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扶貧 「紅利」惠民

生态扶贫 “红利”惠民

生态扶贫 “红利”惠民

植樹造林

生态扶贫 “红利”惠民

發放核桃苗木

生态扶贫 “红利”惠民

農業專家現場指導核桃修枝技術

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中秋節後的維西傈僳族自治縣,處處呈現出一派人與自然共生共榮的和諧豐收景象——群山翠綠欲滴,溝渠碧水蜿蜒,林中綠樹婆娑,田間碩果累累,鄉村花影搖曳……

近年來,維西每一次鏗鏘前行,都伴隨著多項惠民舉措的落地生根。每一步惠民舉措從制定到施行都穩健有力,生態脆弱常常伴著貧窮落後,特別是面對9000餘戶3萬多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生態扶貧”便成了該縣脫貧攻堅的一個高頻詞。

2015年以來,林地面積佔國土總面積84.8%、林木綠化率高達80.79%、森林覆蓋率超過76%的維西,立足地處“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縣情,找準“窮根”,牢牢擰緊生態保護“緊箍”, 以“生態產業扶貧、生態補償惠民”為主線,在林業產業、退耕還林、生態效益補償、生態護林員聘用等方面向貧困村、貧困戶傾斜,因地制宜把生態建設和脫貧攻堅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條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的生態扶貧新路子。

生態守護 探索脫貧新路

瓜果飄香的季節,記者驅車沿著蜿蜒的山路,來到森林覆蓋率高達89%的永春鄉美光村,一個個掩映在果樹林中的少數民族村落躍入眼簾,整個山村正朝著生態美與百姓富協調共振的路子大步前行。

記者穿行在美光村安一坪村民小組林間時,邂逅正哼著傈家小調巡山的生態護林員雀永坤。

雀永坤是安一坪村民小組建檔立卡貧困戶,一家4口人,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僅2400元。為解決他家的貧困問題,美光村“三委”聘用他為生態護林員,駐村工作隊還幫助他家發展種養產業。目前,雀永坤家養殖山羊56只、牛4頭、馬1匹、豬10頭、雞24只,種植中藥材當歸3畝、野生秦艽兩畝,加上生態護林員工資,他家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達9000多元。

每天按照劃分區域巡山的雀永坤喜笑顏開地說:“政府把工作送到家,一來有固定工資拿,二來不用背井離鄉外出打工,三來家務和娃娃也能照顧到。這是一舉多得的好事,我一定會守護好綠水青山,保護好野生動物。”

“加快鄉村振興,如果生態遭到破壞,貧困戶雖然摘下了‘窮帽子’,但村裡卻戴上了‘黑帽子’,這不是真正的脫貧致富奔小康之路。”美光村黨總支書記李樹雄說,“我們村始終堅持生態與發展共進,將生態建設寓於脫貧攻堅之中,讓全村山水更加秀美,村民更加富裕。”

這僅僅是該縣認真貫徹落實國家“五個一批”中“生態補償脫貧一批”重要扶貧舉措,走“扶貧”牽手“生態”之路的一個縮影。

為積極爭取建檔立卡生態護林員指標,努力推進脫貧攻堅步伐,該縣利用中央財政資金購買勞務,將部分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轉化為生態護林員,並積極與上級有關部門溝通銜接,共爭取生態護林員指標2600多人,資金2600多萬元。

該縣為切實增加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經濟收入,確保全縣“生態補償脫貧一批”任務能夠如期完成,還結合縣情實際,及時編制了《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生態護林員實施方案》。按照《方案》要求,積極聘用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生態護林員2700多人,管護林業用地面積37.9萬多公頃,人均管護面積超過153公頃,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生態護林員年平均補助資金達9500元。

生態補償 溫暖群眾心窩

“生態補償政策不僅改變了我家貧窮的命運,還改變了我的思想觀念和全家人的生產生活方式。”塔城鎮海尼村幾宗村民小組建檔立卡貧困戶和勝貴深有感觸地說。

和勝貴一家原來僅靠種植幾畝薄田過日子,妻子因為窮跟他離婚了,他守著孩子和土地無力“生金”。

“生態補償脫貧一批”政策實施後,他不但得到了生態公益林和退耕還林補助,而且還被聘用為生態護林員。對於因學和無產業支撐致貧的和勝貴來說,這筆“長流水”的收入,既解決了日常開銷,孩子上大學的費用也有了著落。

幾宗村民小組洛美次林區是和勝貴的管護範圍,面積約2800畝。這片林子裡有紅豆杉、榧木等珍稀植物和黑熊、山貓等野生動物。過去,由於管理不到位,這片林地經常出現盜伐珍稀植物和盜獵野生動物的現象,還多次出現過火情甚至火災。自從他當上生態護林員後,這裡火情、火災沒有了,盜伐珍稀植物和盜獵野生動物的違法行為也銷聲匿跡。

生態補償是一項兼顧“生態”與“脫貧”的惠民政策。該縣自2015年開始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政策以來,嚴格按照“農民自願、政府引導,突出重點、穩步推進,尊重規律、因地制宜”的原則,搶抓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的政策機遇,積極向上級爭取退耕還林項目11.5萬畝,陡坡地生態治理1.2萬畝。項目實施重點傾向建檔立卡貧困戶,將建檔立卡貧困戶符合退耕還林條件的土地納入退耕範圍,因地制宜,適地適樹,促進農業結構調整,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確保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致富。

該縣新一輪退耕還林項目輻射建檔立卡貧困戶6600餘戶2.47萬人,涉及建檔立卡貧困戶林地面積4萬多畝,補助資金超過4900多萬元。新一輪退耕還林栽植的樹木,大多為生態與經濟效益兼顧的核桃和花椒等經濟林為主。貧困群眾拿到“補貼款”後,栽下“搖錢樹”,既獲得了短期收益,又實現了長期可持續增收。據瞭解,在退耕還林實施5年間,該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年人均增收395元。

為推進生態造林和資源管護精準扶貧,充分發揮建檔立卡貧困戶在林業生態建設與脫貧攻堅中的重要作用,今年,該縣共完成林業扶貧資金扶持整合造林項目8900多畝,每畝投資200元,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參與造林人數佔60%以上,增收120多萬元。

為進一步推進林業建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保障林業生態建設成果,切實改善生態環境,增加群眾經濟收入,該縣每年實施森林生態效益補償面積達190多萬畝,其中國家級公益林160多萬畝,省級公益林20多萬畝,共補償資金190多萬元。涉及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萬餘戶3.9萬多人,補償資金超過600萬元,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人均年收入150多元。

該縣通過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實現了“山有其主、主有其權、權有其責、責有其利”的四統一,這不但增加了農民收入,而且還提高了森林質量,維護了生態平衡。

生態產業 夯實發展家底

記者順著瀾滄江畔的羊腸小道,穿過一片片遮天蔽日的森林,來到中路鄉拉嘎洛村裡起村民小組,只見坡耕地的紅心蘋果已經掛果,套種的木香等中藥材花開正豔。

裡起村民小組有37戶113人,人均耕地兩畝,其中精準建檔立卡貧困戶10戶,共種植蘋果140多畝,蘋果地套種中藥材70多畝。村民小組長餘成華說:“為抓好生態保護和脫貧攻堅工作,我們實行五戶聯建的方式,由黨員和村組幹部帶頭髮展生態產業,幫助貧困戶早日實現脫貧。”

中路鄉黨委副書記朱李東說:“為讓綠水青山真正變成各族群眾脫貧致富的金山銀山,我們抓住新一輪退耕還林的契機,根據轄區內不同的海拔和區位,種植核桃、花椒、青刺果和漆樹等經濟林果。”

“今年,我家的那棵大核桃樹掛果多,賣得幾千元。”康普鄉白漢頂村民小組李小平高興地說,“再過幾年,我家新種植的6畝優質泡核桃就進入掛果期了,好日子還在後頭呢。”

李小平的喜悅之情折射出該縣實施林業扶貧計劃、大力發展林果和木本油料產業的成功實踐。

為最大限度地釋放生態效益,推進林業產業擴面增效,該縣現有核桃42.6萬畝,其中人工種植泡核桃24.9萬畝、野生鐵核桃17.7萬畝,年產量6000噸,年產值2400萬元;共有漆樹7萬畝,其中人工種植4.5萬畝、野生漆樹2.5萬畝,年產量272噸,產值1770萬元;花椒5萬畝,其中人工種植3萬畝、野生花椒2萬畝,年產量39.4噸,產值236萬元;青刺果2.5萬畝,其中人工種植1.5萬畝、野生青刺果1萬畝,年產量100噸,產值300萬元。

針對農村各民族群眾文化水平低、核桃種植技術缺乏和核桃基地重建設、輕管理的問題,該縣不斷加大科技推廣力度,舉辦各種形式的核桃種植技術培訓班,組織專業技術人員編寫通俗易懂的《核桃種植技術手冊》,免費發放給核桃種植戶。

該縣宜林地資源較為豐富,但林地利用率、產出率較低。為盤活林地資源,提高林地利用率,夯實生態產業發展的“家底子”,該縣結合林權制度改革,引導發展立體林業和循環經濟,培育林下產業,鼓勵群眾特別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在經濟林地種植續斷、當歸、秦艽、木香、重樓、魔芋等中藥材。據瞭解,近4年來,該縣共實施完成林下藥材基地建設3萬多畝,投入資金1000多萬元。

正如該縣林業局局長趙學飛所言:“不負青山,方得金山。我們要念好山字經,做好生態文,大力發展林業產業,讓農民吃上生態飯,走上脫貧路,摘掉貧困帽。”

如今,肩負著“立生態”和“促發展”雙重使命的維西,樹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讓貧困群眾在生態保護與修復中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利益一幅幅以綠為底色的生態扶貧畫卷正在15.37萬各族群眾手中逐步繪就。(記者 尤祥能 文/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