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赤黴病趨於偏重,減少因災受損,六點防控意見提前半年發布

關心小麥收購者可能還記得這樣一件事。今年6月份,江蘇公共•新聞頻道《新聞360》報道:南京市高淳區幾位種糧大戶十幾萬斤小麥因“嘔吐毒素”超標被當地糧食收購部門拒收,受損嚴重。

小麥上“嘔吐毒素”產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赤黴病。小麥赤黴病是我國小麥產區常發性病害,以長江中下游和東北春麥區發生最重,一般年份可減產1-2成,大流行年份減產5-6成,對小麥生產構成嚴重威脅。發病後產生的真菌毒素汙染麥粒,還影響小麥質量安全,對人畜健康構成潛在威脅。

小麥赤黴病趨於偏重,減少因災受損,六點防控意見提前半年發佈

今年小麥收穫期間,長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部分地區遭遇大風、連續陰雨等災害天氣,小麥大面積倒伏,超標小麥數量眾多。綜合來看,今年小麥病蟲害發生總體中等偏重,局部大發生。赤黴病在長江中下游、江淮、黃淮南部地區偏重發生,莖基腐、根腐病、全蝕病等在黃淮大部分地區普遍發生,吸漿蟲發生區域進一步北移。

為推進科學防控,實現防治關口前移,有效控制赤黴病危害發生,農業農村部組織專家研究制定《小麥全生育期赤黴病防控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並於9月29日對外發布。往年每年3月份小麥返青拔節時該部才發佈《小麥赤黴病防控指導意見》,今年意見較往年提前半年發佈,同時本次意見強調了全生育期監控,把赤黴病防控貫穿於小麥產前、產中、產後全過程。

意見提出,大力推行小麥全生育期赤黴病綜合防治技術,從小麥播種開始,推行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農業措施與化學防治並舉,強化監測預警,推進統防統治、綠色防控、科學用藥,適時組織應急防控,切實提高小麥赤黴病防控組織化程度和科學化水平,力爭將小麥赤黴病病粒率控制在3%以內。

以調整種植結構、優化耕作制度為基礎,以分類指導、分區施策為重點,以主動出擊、科學用藥為關鍵,從小麥播種開始,推行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農業措施與化學防治並舉,把赤黴病防控貫穿於小麥產前、產中、產後全過程,切實減輕病害發生危害程度,降低毒素汙染風險。

有調查顯示,秸稈還田操作如若粗放,使大量未腐熟的秸稈殘留在土壤表面,將有利於赤黴病病菌孢子產生,增加菌源。對此,意見表示:推行秸稈粉碎、定期深翻還田(每3年一次),有條件的地區提倡秸稈回收利用,壓低菌源基數。間接回應了上述疑問,並提出瞭解決方案。

小麥赤黴病趨於偏重,減少因災受損,六點防控意見提前半年發佈

意見指出,防控赤黴病重點在“調、優、預、替、統、搶”六個方面下工夫。

“調”,調整種植結構。長江中下游、江淮等常年流行區,按照“宜麥則麥、宜油則油”原則,合理佈局種植結構,或通過改種綠肥、輪作休耕等措施,儘可能壓低非主產區小麥種植面積,減輕病害防控壓力。黃淮常年發生區和華北、西北偶發區,結合玉米種植結構調整,大力推廣小麥與大豆、花生、蔬菜等作物輪作,壓低菌源基數,降低病害危害程度。

“優”,優化農藝措施。推行適期適量播種,科學肥水運籌,防止小麥群體過大、田間鬱閉。及時清溝理墒,降低田間溼度。推行秸稈粉碎、定期深翻還田(每3年一次),有條件的地區提倡秸稈回收利用,壓低菌源基數。推行品種適區種植,避免在長江中下游、江淮等常年流行區種植菸農、豫麥、濟麥等高感品種,降低病害流行成災風險。

小麥赤黴病趨於偏重,減少因災受損,六點防控意見提前半年發佈

“預”,堅持預防為主。小麥赤黴病可防、可控、不可治,必須加強監測、立足預防。長江中下游、江淮等常年流行區和黃淮常年發生區,堅持“主動出擊、見花打藥”不動搖,抓住小麥抽穗揚花這一關鍵時期,及時噴施對路藥劑,減輕病害發生程度,降低毒素汙染風險;華北、西北等常年偶發區,堅持“立足預防、適時用藥”不放鬆,小麥抽穗揚花期一旦遇連陰雨或連續結露等適宜病害流行天氣,立即組織施藥預防,降低病害流行風險。

“替”,加速農藥械替代。在病菌對多菌靈已產生抗藥性的長江中下游、江淮和黃淮南部等麥區,應停止使用多菌靈及其復配製劑,選用氰烯菌酯、戊唑醇及其復配製劑,以及耐雨水沖刷劑型。注重交替輪換用藥,避免或延緩抗藥性產生。推薦使用自走式寬幅施藥機械、自主飛行無人機等高效植保機械,選用小孔徑噴頭噴霧,避免使用擔架式噴霧機。同時,添加適宜的功能助劑、沉降劑等,提高施藥質量,保證防治效果。

小麥赤黴病趨於偏重,減少因災受損,六點防控意見提前半年發佈

“統”,推進統防統治。充分發揮病蟲害專業化防治服務組織裝備精良、管理規範、服務高效的作用,大力推進以穗期赤黴病防治為主的全程承包、代防代治等多種形式,大規模開展專業化統防統治和集中統一防治,適時組織開展應急防治,提高防治效率、效果和效益,解決小麥赤黴病預防控制窗口期短、時效性強,以及一家一戶“打藥難”“亂打藥”等問題。

“搶”,及時搶收入倉。小麥進入收穫期,應及時收割、晾曬、篩選,如遇陰雨天氣,應採取烘乾措施,防止收穫和儲存過程中溼度過大,導致病菌再度大量繁殖,造成毒素二次汙染。

為提前介入,早做預防,農業農村部近日在陝西省西安市舉辦2018年全國小麥秋播藥劑拌種與綠色防控新技術培訓班,安排部署了秋冬種小麥病蟲害防治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