7.9分,齊德·多爾裡的第四部長片,和所有阿拉伯電影一樣,這部電影裡的人物面孔都是阿拉伯人,不是大投資也沒有大牌明星,題材也是我們第一印象晦澀難懂的政治與歷史。

然而,在專業獎項面前,《羞辱》可是贏得了一致認可,是第一部代表黎巴嫩衝擊奧斯卡的影片,影片男主獲得了威尼斯影帝,電影得到了金獅獎提名以及美國電影學會觀眾選擇獎。

說錯一句話差點引發戰爭,受教了

儘管榮譽加身但是提及本片的主創和製作班底對於大多數人都很陌生,唯一熟悉的可能是導演曾是《低俗小說》的攝影助理。

齊德·多爾裡的個人經歷對他的作品影響極大,在他成年時,因黎巴嫩內戰移民美國,911過後,回到黎巴嫩開始創作,略帶傳奇色彩的生活軌跡使得他審視歷史的角度很獨特。

在好萊塢風格的影響下,《羞辱》也不像其他的阿拉伯電影那樣一味的強調政治,讓電影變得不那麼接地氣。

說錯一句話差點引發戰爭,受教了

此外,《羞辱》的劇本改編來自導演齊德·多爾裡親身經歷。

齊德·多爾裡曾在一次與水管工的爭吵中,一氣之下說出了帶有歧視性的羞辱詞彙。好友善意提示“禍從口出”並讓他去道歉,水管工拒絕了導演的認錯,而包工頭幾乎為這件事把那個水管工開除。

這件事給了齊德·多爾裡創作靈感,在朋友的協助下《羞辱》應勢而生。

說錯一句話差點引發戰爭,受教了

故事的開始與導演的經歷無異。

男主一託尼,黎巴嫩人,馬龍派基督徒。

自家開著一間汽車修理廠,妻子也快要生產,雖然工作比較辛苦但收入還算不錯,一家人的美好生活安靜而和諧。

說錯一句話差點引發戰爭,受教了

男主二亞瑟爾,巴勒斯坦難民,什葉派穆斯林。

舊城改造的工程師,為人勤勤懇懇,對待工作認真負責,不爭不搶,一心只想把工作做到最好。

就是這麼兩個沒有一點交集的人卻因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引發了種族矛盾的怒火、揭開了歷史遺留的瘡痍,使得不同政見之間相互牴牾,不同法理媒介之間相互博弈。

說錯一句話差點引發戰爭,受教了

這件事究竟有多小,要是放在我們平常人身上最多就是幾句吐槽。

託尼在陽臺澆水,不小心濺到了亞瑟爾的身上,亞瑟爾沒有生氣,還頗有風度的幫他上門安裝通水管道。

說錯一句話差點引發戰爭,受教了

怎料,卻吃了閉門羹,託尼還憤怒地砸壞了亞瑟爾幫他裝好的管道。

幾番拒絕別人好意的託尼徹底激怒了原本只想做件好事的亞瑟爾。

說錯一句話差點引發戰爭,受教了

忍無可忍,無需再忍,亞瑟爾留下一句“你這混蛋”,轉身離去。

但就是這一句略帶攻擊性的語言卻被託尼理解成難以一笑過之的羞辱,進而才會出現開頭說的那些歷史瘡口和政治對立。

說錯一句話差點引發戰爭,受教了

託尼找到建築公司的老闆,亞瑟爾的頂頭上司,要求亞瑟爾給他道歉,否則他對這件事誓不罷休。

為了息事寧人,老闆一方面勸解亞瑟爾忍氣吞聲,畢竟在人家黎巴嫩人的社區裡,不能鬧得太大;一方面給託尼老婆送禮以求原諒但被託尼暴力退回。

看似簡單的一句口角,為何雙方要這麼水火不容?

說錯一句話差點引發戰爭,受教了

還記得兩人的身份嗎?一個是黎巴嫩人,基督徒,一個是巴勒斯坦難民,穆斯林。

在黎巴嫩宗教信仰林立,內部結構錯綜複雜,一直以來基督教和穆斯林的格局較為平衡,但是隨著大量巴勒斯坦難民的湧入,這種平衡被徹底摧毀,導致衝突不斷,進而引發了黎巴嫩長達15年的內戰。

說錯一句話差點引發戰爭,受教了

這種錯綜複雜的宗教同樣催生了等級森嚴的政治管理,基督教為總統,什葉派為議會議員,遜尼派為總理,長久以來,沒有人敢越雷池一步,稍有不慎這種脆弱的平衡就會被打破。

可是,僅僅是信仰問題,至於這麼大動干戈,對簿公堂嗎?

其實,最大的導火索在這裡。

說錯一句話差點引發戰爭,受教了

有點迫於無奈的亞瑟爾先找到了託尼,向他道歉,躊躇半天,託尼反而先開口,甩下了這麼一句話:

“你們是一個混蛋民族,否則你就會道歉。這個壞名聲是你們應得的,就像猶太人說的,巴勒斯坦人從來不會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

覺得這樣還不解氣的託尼,又脫口而出:

“如果沙龍從一開始就滅絕你們多好。”

說錯一句話差點引發戰爭,受教了

在巴勒斯坦人面前提沙龍,還以這樣的口吻。

怒不可遏的亞瑟爾直接一記勾拳上去,打斷了託尼的兩根肋骨。

這下好了事情一發不可收拾,託尼把亞瑟爾告上了法庭。法官在瞭解了事情的始末之後,宣佈亞瑟爾無罪,感到自己沒有得到法律庇護的託尼,開始大鬧法庭,叫囂法官賄賂。

說錯一句話差點引發戰爭,受教了

到了這裡,新的問題又出現了,亞瑟爾為什麼會對託尼的一句話做出超出他給人印象的舉動而託尼為什麼對這個巴拉斯坦難民如此出言不遜?

其實,還是歷史遺留問題。

以色列建國之後,由於與阿拉伯世界的土地紛爭引發了多次戰爭,後來,阿拉伯國家戰敗,100多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趕出世代居住的家園,淪為難民。

這些難民組織成立了著名的“巴解組織”,奪取約旦政權失敗後,部分巴勒斯坦人逃到了黎巴嫩南部,使得黎巴嫩南部成了反以色列大本營。

80年代,在以色列前國防部長沙龍的放縱下,黎巴嫩的基督教民兵制造了貝魯特難民營大屠殺事件,遇難人數大約在762人至3500人之間,絕大部分是巴勒斯坦人和黎巴嫩的什葉派穆斯林。

所以,亞瑟爾才會怒不可遏。

說錯一句話差點引發戰爭,受教了

作為童年時期大屠殺倖存者的託尼,把被同胞遺忘的恨轉嫁到巴勒斯坦難民身上,他認為正是因為他們的到來才導致自己經歷了這樣的黑暗歷史。

兩人的不相容,正是這特殊的歷史創傷造成的。

說錯一句話差點引發戰爭,受教了

說錯一句話差點引發戰爭,受教了

雙方的個體對抗也不再是單純的法理之爭,轉而上升到群體對抗的民族矛盾和信仰爭端。

律師和媒體都加入了各自的陣營,有金牌律師韋赫,他為託尼免費辯護,意在為黎巴嫩人討回公道;有正義感十足的年輕律師麗塔,看不慣巴勒斯坦人受欺負。

而在這場爭鬥中,媒體們也是唇槍舌戰,紛紛譴責對方,激化矛盾。

說錯一句話差點引發戰爭,受教了

兩大陣營在法庭上多次爭辯,徹底揭開了託尼和亞瑟爾兩人經歷的傷疤,同時,也將那段不堪的歷史再次捅開暴露在人們眼前。

民族問題,宗教矛盾,信仰爭端,現在他們要面對已經是如何權衡這些勢力,甚至連總統先生出面調和都無濟於事。

說錯一句話差點引發戰爭,受教了

法庭內的“戰火”延續到了庭外,人們在街頭遊行示威,製造了多起動亂。

這樣的場景並未空穴來風,我們在新聞中可以看到中東地區時常會發生這樣的暴動,最後的結果顯而易見,並沒有解決任何實際問題,反而讓經濟衰退,難民增加,民族矛盾加重。

原因是什麼,我們一直難以窺見。

通過《羞辱》我們才知道原來一句小小的粗口就能夠造成這般後果,和平的來之不易確實是先輩們用屍體堆出來的,反過頭來再去聽趙本山的那句“中東那疙瘩挺鬧騰”真不是一句玩笑。

說錯一句話差點引發戰爭,受教了

最後,在民族矛盾看不到和平相處的時候,個體之間首先選擇了互相諒解。

導演選擇了好萊塢式的結尾,亞瑟爾來到託尼的住處,故意用語言刺激他還自己一拳,並說出了那句“對不起”。

當然,這並非是什麼深明大義的良知發現,如果是這樣電影就落俗了,而是在交互中找到了彼此都是可憐人的共性。

說錯一句話差點引發戰爭,受教了

《羞辱》與豆瓣電影top250的《一次別離》有些相像,但是其遠沒有達到《一次別離》的廣度和深度,有這樣的珠玉在前,《羞辱》確實顯得有些不夠誠意,如果忽略和諧化的處理手法,《羞辱》還是值得推薦的。

不過,好在這並不是一部講述政治的作品,導演真正關注的是在複雜的政治背景下受到影響的人與人,人與歷史、戰爭創傷的關係。講述人的複雜和模糊性,這是電影藝術對人性探討最有意思之處。

說錯一句話差點引發戰爭,受教了

以人性鬧出的矛盾就該以人性的方法去解決,其實,導演所傳達的這一主題何嘗不是我們日常在網絡上的現狀。

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在網絡上匿名抬槓,雙方你來我往,好不熱鬧,從來不懂得謙讓,說到這,肯定有人知道在說什麼,沒錯,說的就是“槓精”。

他們總會以道德的名義去裹挾別人,並借用自己網絡身份和無理取鬧的屬性展開一場罵仗,真不曉得這部分人哪來這麼大的戾氣。

陳丹青曾在一次採訪中提到:

“除卻某些少數民族,我覺得剩下的中國人是沒有信仰的,他們的唯一的信仰就是錢。”

這話挑不出一點毛病,既然我們都是同類為什麼總要爭個你死我活,和氣生財不是挺好的嘛。

微博搜索關注:Idlemovi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