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讀計劃2.0|寶寶如何學科學:以「觀察鴿子」爲例

本文要點

在孩子學習科學的道路上,你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從《鴿子(幼兒科學知識的建構)》這本書中,你可以借鑑這三點:

  • 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

  • 讓孩子主導、尊重孩子的理論;

  • 支持孩子的智慧:讓孩子通過與環境的“對話”來學習科學;讓孩子自己評估自己的理論;保持記錄。

共读计划2.0|宝宝如何学科学:以“观察鸽子”为例

導 讀

你一定也曾經看過鴿子,但是,你知道鴿子喜歡吃什麼,他們是怎麼飛翔和降落的嗎?

在“鴿子”這個課程中,孩子們對鴿子產生興趣,提出了許多關於鴿子的“假設與理論”,並通過觀察、實驗、查書的方式來“求證”。十個小小科學家成立了“科學研究小組”,井且充分運用語言方面的舊經驗,出版了“鴿子的研究書”,把他們研究的成果與大家分享……

也許它並不是一個完美的課程,但是從中卻能看到老師一路“支持”孩子的觀察發現與研究,也促進了孩子們的成長與學習。這就是在這個課程中,老師所扮演的角色。

而你呢?你要在孩子學習科學的道路上,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我們將書中有價值的內容進行了摘抄、梳理,整理成本文,希望能給你一些想法和感動,原來孩子就是這樣學習的,原來你也可以如此帶領孩子起成長……

主要過程介紹

共读计划2.0|宝宝如何学科学:以“观察鸽子”为例

1.第一次戶外喂鴿子,偶然發現孩子們的興趣:有次到臺中一家美術館綠園道喂鴿子,原本只是孩子的好奇心使然,老師並沒有設計特別的學習目標。但是,在現場的觀察與事後的分享中,孩子們的話題始終圍繞著“鴿子喜不喜歡自己帶的食物”,於是大家有了共同關心的問題。孩子們根據觀察的經驗,推論出是食物的大小影響了鴿子的選擇,而不是鴿子真的不喜歡吃饅頭和麵包。因此,老師順勢拋出了一個具體的問題:“如何知道鴿子喜歡吃什麼?”這讓第二次的戶外教學有了具體的目標。

共读计划2.0|宝宝如何学科学:以“观察鸽子”为例

2.第二次戶外觀察,提前做好觀察計劃:這一次,老師帶著孩子們事先計劃、準備,仔細地討論每一個步驟,確定大家都清楚了,才到戶外教學。像這樣事前有詳細的計劃、事後有分享討論的過程,會讓戶外教學更有品質、更有深度,才能真正體現到戶外教學的意義,而非只是走馬觀花而已。

研究鴿子喜歡吃什麼;鴿子怎麼降落;鴿子的聲音與動作;鴿子可以看多遠?

共读计划2.0|宝宝如何学科学:以“观察鸽子”为例

3.開展小組討論,步步深入: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老師將討論的內容一一記錄在紙上。一個簡單的動作,卻讓孩子們看到自己說的話如何變成文字,看到口頭語言如何轉換成書面語言。同時,讓整個討論變得有條有理,而討論的結果也能明確地展現在孩子的眼前。這時老師給孩子們示範了記錄的方法,並幫助他們將討論的結果組織起來。

你知道哪些關於鴿子的事情;討論鴿子會不會游泳;討論鴿子怎麼吃東西;為什麼都是鳥,吃東西的方式會不一樣呢;討論鴿子怎麼降落、怎麼飛;討論鴿子喜歡吃什麼;自己設計檢驗單

共读计划2.0|宝宝如何学科学:以“观察鸽子”为例

4.第三次戶外觀察,提前做好觀察計劃:這一次,老師帶著孩子們對照小組討論的內容做驗證。

檢驗鴿子喜歡吃什麼:剝成小塊,一起撒下去才公平;鴿子先把豆子吃完;喜歡吃的應該是留在後才吃

檢驗鴿子怎麼降落、怎麼飛:太快了,我用1、2、3來代表;降落時,腳先著地,再收翅膀,再收尾巴;起飛時,先振動翅膀、搖尾巴,再開翅膀;飛翔時,腳會彎曲收縮起來放;在天空飛時,一般是拍得很快的;鴿子會飛直直的線和繞圈圈的線

檢驗鴿子會不會游泳:鴿子的羽毛溼了;自己修正自己的理論

共读计划2.0|宝宝如何学科学:以“观察鸽子”为例

5.做記錄、分享探究成果:這個階段,老師從“科學家怎麼把他知道的事情告訴人家?”這個話題討論起,引出要製作書,再引導孩子們一步步深入討論書的製作,最後完成了屬於孩子們的“鴿子研究書”。

書的內容要有些什麼?書怎麼畫?該怎麼變成一本書呢?能不能不要我們念給他們聽?書太厚了,怎麼辦?目錄要怎麼寫?書還缺什麼?你喜歡我們的書嗎?

共读计划2.0|宝宝如何学科学:以“观察鸽子”为例共读计划2.0|宝宝如何学科学:以“观察鸽子”为例
共读计划2.0|宝宝如何学科学:以“观察鸽子”为例共读计划2.0|宝宝如何学科学:以“观察鸽子”为例

回顧這個課程,我們可以用“提出問題與理論→求證一提出問題與理論一求證提出問題與理論→求證”這種循環出現的步驟,來歸納整個過程,孩子們通過這種科學研究的過程步步接近事實,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學習到了科學的方法(如觀察,實驗,推論,預測,記錄、溝通等),當然也得到了許多科學知識,無形中培養了科學的態度(如好奇心,存疑),換句話說,孩子們正是秉持著科學的態度,運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他們感興趣的問題。

啟示一:讓孩子主導

“鴿子”主題是孩子引發的:孩子自己想要去喂的鴿子

問題是孩子提出的:孩子想知道“為什麼鴿子吃或不吃我喂的東西?”

問題的逐步推演過程也是孩子自然發展出來的:孩子質疑“食物體積的大小、數量的多少、放置距離的遠近等因素跟的子吃不吃是否有關係?“鴿子是不是先看到食物,才來吃?““豆子是鴿子最愛吃的東西嗎?”“鴿子為什麼用啄的方式吃東西?““同樣是鳥類,為什麼吃的方式不一樣?”)

甚至擴展到其他類別的問題上:孩子想了解“鴿子的叫聲是怎樣的?·“鴿子是怎麼降落的?飛行的動作姿態、運動方式、路線怎樣?”“鴿子會不會游泳?”

連研究方法的設計與運用以及研究結果的記錄與分享,也都是孩子主動策劃、動手製作的成果:第二次戶外教學“鴿子最喜歡吃什麼一一研究手冊”,第三次戶外教學“檢核單”的編制;製作“鴿子的研究書”。

共读计划2.0|宝宝如何学科学:以“观察鸽子”为例

啟示二:孩子不是一張白紙

孩子們對鴿子產生興趣,提出了許多關於鴿子的理論,如鴿子最喜歡吃米、鴿子是看到地上的食物才來吃的,鴿子降落的時候腳先著地才收翅膀……這些看起來也許不是什麼偉大的理論,也許有些是自己猜測的,也許有些是自己聯想的,但它們確確實實是孩子們心中的想法、推論。

對於所提出的理論,孩子們通過觀察、實驗、查書的方式來蒐集資料。孩子們觀察鴿子吃東西、觀察鴿子降落、把食物剝成小塊的實驗,把鴿子羽毛放進水裡的實驗,查書看鴿子的飼料、查書看鴿子的視力……這些都是孩子們蒐集資料的過程。

對於所蒐集到的資料,孩子們也能用謹慎的態度來評估。書上寫鴿子最愛吃豆子,孩子們沒親眼看見,就一定要自己帶豆子去證實。鴿子降落時,先收尾巴還是先收翅膀?孩子們不但仔細地討論,還設計了檢驗表,經過實地半小時反覆的觀察,討論,等到大家都有共識之後,才下結論,並自行想用1、2、3來表示先後順序的方式。

如果檢驗表上的都不對,孩子們就當場畫下了一個最正確的情況:的子什麼都吃,它最喜歡吃豆子,因為它先把子吃光。他們不會隨便遷就事先畫好的選項,不一下子就選取一個差不多的,不完全相信書上所寫的“鴿子最愛吃豆子”的結論;一定要自己親眼看到鴿子先把豆子吃光,一定要反覆觀察並且大家都確定是先腳著地,再收翅膀,然後才收尾巴……才完全相信。這些都是孩子們用謹慎的態度來評估所蒐集到的資料的證據。

共读计划2.0|宝宝如何学科学:以“观察鸽子”为例

啟示三:要有支持孩子的智慧

1.讓孩子通過與環境的“對話”來學習科學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環境的一部分,環境自然會和孩子們產生對話。老師將孩子們帶到鴿子面前,就是提供給孩子一個有意義的環境。而鴿子降落、啄食物、起飛…每個細微動作,都是和孩子說話,而孩子也接收到了,井有了反應:“鴿子轉彎,翅膀會這樣喔!”鴿子與孩子間產生了某種對話的關係。

而當孩子拿豆子和其他食物混在一起給鴿子吃時,等於拋出了一個問題給鴿子“你真的最喜歡吃豆子嗎?“而鴿子馬上也用行動回答了孩子:“是的。因為鴿子最先把豆子吃光了。老師帶孩子走出教室到綠園道,則提供了一個有鴿子的環境,讓孩子和鴿子自然產生互動與對話,讓這個課程有機會發生讓孩子發展自己的理論。

孩子有著天生的好奇與想像力,很喜歡發展自己的理論:我覺得鴿子會游泳,鴿子應該是先看到地上的食物:才來吃的,鴿子降落的時候,先腳著地才收翅膀即使這些理論不成熟甚至不正確,老師不會一下子就否定它,也不急著教孩子正確的理論,而是保持聽取、肯定的態度,先讓孩子自由發展,再來謹慎評估,尊重孩子的想法。

共读计划2.0|宝宝如何学科学:以“观察鸽子”为例

2.讓孩子自己評估自己的理論

老師無須急著評估孩子的理論,因為孩子自己就會迫不及待地去證實,也就是要評估自己的理論。老師要做的,是鼓勵孩子設計可行的步驟、方法,如討論研究方法、製作研究手冊、設計檢核表等,再讓孩子親自實驗、觀察、查書,評估自己的理論,自己去發現到底對不對?為什麼?怎麼修正?而不是由老師用權威的態度,一下就告知答案的對錯。

3.保持記錄

課程從頭到尾,記錄的工作一直持續進行。不管是研究方法的討論內容、孩子肢體扮演的情節,故事接龍、查書的結果、小組討論的內容,檢核表、檢核結果……老師隨時不忘請孩子“畫下來”,也就是記錄下來。記錄能幫助孩子更具體地分享、溝通與討論,更能進一步引導孩子有新的發現。

共读计划2.0|宝宝如何学科学:以“观察鸽子”为例

以上是我們對《鴿子(幼兒科學知識的建構)》這本書主要內容的摘抄與整理(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進行刪除,希望通過原汁原味地展現書中有價值的內容,啟發你的思考,作為家長的我們該如何支持寶寶學科學?期待你的留言!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