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於商丘的成語典故

參商之闊

成語“參商之闊”中的“闊”即闊別的意思。這一成語的字面意思是參、商兩顆星星久別不能相見,後來被人用作比喻兩人闊別,天各一方,相距遙遠,不能見面。在書面運用上常被縮簡為“參商”。

典故源於《左傳·昭公元年》:“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儀禮·士冠禮》注:“伯、仲、叔、季,長幼之稱。”)曰實沈。居於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干戈,以相征討。后帝不臧,遷閼伯於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遷實沈於大夏,主參,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 。”

在遠古五帝時期,在五帝之一的帝嚳高辛氏的兒子中,老大叫閼伯,老四叫實沈。據《帝王紀》載,“帝嚳高辛氏年十五而佐顓頊,三十登位,都亳(今商丘南)”。古代神話說,高辛氏的次妃簡狄有一天吃了玄鳥蛋後,有感應而懷孕,後來生下了兒子名契。現代著名史學家和考古學家郭沫若在《卜辭通纂》中曾說:“閼伯為商之先人,而商之先人為契,則契與閼伯是一非二。”

閼伯和實沈都是聰明而有本事的人,實沈特別不服長兄閼伯。兩兄弟小時候,一見面就會因為一些小事吵起來,嚴重時還會動拳腳,惹得父親生氣。長大以後,兩兄弟相處的情況更為惡劣,“日尋干戈,以相征討”,沒人能排解他們的糾紛。到帝嚳的另一個兒子放勳(即堯帝)為帝時,對他們很不滿意,便將他們兩個遷開,遷閼伯於“商”,為“火正”,並主辰星之祭;遷實沈於大夏(在山西南部),主參星之祭,讓他們天各一方,不得相見,以讓他們各盡其能,把精力用在為民造福的事業上,不再生事。後來閼伯被稱為商星,實沈被稱為參星。

而在商丘歷代的傳說中,是帝嚳將他們分開的,一個封於商,一個封於大夏。這也可見史籍記載。宋朝章如愚的《祀大火》就說:“太常禮院言:閼伯為高辛火正。”《宋史》也記載:“禮官議:‘閼伯為高辛火正。’”是誰封的閼伯?兩種說法只不過時間上稍有差異,閼伯被封於商丘為火正的事實是一樣的。

商和大夏兩個地方,以現代兩地的情況和交通條件來看,路程並不算太遠,但在交通設備極為原始的遠古,兩人再見面就難了。商星與參星此起彼落,彼落此起,是永遠不會見面的,所以就有了“參不見商,商不見參”(也叫“參商之闊”,縮簡為“參商”)的說法。唐朝大詩人杜甫在《贈衛八處士》一詩中借用這個典故寫道:“人生不相見,動如參和商。”明末清初著名作家侯方域在他的《白頭吟》一詩中也借用這個典故寫道:“今日牛女,明日參商。兩不相待,安知久長。”在希臘神話88星座中,參宿對應獵戶座,商對應天蠍座。希臘神話中獵戶奧瑞恩(獵戶座)被蠍子(天蠍座)蜇死,因而兩星座永不相見,天蠍座升起,獵戶座就落入地平線。

商丘市睢陽區的高辛鎮是帝嚳高辛氏生前所在的地方,帝嚳死後也葬在了那裡,那裡現在仍有帝嚳陵。閼伯和實沈都是為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過不小貢獻的人。為了紀念他們,高辛鎮古時有閼伯廟和實沈廟,一個在高辛東南角,一個卻在高辛的西北角,這樣建的原因,就是史書記載的兄弟倆相距很遠而不得相見。

古人借用這一典故的很多,除上面說到的以外,三國時期曹植《與吳季重書》中便有:“面有逸景之速,別有參商之闊。”唐代陳子昂《為義興公求拜掃表》中有:“兄弟無故,併為參商。”《天雨花》第十八回中有:“父子參商非吉兆,家和萬事自然興。”晉代陸機《為顧彥贈婦》詩之二:“形影參商乖,音息曠不達。”南朝梁吳均《閨怨》詩:“相去三千里,參商書信難。”清代黃遵憲《別賴雲芝同年》詩:“人生相見殊參商,吁嗟努力毋怠皇。”唐代劉知幾《史通·斷限》:“又張李諸姓,據有涼蜀,其於魏也,校年則前後不接,論地則參商有殊。”魯迅先生《書信集·致林語堂》中有:“因環境之異,而思想感覺,遂彼此不同……故必參商到底,無可如何。”現代作家金庸的《倚天屠龍記》中也用道:“東西永隔如參商。” (3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