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世界是真實的嗎?

建立在常識基礎之上的傳統唯物論的基本信念是:相信在我們周圍存在著一個純粹客觀的、不以人的感官而變化、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外部世界,這個世界是唯一實在的,對所有物種都一致的和等效的。

這種基於常人見解的外部實在論正確嗎?

科學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常識常常恰好是錯誤的,經不起理性的推理和未來科學的驗證,——因為常識總是侷限於我們的感官,當著科學的發展達到了當下感官視界之外的時候,就知道我們感官多麼的愚蠢,或者我們是怎樣被自己的感官欺騙了。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從古至今幾乎沒有間斷過,限於篇幅只舉幾個典型的。中國古代最有名的例子莫過於“天圓地方”說了,在那個時代這是天經地義的真理。隨著科技的進步,等到能夠進行環海航行的時代,才發現兩腿之上的眼睛不那麼可靠。西方古代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托勒密地心說”了,即使現在的孩子在沒有天文知識的時候也這樣認為,因為我們天天看見日月星辰圍著我們轉。隨著科學的發展,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但是因為它嚴重違反人之常識以及建立在這個常識之上的基督教義,所以並不被人們接受。可憐的布魯諾被處死的時候人們人們歡呼常識和上帝的勝利。近現代最典型的例子當屬牛頓線性時空觀了,事實上直到目前大多數常人人不相信所謂彎曲時空的觀念——儘管相對論誕生一百多年了。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這是自己的感官告訴我的,我不相信自己還要相信那個陌生人?

和哲學史上眾多反實在論、非實在論的哲學家類似,著名的霍金也不相信這個世界的真實性,在引起轟動的《大設計》中說:“不存在與圖像和理論無關的實在性概念”。他以科學家的專業性語言提出了所謂“依賴模型的實在論”。認為世界不是依賴於感官——因為科學越發展越能看出感官的侷限性,而要依賴基於理論的科學模型。

這說明了什麼——理性高於感官!

唯物論正面臨著巨大的困難:

(一)唯物論的的基本口號是: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從屬於物質,是第二性的。

那麼我們要追問:“物質”是什麼?從哪裡去找“物質”呢?世界上根本沒有“物質”這個實體,只有“物質”這個概念。就像世界上只有這個或者那個具體的馬,沒有黑馬白馬一樣。

(二)唯物論的基本信念是:在我們的外部存在著一個不依賴於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純粹的真實的客觀世界。

那麼我們要追問1:你是怎麼知道那個客觀世界的?答曰:當然是人感覺到的。

追問2:感覺是不是一種意識,或者至少形成了意識?同意貝克萊的“存在即感知”嗎?答……(無語)

追問3:你的感覺一定真實嗎?答……

追問4:你沒感覺到的就不存在嗎?

追問5:你看到的世界和貓眼、魚眼裡的世界一樣嗎?和蝙蝠感覺的世界一樣嗎?假如不同,誰的感覺是正確的?

隨著現代物理學——特別是量子力學的發展,傳統唯物論還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著名的雙縫實驗是如此的詭異,以至於物理學家們提出了坍縮說。這個理論認為電子或者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在我們觀察之前它處於類似於電子雲的疊加狀態,此時電子的位置只有概率意義,原則說來可以在任何位置。當人們進行觀察或者測量的時候發生了波函數坍縮,電子的位置或者路徑才被確定下來。這樣,波函數坍縮就以科學的身份把意識引入其中,讓包括愛因斯坦在內的物理學家堅決反對,以至於愛因斯坦反問道:難道月亮在我們觀察之前不存在嗎?然而愛因斯坦窮其畢生的精力也沒能駁倒這個理論,至今它都很好的解釋了雙縫實驗,反倒是“薛定諤的貓”給愛因斯坦一個肯定的回答。後來在此基礎上發展出所謂人擇原理。人擇原理可以釋義作:“我們看到的宇宙之所以這個樣子,乃是因為我們的存在。”波爾說:“物理學不告訴我們世界是什麼,只告訴我們觀察到的世界是什麼”,換句話也許可以說,世界對於每個觀察者來說,觀察才有意義,未觀察的世界對其沒有意義。

由此可見,量子力學完全否定了傳統唯物論關於存在一個純粹客觀的、完全獨立於人的外部世界。

現實世界是真實的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