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世界是真实的吗?

建立在常识基础之上的传统唯物论的基本信念是:相信在我们周围存在着一个纯粹客观的、不以人的感官而变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世界,这个世界是唯一实在的,对所有物种都一致的和等效的。

这种基于常人见解的外部实在论正确吗?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常识常常恰好是错误的,经不起理性的推理和未来科学的验证,——因为常识总是局限于我们的感官,当着科学的发展达到了当下感官视界之外的时候,就知道我们感官多么的愚蠢,或者我们是怎样被自己的感官欺骗了。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从古至今几乎没有间断过,限于篇幅只举几个典型的。中国古代最有名的例子莫过于“天圆地方”说了,在那个时代这是天经地义的真理。随着科技的进步,等到能够进行环海航行的时代,才发现两腿之上的眼睛不那么可靠。西方古代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托勒密地心说”了,即使现在的孩子在没有天文知识的时候也这样认为,因为我们天天看见日月星辰围着我们转。随着科学的发展,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但是因为它严重违反人之常识以及建立在这个常识之上的基督教义,所以并不被人们接受。可怜的布鲁诺被处死的时候人们人们欢呼常识和上帝的胜利。近现代最典型的例子当属牛顿线性时空观了,事实上直到目前大多数常人人不相信所谓弯曲时空的观念——尽管相对论诞生一百多年了。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这是自己的感官告诉我的,我不相信自己还要相信那个陌生人?

和哲学史上众多反实在论、非实在论的哲学家类似,著名的霍金也不相信这个世界的真实性,在引起轰动的《大设计》中说:“不存在与图像和理论无关的实在性概念”。他以科学家的专业性语言提出了所谓“依赖模型的实在论”。认为世界不是依赖于感官——因为科学越发展越能看出感官的局限性,而要依赖基于理论的科学模型。

这说明了什么——理性高于感官!

唯物论正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一)唯物论的的基本口号是: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从属于物质,是第二性的。

那么我们要追问:“物质”是什么?从哪里去找“物质”呢?世界上根本没有“物质”这个实体,只有“物质”这个概念。就像世界上只有这个或者那个具体的马,没有黑马白马一样。

(二)唯物论的基本信念是:在我们的外部存在着一个不依赖于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纯粹的真实的客观世界。

那么我们要追问1:你是怎么知道那个客观世界的?答曰:当然是人感觉到的。

追问2:感觉是不是一种意识,或者至少形成了意识?同意贝克莱的“存在即感知”吗?答……(无语)

追问3:你的感觉一定真实吗?答……

追问4:你没感觉到的就不存在吗?

追问5:你看到的世界和猫眼、鱼眼里的世界一样吗?和蝙蝠感觉的世界一样吗?假如不同,谁的感觉是正确的?

随着现代物理学——特别是量子力学的发展,传统唯物论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著名的双缝实验是如此的诡异,以至于物理学家们提出了坍缩说。这个理论认为电子或者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在我们观察之前它处于类似于电子云的叠加状态,此时电子的位置只有概率意义,原则说来可以在任何位置。当人们进行观察或者测量的时候发生了波函数坍缩,电子的位置或者路径才被确定下来。这样,波函数坍缩就以科学的身份把意识引入其中,让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物理学家坚决反对,以至于爱因斯坦反问道:难道月亮在我们观察之前不存在吗?然而爱因斯坦穷其毕生的精力也没能驳倒这个理论,至今它都很好的解释了双缝实验,反倒是“薛定谔的猫”给爱因斯坦一个肯定的回答。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所谓人择原理。人择原理可以释义作:“我们看到的宇宙之所以这个样子,乃是因为我们的存在。”波尔说:“物理学不告诉我们世界是什么,只告诉我们观察到的世界是什么”,换句话也许可以说,世界对于每个观察者来说,观察才有意义,未观察的世界对其没有意义。

由此可见,量子力学完全否定了传统唯物论关于存在一个纯粹客观的、完全独立于人的外部世界。

现实世界是真实的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