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殺死了」計程車?

城市發展這個話題總是很大,但聚焦到一個點去觀察,往往別有一番趣味。

老上海習慣把出租車稱作“差頭”,小小“差頭”行業的變遷,也映射了滬上三十年……

是誰“殺死了”出租車?

| “啵啵車”司機們的兩張面孔

在我的童年時代,也就是上世紀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別說是出租車司機,就是單純做一個普通的司機,也可謂是“黃金職業”,其收入和地位幾乎相當於今天的“準金領”,是受到社會上大多數人仰望和羨慕的。

我接觸過的最早的出租車,在上海人口中稱為“烏龜殼”或者“啵啵車”。其實也就是把三輪摩托車改裝加個鐵皮棚子而已,將司機與乘客都罩在裡面,方向盤是如自行車把一般的橫舵,而行駛起來發出的聲音,便是“啵啵啵”的噴氣聲,一路顛簸不已。

上海“烏龜殼”

不像今天的出租車司機,收入是直接和業務量掛鉤的,那時節都是死工資。因此,如果叫車的人家看上去是個殷實小康之家,司機往往會提供更周到的“微笑服務”——雖然車費是固定的,而且也到不了司機自己的口袋裡,但是“實惠一點”的人家往往會額外給司機師傅送上一些香菸點心之類的客氣招待;

反之,如果就是普通人家,司機不耐煩的嗓門依舊還會響起,他一邊抽著煙,一邊看著你吃力地搬著東西,還要指揮你“快一點”或“注意別碰了車”。

當然,信奉實惠主義的司機都是很會“看山勢”的,碰上有些人家,雖然看上去家境不起

眼,但有幾個膀大腰圓,或者滿臉橫肉的年輕人在,也就會客氣很多了。

| 風光無限的“普桑”和皇冠

到了上世紀80 年代末,正規的出租車逐漸興起,雖然很多人還是習慣打電話預約,不過沒幾年,在街上直接招手攔車漸漸成了叫出租車最主要的方式。

上世紀90年代的上海出租汽車公司南京西路934號2樓調度室

當時上海有名的大出租汽車公司就那麼幾家,主流車型是桑塔納和夏利,因此其中尤以錦江集團旗下原本主要為星級賓館服務的“錦江車隊”最為洋氣:清一色的白色皇冠,司機也是一身白襯衫,打著領帶,彬彬有禮。

不菲的收入,洋氣的外表,讓當時的出租車司機們,成為婚戀市場的“搶手貨”。里弄裡,一個阿姨可以很自豪地高聲說“阿拉毛腳是開皇冠哦呀”,聲音直抵三層閣。

上世紀80年代,位於北京東路800號的上海市出租汽車公司

|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鬥智鬥勇

在出租車計價器還沒有普及的年代,全靠司機嘴上報價,手工開票。毋庸諱言,在那時市場規範還沒有完全到位的情況下,無論大小城市的車站碼頭機場,“黑車”其實屢見不鮮。

一些外地來滬的朋友,想來沒少吃虧。有些經常往來打車的人,也會發現司機的貓膩,並加以指責。但大部分人也不過止於口頭上抱怨幾句,畢竟如果認真和司機計較起來,也只是一番爭吵後得不償失。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行駛在上海市政府門前人民大道上的出租車。

不過,即使是統一安裝了計價器之後,打車也是可以“談價錢”的。從那個年代過來的上海人恐怕還記得,如果要去的目的地較遠,上車後習慣的第一句話便是“到某某地方,打表八折走哇?”

因此,那時候在上海,如何順利、合理、精明地打一次出租車,是一項需要智勇雙全、精於計算並諳熟世故的高階技能。

| 拼車往事,前互聯網時代的“共享經濟”

市場紛亂,但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信奉實惠主義價值觀的司機們是頑強、堅韌而機智靈活的。於是拼車這種形式應運而生了。

那時候,浦西的人民廣場和南浦大橋底下,浦東的八佰伴和塘橋擺渡附近,都是最著名的拼車聚集點。總有司機大喊:“還缺一個人,走了!”10 元錢一個人,基本能送你到目的地,只要不是過分偏遠。

20世紀90年代以後,上海的馬路上出租車越來越常見了

那時候,過江隧道和大橋的過路費尚未取消,因此,這種互利互惠的拼車在當時頗受歡迎——現在看來也算是“共享經濟”的先驅了。

隨著出租車行業管理的日趨成熟與規範,五大出租汽車公司大眾、強生、巴士、錦江、海博在2011 年進一步合併成“四大”,而“黑車”、小車行們也大都被收編,彙總成“藍色聯盟”和“法蘭紅聯盟”。

新時代到來,近日打車軟件硝煙又起,未來的滬上“差頭”又會有什麼新的故事呢?

主編/上海汽車博物館

原文/三十年目睹之滬上“差頭”演變史

想要閱讀完整文章

或其他更多出租車的故事

點擊文末鏈接瞭解購買

可能是唯一一本

計程車主題雜誌書

——《計程人生》

是誰“殺死了”出租車?

https://detail.youzan.com/show/goods?alias=2frk96942fyv2&fromStore=true&isNewRetail=true&sf=wx_sm&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