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奮進,春華秋實

由於乾旱缺水,山丹縣李橋鄉的農業發展一直以來都處於劣勢地位,致富奔小康成為群眾迫切所想。近年來,李橋鄉黨委、政府緊盯加快鄉村振興實現全面小康這一目標,圍繞縣委“1255”總體工作思路,探索“三變”改革,推動發展鄉村旅遊、特色產業、規模經濟等,推動農業提效升級,農業農村農村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

黨建引領 基層黨建砥中流

紅旗獵獵。鮮豔的五星紅旗飄揚在李橋鄉10個行政村上空,凝聚起全鄉19個黨組織,584名黨員昂揚向上的正能量。

李橋鄉突出黨建引領,從抓好黨委班子自身建設和黨員幹部教育入手,推進黨支部標準化建設,提升基層黨組織引領能力。在10個行政村成立黨員活動室,加大村級陣地建設,創建高標準黨建示範點3個。推行“1+1”好支部創建行動,鄉機關黨員結對幫扶村黨支部,指導幫助各村規範化開展黨組織生活,共建過硬黨支部。實行村幹部“坐班制”和村幹部參加週一例會制度,常態化開展“黨員固定活動日”活動等,規範組織生活。搭建黨員微信交流群、村民微信群、黨員QQ群等新媒體平臺,推動學習教育管理常態化,擴大管理範圍,增強服務水平。在抓黨建的過程中,全面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大力整治“四風”、庸懶散等突出問題,進一步轉變黨員幹部作風。

產業升級 結構優化拓途徑

“太好喝了,一口熱湯下肚,暖和又舒服。”從焉支山下來的遊客黃瑜對高廟罐罐席讚不絕口,葷素搭配的食材,用瓦罐一燉,是過路遊客的首選美味。

現如今,高廟罐罐席已成為高廟鄉村旅遊的一張閃亮的“名片”。據高廟罐罐席老闆史義民介紹,每到旅遊旺季,他的店裡一天要接待四五桌遊客,日均收入近2000元。

不僅是罐罐席吸引眾多遊客慕名前來,高廟的土地、房屋、農家炕等都成了高廟百姓的“寶貝疙瘩”。依託“三變”改革,農民以土地、資金、空心房、勞動力入股等方式參與經營管理,年底進行分紅,既盤活了資源,又拓寬了致富路徑,實現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華麗轉身。

李橋鄉突出產業升級,創新農村經營方式、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推進富民產業擴容提質,全鄉農業不斷向現代化、產業化、集約化發展。結合農村“三變”改革工作,李橋鄉積極探索“土地營運型”“資產經營型”“資源開發型”“產業帶動型”“外援支撐型”五種經營發展路徑,培育壯大村集體經濟,輻射帶動全村經濟社會發展。目前,全鄉有村集體經濟的村已達到5個,高廟村已被確定為全市鄉村旅遊示範工程“十強村”。

項目建設 基礎夯實促發展

4棟惠及168戶、599名群眾的扶貧樓拔地而起,巴寨村、上寨村、河灣村扶貧產業基地設施種植大棚有序排列,集鎮綜合農貿市場建設加快推進,高廟記憶民俗文化產業園內遊人如織……

李橋鄉通過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美麗鄉村、高標準農田整治、高效節水、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新增糧食產能建設等項目工程,全面夯實農村基礎,改善人居環境,提振群眾增收致富信心。今年以來,全鄉共修建“U”型渠道20公里,整修田間道路11公里,襯砌渠道18公里,農田水利條件不斷改善。種植各類苗木2萬株,綠化美化鄉村街道4公里,拆除“空心房”107戶,美麗鄉村建設持續推進。完成易地扶貧搬遷小區室外基礎建設工程。在高廟記憶民俗文化產業園修建書畫院1處,修建文化廣場1處,在易地扶貧搬遷小區修建鄉村大舞臺1座,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健全。

以人為本 宜居農村沁心脾

深吸一口秋收後的麥香餘味,走進李橋大地,乾淨的街道、整齊的房屋、氛圍濃厚的文化廣場,老人們在廣場聊天,孩子們開心玩耍,還有村口的大喇叭不斷傳遞著全縣的好消息。

“現如今,各村都有了保潔員,定期打掃環境衛生,村上環境好得很。”在河灣村文化廣場上鍛鍊的老人張鳳英說。

李橋鄉堅持把環境整治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基礎性工作,結合全域無垃圾創建工作,在10個行政村新建垃圾集中處理點10個,對重點區域定崗定人定責,構建了村、社、戶三級“分片包乾”工作格局,同時,加大對道路安全和公益性設施的管理,全鄉10個行政村均設立了保潔員、道路安全管理員、公益性設施管理員等崗位,並在各村常態化開展鄉醫療衛生服務隊巡迴服務,受到群眾普遍好評。圍繞“三治”融合,以“四自機制”“五在村社”“五上行動”為抓手,不斷強化基層社會治理工作,各村均成立了百姓參政團、道德評判團、百事服務團,“三團”在調解鄰里糾紛、勸阻影響工程進度等行為的過程中發揮作用顯著。截至目前,全鄉共開展矛盾糾紛調解90多次,調解率達95%以上,基層社會治理的科學性、民主性不斷提高。各村均制定了村規民約,成立了紅白理事會、禁毒協會等機構,繪製了抵制高價彩禮文化牆等,持續推動移風易俗,鄉風文明進一步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