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100個精彩國學故事:寓言,神話,典故,人物,名典,都在這裡啦

100個精彩國學故事:寓言,神話,典故,人物,名典,都在這裡啦

第一季 名典

001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

孔子說:"我死以後,子夏的學問會越來越好,子貢的學問卻會退步。"曾子疑惑地問:"為什麼呢?" 孔子道:"子夏喜歡與比他賢德的人在一起,而子貢卻喜歡與不如自己的人在一起。不瞭解他的兒子,可以看看他的父親;不瞭解一個人,可以看他所交往的朋友;不瞭解君主,可看他所任用的人;不瞭解一個地方的土質如何,看那兒長出的草木狀況便可知道。所以說,跟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長滿香花草的房子裡,時間久了之後,也不覺得香了,因為已經與它同化。而跟不善的人在一起,就如同走進出售鮑魚的店裡,時間久了,也不覺得臭了,因為也被它同化了。硃砂放的地方,往往會變成紅色;而貯藏漆的地方,就變成了黑色。因此,君子必然謹慎地選擇與自己在一起的人。"

002多言何益

《墨子》載:子禽向老師請教:"多說話有好處嗎?"墨子答道:"癩蛤蟆和青蛙,白天晚上叫個不停,叫得口乾舌燥,也沒有人去聽它的。你看那雄雞,在黎明按時啼叫,天下皆為振動,人們早早都起來了。所以,多說話有什麼好處呢?重要的是,話要說得切合時機。"

003失人之察

《呂氏春秋》載:孔子絕糧於陳國與蔡國之間時,七日七夜沒吃到飯,只能無精打采地躺在那裡。一天,弟子顏回找來一點米,準備煮給老師吃。煮到快熟時,顏回就先抓起一把吃了。孔子悄悄地看在眼裡,覺得顏回有點失"禮",所以不大高興。過一會兒,飯熟了,顏回請孔子先吃。孔子善巧地說:"我剛剛夢見先君了,故應把乾淨的食物先供養再吃。"顏回馬上回答:"萬萬不可!剛才有土灰掉進鍋裡,我雖把它抓出來吃了,但飯已經弄髒了,所以不能供養先君。"此時,孔子才知道錯怪顏回了。事後,孔子深有感觸地嘆道:"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意思是說:我相信自己的眼睛,但眼睛看到的有時並不可靠;我依賴自己的心,但心分析的有時也靠不住。弟子們要切記:瞭解一個人,本來就不是很容易的!

004對症下藥

子路問孔子:"如果我聽到一個好主意,是不是應該馬上行動起來?"孔子回答:"你父親、兄長都還在,他們的閱歷與經驗比你豐富,應該先問問他們,不要急著動手。"冉有也問孔子同樣的問題:"如果我聽到一個好主意,是不是應該馬上行動起來?"孔子回答:"當然要馬上去做。"站在一旁的公西華聽後,大惑不解,就問:"子路和冉有的問題是同樣的,為什麼您的答案卻不一樣?"孔子答道:"子路為人冒冒失失,做事不經觀察,比較草率衝動,所以我要他三思而後行;冉有遇事畏縮,沒有魄力,他需要勇氣與膽量,所以我鼓勵他不要猶豫,聽到好主意就要立即行動。"

005老漢粘蟬

《莊子》載:有一次孔子帶著弟子到楚國去,路上經過一個樹林,在樹林中有個駝背老人正在用竹竿粘知了。他粘知了非常輕鬆,就像在地上撿知了一樣。孔子問:您的動作真是巧啊!有什麼門道嗎?老人說:我確實有自己的辦法,我經過五、六個月的練習,在竿頭累疊起兩個丸子而不會墜落,這樣失手的情況已經很少了;疊起三個丸子而不墜落,這樣失手的情況十次也不會超過一次;疊起五個丸子而不墜落,就會像在地上拾取知了一樣容易。我立定身子,猶如立著的斷木樁,舉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樹枝。雖然天大地大,萬物品類繁多,但我一心專注於知了的翅膀,從不思前想後、左顧右盼,絕不因紛繁的萬物而改變對蟬翼的注意,這樣為什麼不能成功呢!最後孔子轉過身來對弟子說:"專心致志,本領就可以練到出神入化的地步。這就是駝背老人所說的道理。"

006孔子學琴

孔子跟從師襄子學琴。師襄子教了一首曲子後,孔子每日彈奏,絲毫沒有厭倦。過了十天,師襄子說:"這首曲子你彈得很不錯,可以學新曲子了。"孔子說:"我雖學會了曲譜,可還沒有掌握一些高難度的技巧。"又過了許多天,師襄子說:"你已掌握了彈奏技巧,可以學新曲子了。"孔子說:"我還沒有品味出這首曲子的神韻。"又過了許多天,師襄子說:"你已領會了這首曲子的神韻,可以學新曲子了。"孔子說:"我還沒體會出作曲者是怎樣一個人,尚未深入他的內心世界。"又過了很多天,孔子莊重地向遠處眺望,說:"我現在知道作曲者是什麼人了。這人長得黑,身材魁梧,胸懷大志,要統一四方,一定是周文王。"師襄子聽後,立即離席行禮,說:"這首曲子就叫做《文王操》啊!"

007忘我之境

《莊子》載:有個普通的木匠叫梓慶,他平時幫人家做的,就是祭祀時掛鐘的架子。雖然這是個很簡單的活,但他做出來的架子,人人見後驚為鬼斧神工,覺得那上面野獸的形狀,宛如真正的走獸一般栩栩如生。後來當地的國君知道他的手藝之後,專門喚他來問其中的竅訣。梓慶很謙虛,他說:"我一個木匠,哪有什麼竅訣啊。如果你一定問,我就跟你說說:無非是我在做任何一個架子之前,首先要守齋戒,讓自己的心靜下來。在齋戒的過程中,到第三天的時候,我可以'忘利',把那些為自己得到功名利祿的念頭全部扔掉;到了第五天的時候,我可以'忘名',別人對我讚歎也好、誹謗也罷,我都已經不在乎了;到了第七天的時候,可以達到'忘我'之境。有了這樣的心態,我就拿上斧子進山。進山以後,因為我的心很清淨,哪些木頭天生長得像野獸,一眼就會看到,然後把木頭砍回來,隨手一加工,它就成為現在的樣子。我做的事情無非是以天合天,這就是我的竅訣。"

008宥坐之器

《荀子》載:孔子到魯桓公的廟裡參觀,看見一隻傾斜的器皿,便向守廟的人詢問:"這是什麼器皿?"守廟的人回答說:"這是君王放在座位右邊警戒自己的器皿。"孔子說:"我聽說君王座位右邊的器皿,空著便會傾斜,倒入一半水便會端正,而灌滿了水就會傾覆。"孔子回頭對弟子們說:"向裡面倒水吧。"弟子們舀水倒入其中。大家看到,水倒入一半,器皿就端正了;灌滿了水,器皿就翻倒了;空著的時候,器皿就傾斜了。孔子感嘆說:"唉,哪裡有滿了不翻倒的呢?"子路問:"有什麼保持滿的方法嗎?"孔子回答說:"聰明和高深的智慧,要用愚鈍的方法來保持它;功勞遍及天下,要用謙讓來保持它;勇力蓋世,要用膽怯來保持它。富足而擁有四海,要用節儉來保持它。這就是抑制並貶損自滿的方法。"

009莊子見惠子

惠施在梁國作了宰相,莊子想去見見這位好朋友。有人急忙報告惠子說:"莊子來,是想取代您的相位。"惠子很慌恐,想阻止莊子,派人在國中搜了三日三夜。哪料莊子從容而來拜見他說:"南方有隻鳥,名叫鳳凰,您可聽說過?這鳳凰展翅而起,從南海飛向北海,非梧桐不棲,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這時,有隻貓頭鷹正津津有味地吃著一隻腐爛的老鼠,恰好鳳凰從頭頂飛過。貓頭鷹急忙護住腐鼠,仰頭看著它大喝一聲:嚇!現在您也想吃我的老鼠麼?

010莊子鼓盆而歌

莊子的老婆死了,惠施去弔喪。想不到的是,莊子竟然一屁股坐在地上,叉開雙腿地敲著盆唱著歌呢!"哎,莊兄,"惠施開了口,"你老婆跟你夫妻一場,生兒育女,從靚妞苦到雞皮老奶,死了不哭,已經可以了,可你還要敲盆唱歌,不過分嗎?""別瞎說,敝人生平不二色。"莊子說。"那你為何如此呢?"惠施問。"孩子他媽剛死時,我怎麼不難過?不是說'一夜夫妻百日恩'嗎?"莊子的語氣有點悽然,"可後來一想,生從死來,她源於無生無形無氣,混沌太初,無中生有,先變而有氣,再變而有形,復變而有生,如今又從生變回去、變成死,回老家了,不猶如春夏秋冬四季代序一樣自然麼?孩子他媽現在已安靜地躺在天地這座巨室之中,託體同山阿(ē),我還哭得死去活來,惠施,這叫通達天命嗎?"說完,莊子不再搭理惠施,神情專注地繼續敲他的盆唱他的歌。

011莊子借糧

莊周生活貧困,家裡經常缺米糧。有一回,他向朋友監河侯借三升小米。監河侯卻對他說:"可以啊!不過我家現在沒有很多米糧,你稍等一段時間,等我向老百姓收一點稅之後,再借你三百兩黃金。"聽了監河侯的話,莊周很感慨地打了個譬喻:"我來您家的途中,聽到有魚兒對我呼喚、求救,我回頭一看,看到路上有一個坑洞裡的水快乾了,那魚兒希望我能在坑裡倒幾杯水。於是我對魚兒說:我先到南方向吳王、越王商討借水,然後再將西江水引來這裡救你,讓你回到東海。"那尾魚很生氣地說:"我失去了在水中的正常生活,現在只求升斗的水就可以活命了,你卻這麼回答我,不如你明早就去賣魚店看,那時候我的身體都已經變成魚乾了!"

012孟子問梁惠王

孟子問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麼不同嗎?" 梁惠王回答說:"沒有什麼不同的。" 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麼不同?" 梁惠王說:"也沒有什麼不同。" 孟子接著說:"現在大王的廚房裡有的是肥肉,馬廄裡有的是壯馬,可老百姓面有飢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這是當權者在帶領著野獸來吃人啊!大王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那麼當權者帶著野獸來吃人,怎麼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經說過,首先開始用俑(古時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殉葬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後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麼可以讓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013莊子將死

莊子快要死了,弟子們打算用很多的東西作為陪葬。莊子說:"我把天地當作棺槨,把日月星辰當作給我陪葬的珠寶,天下萬物都是送給我的禮物。我陪葬的東西難道還不完備嗎?哪裡用得著再加上這些東西!"弟子說:"我們擔憂烏鴉和老鷹啄食先生的遺體。"莊子說:"棄屍地面將會被烏鴉和老鷹吃掉,深埋地下將會被螞蟻吃掉,奪過烏鴉老鷹的吃食再交給螞蟻,你們怎麼如此偏心呢!"

014莊子釣於濮水

莊子在濮水上釣魚,楚王派兩位大夫來傳達他的意思道:"希望將楚國的國事煩累先生。"莊子手拿釣竿,頭也不回地道:"聽說楚國有隻神龜,三千年前就死掉了,被包裝得好好的,供奉在廟堂上。你們說,它是願意像這樣成為一副死骨頭和甲殼受供奉呢?還是寧願活著拖起尾巴在泥裡爬?""可能會願意活著在泥裡爬罷。"兩位大夫回答。"那麼,兩位請回吧。"莊子道:"讓我拖起尾巴在泥裡爬吧。"

015高山流水

《列子·湯問》載:"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巍巍乎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流水。'"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但他琴卻只彈出了音符,卻少了神韻,少了對音樂透徹理解,他的老師成連先生於是帶他到蓬萊島去找成連的老師方子春,以便給伯牙指導。伯牙來到浩瀚的大海,極目無邊,波濤絢爛,而樹木鬱鬱蔥蔥,飛鳥悲號,伯牙頓時心曠神怡,完全融入了對自然的陶醉之中,音隨意轉,琴隨心動,一首《高山流水》自然的撫於琴上。一天夜裡,伯牙乘船遊覽。面對清風明月,不禁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彈得正是那一首《高山流水》,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伯牙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讚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凡伯牙琴聲所表達的,樵夫就能感受到,併發出同樣的感嘆,伯牙興奮極了,二人融入了同一個世界,一個只有琴聲的高雅世界。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二人成為知己。 後來,子期不幸去世,伯牙悲痛欲絕,認為子期是唯一能聽懂他琴聲的人,而現在這唯一的知己也離開了。於是伯牙在子期的墳頭摔了他最心愛的琴,並終生不撫琴,以謝子期。 "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遂成千古絕唱!

016呆若木雞

莊子.達生》載:戰國時,鬥雞是貴族們尋歡作樂的一項活動,齊王便是當時的一位鬥雞迷。為了能在鬥雞場上取勝,齊王特地請專家紀渻子幫他訓雞。齊王求勝心切,沒過幾天,便派人來催問,紀渻子說:"雞沒訓好,它一見對手,就躍躍欲試,沉不住氣。"過了幾天,齊王又派人來問,紀渻子說:"還不到火候,看樣子雞雖不亂動了,但還不夠沉穩。"又過了幾天,紀渻子終於對來人說:"請你告訴齊王,我花工夫把雞訓好了。"待到鬥雞時,對手的雞又叫又跳,而紀渻子訓好的雞卻像只木雞,一點反應也沒有,別的雞看到它那副呆樣竟然都被嚇跑了。因此,齊王用這隻雞和別人鬥,自然場場獲勝。

017顧左右而言他

孟子對齊宣王說:"大王的臣子中,有一個託付他的妻子和孩子給他的朋友後去楚國遊歷。等他回來的時候,他的妻子和孩子卻在受凍捱餓,那麼對他怎麼辦?" 齊宣王說:"將他拋棄。" 孟子說:"司法官不能管理他的下屬,那麼對他怎麼辦?" 齊宣王說:"罷免他。" 孟子又說:"一個君王沒把國家治理得很好,那麼對他怎麼辦?" (王顧左右而言他)齊宣王回頭看身邊的大臣說起其他事情了。

018 子貢賢於仲尼

叔孫武叔在朝堂上對眾大夫說:子貢比仲尼賢能。 子服景伯將此告訴子貢。子貢說:我與我們夫子的差距有多大呢?我們拿院牆打比方來說吧:我端木賜,就好比一個圍牆只有肩膀那麼高的農家小院,隨便什麼人路過,不必刻意探望,室舍形制,乃至於妻子兒女等等一覽無餘,有一點可觀之處也就世人皆知了。而我們的夫子呢,他是院牆有數人之高的宮殿,人們不從大門走進去,院內宗廟建築之美輪美奐、房舍之眾,是根本看不到,更難以想象得到的。能夠找到孔夫子宮殿大門的人,其實已經難得,有興趣、有膽量、有能力進門看看的就更少了。如此,叔孫先生能夠說出"子貢賢於仲尼"這樣的話來,不也就很正常了嗎?合乎他的認知能力,他沒有入門的能力嘛,不奇怪。

019孝感天地

《史記》載:舜的父親是個瞎子,生母去世後,父親又娶了一個妻子,並生了一個兒子。父親喜歡後妻的兒子,總想殺死舜,遇到小過失就要嚴厲懲罰他。但舜卻孝敬父母、友愛弟弟,從來沒有鬆懈怠慢。舜非常聰明,他們想殺死舜的時候,卻找不到他,但有事情需要他的時候,他又總在旁邊恭候著。有一次,舜爬到糧倉頂上去塗泥巴,父親就在下面放火焚燒糧倉,但舜藉助兩個斗笠保護自己,像長了翅膀一樣,從糧倉上跳下來逃走了。後來,父親又讓舜去挖井,舜事先在井壁上鑿出一條通往別處的暗道。挖井挖到深處時,父親和弟弟一起往井裡倒土,想活埋舜,但舜又從暗道逃開了。他們本以為舜必死無疑,但後來看到舜還活著時,就假惺惺地說:"你跑到哪裡去了?我們特別想你啊……"他們經常想方設法害舜,但舜不計前嫌,還像以前一樣侍奉父親、友愛弟弟。後來他的美名遠揚,堯帝知道後,就把兩個女兒嫁給他,並讓位於他,天下人都歸服於舜。

020鱔魚護子

中國古代,有一位名叫周豫的讀書人。有個朋友送了條他最愛吃的鱔魚。剛巧這一天閒來無事,周豫一時技癢,便想親自動手,試試自己久未展露的手藝,煮上一鍋清燉鱔魚湯來嚐嚐。周豫把魚放入鍋中,只見那些鱔魚仍自由自在地在鍋子裡遊著,在鍋底下用小火緩緩加熱,水溫逐漸變高,鱔魚在鍋中絲毫未覺水溫的變化,慢慢地就會被煮熟了,這就是周豫過人的廚藝所在。據說,用這方式煮熟的鱔魚,因為不會經歷被殺的過程,沒有掙扎,所以肉質也就不會緊繃,相對地口感自然好上許多。隨著那一鍋湯慢慢煮沸了,周豫將鍋蓋掀起來看看,卻發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鍋中有一條鱔魚的身體竟然向上弓起,只留頭部跟尾巴在煮沸的湯水之中。這條身體弓起的鱔魚,整個腹部都向上彎了起來,露出在沸湯之外,一直到死了,身體猶然保持彎起的形狀而不倒下。周豫看到這種情形,心中感到十分好奇,便立刻將這條形狀奇特的鱔魚撈出湯中,取了一把刀來,將鱔魚彎起的腹部剖開來,想要看個清楚,它究竟為何要如此辛苦地將腹部彎起。在剖開的鱔魚腹中,周豫驚奇地發現,那裡面竟藏著滿滿的魚卵,數目之多,難以計算。原來,這條母鱔魚為了保護肚子裡的眾多魚卵,情願將自己的頭尾浸入沸湯之中,直至死亡。護子心切而將腹部彎起,得以避開滾熱的湯水。

100個精彩國學故事:寓言,神話,典故,人物,名典,都在這裡啦

第二季 寓言

021東施效顰

《莊子 天運》載:越國有一個絕色美女名叫西施。她長得非常漂亮,無論怎樣打扮,一舉一動都是美麗動人的。西施有個心口疼的毛病,犯病的時候,總是用手按著胸口,皺緊眉頭。有一天,她在村中的道路上行走,突然,胸口疼痛起來,疼得緊皺眉頭,便不知不覺地用手按著胸口處,咧著嘴似笑非笑的。正巧,迎面走來一位叫東施的醜姑娘。東施看見西施皺著眉頭,用手接著胸口在笑,覺得樣子十分好看。於是,就照樣模仿起來。東施本來沒有胸口疼的毛病,卻也用手按住胸口咧嘴笑,把眉頭也照樣緊皺起來,自以為這樣就美麗了。村民們看到她一反常態的樣子,莫名其妙的多看了她兩眼,醜姑娘東施卻以為人家喜歡上她了,於是她更加緊皺眉頭咧開大嘴強笑,這一下,把別人都給嚇跑了。 後以"東施效顰"來比喻"醜拙"盲目機械地效仿"美巧",結果適得其反,鬧出笑柄。李白就有:醜女來效顰,還家驚四鄰。

022邯鄲學步

《莊子·秋水》載:趙國都城邯鄲的人,擅長行走,不僅步子輕快,而且姿態也非常優美。燕國壽陵有個少年,千里迢迢來到邯鄲,打算學習邯鄲人走路的姿式。結果,他不但沒有學到趙國人走路的樣子,而且把自己原來走路的步子也忘記了,最後只好爬著回去。

023井底之蛙

《莊子·秋水》載:住在淺井中的一隻青蛙對來自東海的巨鱉誇耀說:"我生活在這裡真快樂呀!高興時,就跳到井外面,攀援到欄干上,盡情地蹦跳玩耍。玩累了,就回到井中,躲在井壁的窟窿裡,舒舒服服地休息休息。跳進水裡時,井水僅僅浸沒我的兩腋,輕輕地托住下巴;稀泥剛剛沒過雙腳,軟軟的很舒適。看看周圍的那些小蝦呀、螃蟹呀、蝌蚪呀,誰也沒有我快樂。而且我獨佔一井水,盡情地享受其中的樂趣,這樣的生活真是美極了。您為什麼不進來看一看吧!"巨鱉接受了井蛙的邀請,準備到井裡去看看,但它的左腳還沒有跨進去,右腿已被井的欄干絆住了,只好慢慢地退回去,站在井旁邊給青蛙講述海的奇觀:"海有多大呢?即使用千里之遙的距離來形容也表達不了它的壯闊,用千丈之高的大山來比喻,也比不上它的深度。夏禹的時候,十年有九年下大雨,大水氾濫成災,海面不見絲毫增高;商湯的時候,八年有七年天大旱,土地都裂了縫,海岸也絲毫不見降低。不因時間的長短而改變,也不因雨量的多少而增減,生活在東海,那才真正是快樂呢!"井蛙聽了,吃驚得好半天也沒有說出話來。它這才知道自己生活的地方是多麼渺小。

024鄭人買履

《韓非子》載:戰國時期,有一個鄭國人,想為自己買一雙新鞋子。去集市之前,這個人預先找來一小段繩子,用它比著自己的腳量好長短尺寸,然後就高高興興地出門了。誰知走得匆忙,量好的尺碼卻忘在家裡沒有帶著。鄭國人來到集市,直奔賣鞋的店鋪,他讓掌櫃的拿了幾雙鞋,精挑細選了一番,終於看好了一雙中意的鞋子。他正準備掏出小繩,用事先量好的尺碼來比一比新鞋的大小,忽然想起小繩被擱在家裡忘記帶來。於是他連忙對鞋鋪的老闆說:"對不起,我把尺碼忘在家裡了,等我回家取來尺碼再買吧。"說完,轉身就往家裡跑。眼看天色不早,他以最快的速度返回家中,拿了小繩又急急忙忙趕往集市。但是,鞋鋪打烊了,鞋子沒買成。鄭國人垂頭喪氣地回到家裡,鄰居問他出了什麼事,他就把事情的經過一五一十地講述了一遍。鄰居聽了問道:"你買鞋時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去穿一下,試試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說:"那可不成,量的尺碼才可靠,我只相信我自己親自量好的尺碼,不相信我的腳。"

025心不在馬

趙襄王向王子期學習駕車技巧,剛剛入門不久,他就要與王子期比賽,看誰的馬車跑得快。可是,他一連換了三次馬,比賽三場,每次都遠遠地落在王子期的後面。 趙襄王這下可不高興了,他於是叫來王子期,責問道:"你既然教我駕車,為什麼不將真本領完全教給我呢?你難道還想留一手嗎?" 王子期回答說:"駕車的方法、技巧,我已經全部教給大王了。只是您在運用的時候有些捨本逐末,忘卻了要領。一般說來,駕車時最重要的是使馬在車轅裡鬆緊適度,自在舒適;而駕車人的注意力則要集中在馬的身上,沉住氣,駕好車,讓人與馬的動作配合協調,這樣才可以使車跑得快,跑得遠。可是剛才您在與我賽車的時候,只要是稍有落後,你的心裡就著急,使勁鞭打奔馬,拼命要超過我;而一旦跑到了我的前面,又時常回頭觀望,生怕我再趕上您。總之,您是不顧馬的死活,總是要跑到我的前面才放心。其實,在遠距離的比賽中,有時在前,有時落後,都是很正常的;而您呢,不論領先還是落後,始終心情十分緊張,您的注意力幾乎全都集中在比賽的勝負上了,又怎麼可能去調好馬、駕好車呢?您的心不在馬而在比賽勝負,這就是您三次比賽、三次落後的根本原因啊。"

026一葉蔽目

《笑林》載:從前,楚國有一個書生,家裡很窮。一次,他在讀淮南王劉安所著的《淮南子》時,看到書中寫著:"螳螂捕蟬時用來遮蔽身體的那片樹葉,具有隱身的功能。"於是他想:"如果我能得到那片葉子,那該多好呀!"從這天起,他整天在樹林裡轉來轉去,尋找螳螂捉蟬時藏身的葉子。一天,他果然看到一隻螳螂藏身在一片樹葉下,正準備捕捉它前面的蟬。他興奮極了,連忙撲上去摘下那片葉子,誰知,由於太激動了,居然沒有拿住,那片樹葉就飄飄搖搖地掉落在樹下,與滿地的落葉混在一起,再也分辨不出了。於是他找來一隻簸箕,把地上的落葉全都收拾起來,帶回家去,打算一片一片地試。書生拿起一片樹葉,遮住自己的眼睛,然後問妻子:"你看得見我嗎?"妻子回答:"看得見。"他又舉起一片樹葉問:"你能看得見嗎?"如此反覆,妻子開始總是回答說"看得見",就這樣整整被問了一天,妻子實在是厭煩疲倦得無法忍受,就隨口答道:"看不見了!"他一聽喜出望外,連忙帶著這片葉子到集市上去,拿了別人的東西就走。店主十分驚奇,把他抓住送往官府。縣官也覺得很奇怪,居然有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偷東西,便問他究竟是怎麼回事。書生說了原委,縣官聽後大笑,說道:"你真是一葉蔽目,不見泰山呀!"

027畫蛇添足

楚國大將昭陽率楚軍攻打魏國,擊殺魏將,大破其軍,佔領了八座城池,又移師攻打齊國.陳軫充任齊王使者去見昭陽,再拜之後祝賀楚軍的勝利,然後站起來問昭陽:"按照楚國的制度,滅敵殺將能封什麼官爵祿位?"昭陽答道:"官至上柱國,爵為上執?".陳軫接著又問:"比這更尊貴的還有什麼?"昭陽說:"那只有令尹了."陳軫就說:"令尹的確是最顯貴的官職,但楚王卻不可能設兩個令尹!我願意替將軍打個比方.楚國有個貴族祭過祖先,把一壺酒賜給門客.門客相顧商議:'這酒,幾個人喝不夠,一個人享用卻有餘,讓我們各地上畫一條蛇,先畫成的請飲此酒.'有個門客率先完成,取過酒杯準備先喝,就左手持杯,右手又在地上畫了起來,並說:'我還可以為蛇添上足呢.'蛇足尚未畫完,另一門客的蛇也畫好了,於是奪過他手中的酒杯,說'蛇本無腳,你怎能給它硬添上腳呢?'便喝了那酒.而畫蛇腳的最終沒有喝到酒.如今將軍輔佐楚王攻打魏國,破軍殺將,奪其八城,兵鋒不減之際,又移師向齊,齊人震恐,憑這些,將軍足以立身揚名了,而在官位上是不可能再有什麼加封的.如果戰無不勝卻不懂得適可而止,只會招致殺身之禍,該得的官爵將不為將軍所有,正如畫蛇添足一樣!"昭陽認為他的話有道理,就撤兵回國了.

028南轅北轍

魏王準備攻打邯鄲,季梁聽到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來,來不及舒展衣服皺摺,顧不得洗頭上的塵土,就忙著去謁見魏王,說:"今天我回來的時候,在大路上遇見一個人,正在向北面趕他的車,他告訴我說:'我想到楚國去.'我說:'您既然要到楚國去,為什麼往北走呢?'他說:'我的馬好.'我說:'馬雖然不錯,但是這也不是去楚國的路啊!'他說:'我的路費多.'我說:'路費即使多,但這不是去楚國的方向啊.'他又說:'我的車伕善於趕車.'我最後說:'這幾樣越好,反而會使您離楚國越遠!'如今大王的每一個行動都想建立霸業,每一個行動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國的強大,軍隊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鄲,以使土地擴展,名分尊貴,大王這樣的行動越多,那麼距離大王的事業無疑是越來越遠.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國去卻向北走的人一樣的嗎?"

029塞翁失馬

《淮南.鴻烈》載:有位老漢住在與胡人相鄰的邊塞地區,來來往往的過客都尊稱他為"塞翁"。塞翁生性達觀,為人處世的方法與眾不同。有一天,塞翁家的馬不知什麼原因,在放牧時竟迷了路,回不來了。鄰居們得知這一消息以後,紛紛表示惋惜。可是塞翁卻不以為意,他反而釋懷地勸慰大夥兒:"丟了馬,當然是件壞事,但誰知道它會不會帶來好的結果呢?"果然,沒過幾個月,那匹迷途的老馬又從塞外跑了回來,並且還帶回了一匹胡人騎的駿馬。於是,鄰居們又一齊來向塞翁賀喜,並誇他在丟馬時有遠見。然而,這時的塞翁卻憂心忡忡地說:"唉,誰知道這件事會不會給我帶來災禍呢?"塞翁家平添了一匹胡人騎的駿馬,使他的兒子喜不自禁,於是就天天騎馬兜風,樂此不疲。終於有一天,兒子因得意而忘形,竟從飛馳的馬背上掉了下來,摔傷了一條腿,造成了終生殘疾。善良的鄰居們聞訊後,趕緊前來慰問,而塞翁卻還是那句老話:"誰知道它會不會帶來好的結果呢?"又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中原,邊塞形勢驟然吃緊,身強力壯的青年都被徵去當了兵,結果十有八九都在戰場上送了命。而塞翁的兒子因為是個跛腿,免服兵役,所以他們父子得以避免了這場生離死別的災難。 這個故事在世代相傳的過程中,漸漸地濃縮成了一句成語:"塞翁失馬,焉知禍福。"

030驚弓之鳥

天下各諸侯聯合起來抗秦.趙國派魏加去見楚相春申君黃歇說:"您已經安排好領兵的大將嗎?"春申君說:"是的,我想派臨武君為大將."魏加說:"我年幼時喜歡射箭,因此我就用射箭做個譬喻好不好?"春申君說:"好的."魏加說:"有一天,魏臣更羸和魏王站在高臺之下,抬頭看見飛鳥.這時更羸對魏王說:'我只要虛撥一弓弦,就可以把鳥射死在你眼前.'魏王說:'射技有如此高超嗎?'更羸說:'可以的.' 過了一會兒,有一隻大雁從東方飛來,更羸虛射一箭就把這大雁射落在地上.魏王說:'可是虛射怎麼會出現這種結果呢?'更羸說:'因為這是一隻病雁.'魏王說:'你怎麼知道?'更羸說:'這隻雁飛得很緩慢,叫得聲音又悲切;飛得緩慢是因為它舊傷疼痛;叫的悲切是因它離開了雁群,身負舊傷且心存驚懼,一聽見弓弦的聲音就嚇得拼命高飛,以致使它的舊傷口破裂而掉落下來.'現在的臨武君也曾被秦軍打敗,猶如驚弓之鳥,所以派他去擔任抗秦的將領是不妥當的."

031鷸蚌相爭

《戰國策•燕策》載: 一隻蚌正張開兩殼曬太陽,鷸鳥飛過來,伸出長長的嘴巴來啄食它的肉。蚌一下子合住雙殼,把鷸鳥的嘴緊緊地夾住了。鷸鳥對蚌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把你幹死!"蚌對鷸鳥說:"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會把你餓死!"它兩個各不相讓,誰也不肯放誰。這時,一個打魚的老人走過來,一下子把它們都捉走了。

032五十步笑百步

戰國時代,諸侯王國都採取合縱連橫之計,遠交近攻。 戰爭連年不斷,可苦了各國的老百姓。孟子看了,決定周遊列國,去勸說那些好戰的君主。孟子來到梁國,去見了好戰的梁惠王。梁惠王對孟子說:"我費心盡力治國,又愛護百姓,卻不見百姓增多,這是什麼原因呢?" 孟子回答說:"讓我拿打仗作個比喻吧!雙方軍隊在戰場上相遇,免不了要進行一場廝殺。廝殺結果,打敗的一方免不了會棄盔丟甲,飛奔逃命。假如一個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卻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貪生怕死'。" 孟子講完故事,問梁惠王:"這對不對?"梁惠王立即說:"當然不對!"孟子說:"你雖然愛百姓,可你喜歡打仗,百姓就要遭殃。這與五十步同樣道理。"

033一暴十寒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遊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遊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裡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麼辦呢?"接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盼著有大天鵝飛來,準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後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麼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

034貧窮潦倒

《莊子·山木》載:一次,莊子身穿粗布補丁衣服,腳著草繩繫住的破鞋,去拜訪魏王。魏王見了他,說:"先生怎如此潦倒啊?"莊子糾正道:"是貧窮,不是潦倒。士有道德而不能體現,才是潦倒;衣破鞋爛,是貧窮,不是潦倒,此所謂生不逢時也!大王您難道沒見過那騰躍的猿猴嗎?如在高大的楠木、樟樹上,它們則攀緣其枝而往來其上,逍遙自在,即使善射的后羿、蓬蒙再世,也無可奈何。可要是在荊棘叢中,它們則只能危行側視,怵懼而過了,這並非其筋骨變得僵硬不柔靈了,乃是處勢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現在我處在昏君亂相之間而欲不潦倒,怎麼可能呢?'"

035無用之用 方是大用

莊子與弟子,走到一座山腳下,見一株大樹,枝繁葉茂,聳立在大溪旁,特別顯眼。但見這樹:其粗百尺,其高數千丈,直指雲霄;其樹冠寬如巨傘,能遮蔽十幾畝地。莊子忍不住問伐木者:"請問師傅,如此好大木材,怎一直無人砍伐?以至獨獨長了幾千年?"伐木者似對此樹不屑一顧,道:"這何足為奇?此樹是一種不中用的木材。用來作舟船,則沉於水;用來作棺材,則很快腐爛;用來作器具,則容易毀壞;用來作門窗,則脂液不幹;用來作柱子,則易受蟲蝕,此乃不成材之木。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壽。" 聽了此話,莊子對弟子說:"此樹因不材而得以終其天年,豈不是無用之用,無為而於己有為?"弟子恍然大悟,點頭不已。莊子又說:"樹無用,不求有為而免遭斤斧;白額之牛,亢曼之豬,痔瘡之人,巫師認為是不祥之物,故祭河神才不會把它們投進河裡;殘廢之人,徵兵不會徵到他,故能終其天年。形體殘廢,尚且可以養身保命,何況德才殘廢者呢?樹不成材,方可免禍;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莊子愈說愈興奮,總結性地說,"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卻不知無用之用也。"

036死亦可樂

莊子騎著一匹瘦馬,慢慢行走在通向楚國的古道上。凜冽的西風撲打著莊子瘦削的面孔,掀起他蕭瑟的鬢髮。莊子顧目四野,但見哀鴻遍野,骷髏遍地,一片兵荒馬亂後的悲慘景象。夕陽西下,暮震四合。莊子走到一顆枯藤纏繞的老樹下,驚起樹上幾隻昏鴉盤旋而起,聒噪不休。莊子把馬繫好後,想找塊石頭坐下休息,忽見樹下旁邊草叢中露出一個骷髏來。莊子走近去,用馬鞭敲了敲,問它道:"先生是貪生患病而落到此地步的嗎?還是國破家亡、刀斧所誅而落到此地步的呢?先生是因有不善之行、愧對父母妻子而自殺才到這地步的嗎?還是因凍餒之患而落到此地步的呢?亦或是壽終正寢所致?"說完,拿過一骷髏,枕之而臥。不一會兒,便呼呼入睡。半夜時,骷髏出現在莊子夢中,說道:"先生,剛才所問,好像辯士的口氣。你所談的那些情況,皆是生人之累,死後則無此煩累了。您想聽聽死之樂趣嗎?"莊子答:"當然。"骷髏說:"死了之後你上面就再也沒有君王壓制你,也不用擔心同僚陷害你,更不用關注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之事,從容遊佚,以天地為春秋,即使是當君王的快樂樂,恐怕也不能與此相比吧。"莊子問道:"兄弟,假如現在我通過神明之力,讓你恢復從前的身體,讓你的妻子、兒女、兄弟等再回到你的身邊,也就是說讓你死而復生,你可願意?" 不料,這頭骨皺了皺眉說,你怎麼這樣呢?好意為你解說死之輕鬆,你怎麼還想著讓我繼續去忍受生之所累呢? 吾一遊魂,飄飄於天地之間,何等暢快? 莊子聽罷,感慨頗多,萬語千言不如化作一沉默,而後乃言:"兄弟、知己啊!"

037屠龍之技

《莊子·列禦寇》載:有一個姓朱的人,一心要學會一種別人都沒有的技術,於是,就到支離益那裡去學習宰殺龍的本領。他花盡了家裡資產,用了整整三年時間,終於把宰殺龍的技術學到手了。姓朱的得意洋洋地回到家裡。可是,世間哪有龍可殺呢?結果,他學的技術一點也用不上。

038隨珠彈雀

《莊子·讓王》載:隨侯之珠是非常珍貴的寶珠。有一個喜打鳥的人,卻用隨珠作彈丸,去射飛翔在千丈高空中的一隻麻雀。人們看了,都嘲笑他。這是什麼道理呢?這是因為付出的代價太昂貴,而得到的東西太輕微。

039庖丁解牛

《莊子·養生主》載:庖丁為梁惠王宰牛。手到的時候,肩倚的時候,腳踩的時候,膝頂的時候,那聲音十分和諧,就跟美妙的音樂一樣,合於堯時的《經首》旋律;那動作也很有節奏,就像優美的《桑林》舞蹈。梁惠王看得出了神,稱讚說:"哈,好啊!你的技術是怎麼達到這樣高超的地步的呢?"庖丁放下刀對梁惠王說:"我喜歡探求的是道,比一般的技術又進了一步。我開始解剖牛的時候,看到的無非是一頭整牛,不知道牛身體的內部結構,不知道從什麼地方下手。三年以後,我眼前出現的是牛的骨縫空隙,就不再是一頭整牛。到了今天,我宰牛就全憑感覺了,不需要再用眼睛看來看去,就能知道刀應該怎麼運作。牛的肌體組織結構都是有一定規律的,我進刀的地方都是肌肉和筋骨的縫隙,從不碰牛的骨頭,更不消說碰大骨頭了。技術高明的廚師,一年換一把刀,因為他是用刀割。一般的廚師,一個月就更換一把刀,因為他是用刀砍。而我宰牛的這把刀,已經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又經有幾千頭,然而刀口鋒利得仍然像剛在磨石上磨過的一樣。這是為什麼呢?就因為牛的肌體組織結構之間有空隙,而刀口與這些空隙比起來,薄得好像一點厚度也沒有。用沒有厚度的刀在有空隙的肌體組織間運行,當然綽綽有餘嘍!所以十九年過去,我的刀還跟新的一樣。雖然我的技術已達到了這種程度,但我在解剖牛的時候,還是絲毫不敢馬虎,總是小心翼翼,心神專注,進刀時不匆忙,用力時不過猛,牛體迎刃而解,牛肉就像一攤泥土一樣從骨架上滑落到地上。這時,我才鬆下一口氣來,提刀站立,顧視一下四周,心滿意足地把刀揩拭乾淨,收藏起來。"梁惠王聽了,高興地說:"好極了,聽了你的這一席話,我從中悟到了修身養性的道理。"

040望洋興嘆

秋天裡山洪按照時令洶湧而至,眾多大川的水流匯入黃河,河面寬闊波濤洶湧,兩岸和水中沙洲之間連牛馬都不能分辨。於是河神欣然自喜,認為天下一切美好的東西全都聚集在自己這裡。河神順著水流向東而去,來到北海邊,面朝東邊一望,看不見大海的盡頭。於是河神方才改變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對著海神仰首慨嘆道:"俗語有這樣的說法,'聽到了上百條道理,便認為天下再沒有誰能比得上自己'的,說的就是我這樣的人了。而且我還曾聽說過孔丘懂得的東西太少、伯夷的高義不值得看重的話語,開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親眼看到了你是這樣的浩淼博大、無邊無際,我要不是因為來到你的門前,真可就危險了,我必定會永遠受到修養極高的人的恥笑。"

100個精彩國學故事:寓言,神話,典故,人物,名典,都在這裡啦

第三季 神話

041盤古開天

傳說太古時候,天地不分,整個宇宙像個大雞蛋,裡面混沌一團,漆黑一片,分不清上下左右,東南西北。但雞蛋中孕育著一個偉大的英雄,這就是開天闢地的盤古。盤古在雞蛋中足足孕育了一萬八千年,終於從沉睡中醒來了。他睜開眼睛,只覺得黑糊糊的一片,渾身酷熱難當,簡直透不過氣來。他想站起來,但雞蛋殼緊緊地包著他的身體,連舒展一下手腳也辦不到。盤古發起怒來,抓起一把與生俱來的大斧,用力一揮,只聽得一聲巨響,震耳欲聾,大雞蛋驟然破裂,其中輕而清的東西向上不斷飄升,變成了天,另一些重而濁的東西,漸漸下沉,變成了大地。盤古開闢了天地,高興極了,但他害怕天地重新合攏在一塊,就用頭頂著天,用腳踏住地,顯起神通,一日九變。他每天增高一丈,天也隨之升高一丈,地也隨之增厚一丈。這樣過了一萬八千年。盤古這時已經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巨人,身子足足有九萬里長。就這樣不知道又經歷了多少萬年,終於天穩地固,不會重新複合了,這時盤古才放下心來。但這位開天闢地的英雄已經筋疲力盡,再也沒有力氣支撐自己,他巨大的身軀轟然倒地了。盤古臨死時,全身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的左眼變成了鮮紅的太陽,右眼變成了銀色的月亮,呼出的最後一口氣變成了風和雲,最後發出的聲音變成了雷鳴,他的頭髮和鬍鬚變成了閃爍的星辰,頭和手足變成了大地的四極和高山,血液變成了江河湖泊,筋脈化成了道路,肌肉化成了肥沃的土地,皮膚和汗毛化作花草樹木,牙齒骨頭化作金銀銅鐵、玉石寶藏,他的汗變成了雨水和甘露。從此開始有了世界。

042女媧造人

傳說女媧是從大地裡生長出來的女神,人首蛇身,神通非常廣大。她是怎樣造人的呢?有一種說法,說她跟眾神合作,共同創造了人。《淮南子.說林訓》上說:"天神黃帝在造人時決定男女性別,天神上駢負責造出人的耳朵和眼睛,天神桑林專管造出人的手足四腳。這樣來造人,儘管一天有多次化育(女媧七十化),可是畢竟速度太慢了些。於是女媧便想出個新辦法,用手摶黃土造人。她將黃土加上水和成泥,在手中揉搓著,捏成了一個個小泥娃娃。說也奇怪,這些小東西剛一放在地上,就活了起來。女媧很高興,用辛勤的勞動,不斷地創造了自己的兒女。可是這樣,一個一個地捏,還是太費力氣:於是她又想出一個更簡便的辦法,把一箱荊條編成的大繩,放在黃泥上一甩,甩出來的泥點立刻變成了一個個小人,大地不久便出現了一群群活蹦亂跳的男男女女了。偉大的女神就這樣造出了千百萬的兒女,讓大地佈滿了人類的足跡。

043伏羲畫卦 

天地茫然,不知所措。伏羲在閒暇之餘,時常盤坐卦台山巔,苦思宇宙的奧秘。仰觀日月星辰的變化,俯察山川風物的法則,不斷地反省自己,追年逐月,風雨無阻。也許是他的精誠感動了天地,有一天,他的眼前出現了一派美妙的幻境,一聲炸響之後,渭河對岸的龍馬山豁然中開,但見龍馬振翼飛出,悠悠然順河而下,直落河心分心石上,通體透明,閃閃發光。這時分心石亦幻化成為立體太極,陰陽纏繞,光輝四射。此情此景驟然震撼了伏羲的心胸,太極神圖深切映入他的意識之中,他頓時目光如炬,徹底洞穿了天人合一的密碼;原來天地竟是如此的簡單明瞭——唯陰陽而已。為了讓人們世世代代享受大自然的恩澤,他便將神聖的思想化作最為簡單的符號,以"—"表示陽,以"--"表示陰,按四面八方排列而成了八卦。伏羲一畫開天,打開了人們理性思維的閘門,將困苦中掙扎的人們送上了幸福的彼岸,從而博得了人們永生永世的懷念和尊崇。

044神農嘗百草

神農氏本是五氏之一,出生在烈山的一個石洞裡,傳說身體透明,頭上長有兩角,即牛頭人身。他的特殊外形和勤勞勇敢,長大後被人們推為部落首領,因為他的部落居住在炎熱的南方,稱炎族,大家就稱他為炎帝。有一次他見鳥兒銜種,由此發明了五穀農業,因為這些卓越的貢獻,大家又稱他為神農。他看到人們得病,決定親嘗百草,找到能治病的草藥,神農嘗百草多次中毒,以茶解毒。因誓言要嚐遍所有的草,最後因嘗斷腸草而逝世。人們為了紀念他的恩德和功績,奉他為藥王神,並建藥王廟四時祭祀。在我國的川、鄂、陝交界傳說是神農嘗百草的地方,稱為神農架山區。

045夸父逐日

《山海經》載》:黃帝時代,夸父族首領想要把太陽摘下,於是開始逐日,和太陽賽跑,在口渴喝乾了黃河、渭水之後,在奔於大澤路途中渴死,手杖化作桃林,身軀化作夸父山。夸父逐日的故事,反映了中國古代先民戰勝乾旱的願望。在中國的許多古書中,都記載了夸父逐日的相關傳說,中國有的地方還將大山叫做"夸父山",以紀念夸父。

046精衛填海

《山海經》載:太陽神炎帝有兩個女兒,大女兒的名字叫瑤姬,小女兒的名字叫女媧。因久居天宮無聊,有一天,女媧駕船遊東海而溺,其精靈化作花腦袋,白嘴殼,紅色爪子的一種鳥,棲息在發鳩山,發出"精衛、精衛"的悲鳴,人們便將此鳥叫作精衛鳥。精衛銜草石由發鳩山飛往東海投入,誓言要填平東海。晉代陶淵明詩曰: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後人常用"精衛填海"這句成語,比喻既定永恆目標,更有堅韌不拔的精神為後盾。

047女媧補天

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仗,敗了的共工不服,一怒之下,把頭撞向不周山。結果把支撐天地之間的大柱斷折了,天倒下了半邊,出現了一個大窟窿,人類面臨著空前大災難。女媧目睹人類遭到如此災難,感到無比痛苦,於是決心補天。她選用各種五色的石子,用火將它們熔化成漿,用這種石漿將殘缺的天窟窿填好,隨後又斬下一隻大龜的四腳,當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邊天支起來。人民又重新過著安樂的生活。

048千年應龍

古代傳說中一種有翼的龍。相傳禹治洪水時有應龍以尾畫地成江河使水入海。根據《述異記》的描述:"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應龍稱得上是龍中之精了,故長出了翼。相傳應龍是上古時期黃帝的神龍,它曾奉黃帝之令討伐過蚩尤,並殺了蚩尤而成為功臣。在禹治洪水時,神龍曾以尾掃地,疏導洪水而立功,此神龍又名為黃龍,黃龍即是應龍,因此應龍又是禹的功臣。應龍的特徵是生雙翅,鱗身脊棘,頭大而長,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齒利,前額突起,頸細腹大,尾尖長,四肢強壯,宛如一隻生翅的揚子鱷。在戰國的玉雕,漢代的石刻、帛畫和漆器上,常出現應龍的形象。

049後弈射日

后羿在的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燒得草木,莊稼枯焦,后羿為了救百姓,一連射下九個太陽,從此地上氣候適宜,萬物得以生長。他又射殺死了猛獸毒蛇,為民除害。民間因而奉他為"箭神"。

050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有一年,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這十個太陽都是天帝的兒子,喜愛一起在天空中玩耍,直烤得大地冒煙,海水枯乾,老百姓眼看無法再生活下去。這件事驚動了天帝,他派了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叫后羿把他的兒子們嚇回來,順便剿滅橫行的禽獸。 后羿攜著妻子冷美人嫦娥下到凡界,看到千里焦土、遍地枯骨,聽到百姓對太陽的詛咒,氣得后羿怒火中燒,對著天上彎弓搭箭、作勢欲射,可十個太陽卻有恃無恐,依然嬉戲,后羿心頭那把無名業火高三千丈,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使出平生絕藝連環箭法,一連射下九個多餘的太陽。后羿立下蓋世神功,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但殺了天帝的兒子,天帝怪罪於他,把他和嫦娥貶到凡間做了凡人。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奸詐刁鑽、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后羿覺得對不起嫦娥,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並說:"天上等級森嚴,在人間倒也逍遙自在。不過凡人終將一死,若要長生,就必須渡弱水,翻火山,登上崑崙,去向西王母求取不死靈藥。"后羿憑著蓋世神功、超人意志,越過炎山、弱水,攀上懸崖峭壁,來到崑崙山頂。西王母欽佩后羿的作為,同情他的遭遇,但仙藥只剩一顆,便說:"不死藥是用不死樹結的不死果煉得,不死樹三千年開一次花,三千年結一次果,煉藥又需三千年。現僅剩一顆,兩人分享俱可長生不老,一人獨食即能昇天成仙。"后羿回來和妻子嫦娥商議想找個吉日分食,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保管。嫦娥將藥藏進梳妝檯的百寶匣裡,不料被蓬蒙看到了。當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衝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悲痛欲絕的后羿,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裡,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裡眷戀著自己的嫦娥。 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嫦娥奔月的故事以鮮明的態度和絢麗的色彩歌頌、讚美了娥娥,與古文獻有關嫦娥的記載相比較,可見人們對嫦娥奔月的故事做了很多加工,修飾,使娥娥的形象與月同美,使之符合人們對美的追求。現代流傳甚廣的"嫦娥奔月"是說嫦娥經受不住天上生活的誘惑,趁后羿外出狩獵,獨自吞食了不死藥,嫦娥由於背棄了丈夫,怕天庭諸神嘲笑,就投奔月亮女神常羲,想在月宮暫且安身。可是月宮空無一人,出奇的冷清,她在漫漫長夜中咀嚼孤獨、悔恨的滋味,慢慢地變成了月精白蛤蟆,在月宮中終日被罰搗不死藥,過著寂寞清苦的生活。李商隱曾有詩感嘆嫦娥:"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全上古文》輯《靈憲》則記載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竊王母不死藥服之,奔月。將往,枚佔於有黃。有黃佔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後且大昌。'嫦娥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蜍。"

051吳剛伐桂 

相傳在月亮上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樹。漢朝時有個叫吳剛的人,醉心於仙道,因此天帝把他拘留在月宮,令他在月宮伐桂樹,並說:"如果你砍倒桂樹,就可獲仙術。"吳剛便開始伐桂,但吳剛每砍一斧,斧起而樹創傷就馬上癒合,日復一日,吳剛伐桂的願望仍未達成,因此吳剛在月亮上常年伐桂,始終砍不倒這棵樹,因而後世的人得以見到吳剛在月中無休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052玄鳥生契

在遠古的黃河之濱,一隻"玄鳥"唱著歌兒從空中飛來,帶給人們無窮無盡的遐想――它是天的使者,原始部落的人們一個個對它頂禮膜拜。一個叫簡狄的女人,吞服"玄鳥"下的蛋後,懷孕生下一個兒子叫契。契,即是閼伯,就是傳說中的商之始祖。《詩經·商頌·玄鳥》曰:"天命玄鳥,降而生商。"這就是"玄鳥生商"的美麗故事。

053倉頡造字

傳說中倉頡生有"雙瞳四目"。目有重瞳者,中國史書上記載只有8個人,虞舜、倉頡、項羽、重耳、高洋、呂光、魚俱羅、李煜。相傳,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在此以前,人們結繩記事,即大事打一大結,小事打一小結,相連的事打一連環結。後又發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號作為記事。隨著歷史的發展,文明漸進,事情繁雜,名物繁多,用結和刻木的方法,遠不能適應需要,這就有創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黃帝時是上古發明創造較多的時期,那時不僅發明了養蠶,還發明瞭舟、車、弓駑、鏡子和煮飯的鍋與甑等,在這些發明創造影響下,倉頡也決心創造出一種文字來。倉頡的字都是依照萬物的形狀造出來的。譬如:日字是照著太陽紅圓紅圓的模樣勾的;月字是仿著月牙兒的形狀描的;人字是端詳著人的側影畫的……倉頡首創文字的事後來被黃帝知道了,他大為感動,乃賜倉姓。其意是"君上一人,人下一君"。

054刑天斷首

《山海經.校注》雲:"刑天與帝爭神。帝斷其首,葬於常羊之野。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鏚而舞。"刑天是山海經裡提到的一位無頭巨人,原是炎帝的手下。自炎帝被黃帝在阪泉之戰打敗之後,刑天便跟隨在炎帝身邊,定居在南方。當時,蚩尤起兵復仇,卻被黃帝剷平,因而身首異處,刑天一怒之下便手拿著利斧,殺到天庭中央的南天門外,指名要與黃帝單挑獨鬥。最後刑天不敵,被黃帝斬去頭顱。而沒了頭的刑天並沒有因此死去,而是重新站了起來,並把胸前的兩個乳頭當作眼睛,把肚臍當作嘴巴;左手握盾,右手拿斧。因為沒了頭顱,所以他只能永遠的與看不見的敵人廝殺,永遠的戰鬥。而在陶淵明的《讀山海經》中有:"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無類,化去不復悔。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來讚頌刑天的精神。

055金晴無支祁

無支祁,中國神話中的水怪。他的形狀像猿猴,塌鼻子,凸額頭,白頭青身,火眼金睛。他的頭頸長達百尺,力氣超過九頭大象,常在淮水興風作浪,危害百姓。大神禹治淮水時,無支祁作怪,風雷齊作,木石俱鳴。禹很惱怒,召集群神,並且親自下達命令給神獸夔龍,擒獲了無支祁。無支祁雖被抓,但還是擊搏跳騰,誰也管束不住。於是禹用大鐵索鎖住了他的頸脖,拿金鈴穿在他的鼻子上,把他鎮壓在淮陰龜山腳下,從此淮水才平靜地流入東海。同時無支祁亦是古典神話小說《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原型。

056大禹治水

古時候,人們時常受到洪水的侵害。大禹主動請纓,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斗爭。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前人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對洪水進行疏導,他帶領群眾鑿開了龍門,挖通了九條河,經過十年的努力,終於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種莊稼了。他和老百姓一起勞動,戴著箬帽,拿著鍬子,帶頭挖土、挑土,禹常年腳泡在水裡連腳跟都爛了,只能拄著棍子走。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 置家庭於不顧。就是這樣,禹在治水期間,曾經三次經過自己的家門,一次都沒有進去過。禹從南方走到北方,從太陽昇起的地方跑到太陽落下的地方,不顧風吹雨打,不顧艱險勞累,一直率領人們從事治水的艱苦勞動。經過了十三年,禹終於將大水治理好。

057愚公移山

從前有個老人叫愚公,他已經有90歲了。他家門前有兩座大山,出行很不方便。有一天,他召集全家人開會,提議說要搬走這兩座大山。愚公的提議得到了大家的認同,於是全家人開始動起手來。一個月幹下來,大山看上去都沒有什麼變化。村裡有個老頭叫智叟,他看到愚公一家搬山,開始笑話他們。智叟對愚公說:你這麼大年紀了,怎麼可能搬得動這兩座大山呢?愚公說:我搬不動了,我的兒子、孫子……子子孫孫,都可以搬。愚公不理會嘲笑,帶著全家,繼續搬。他們的精神終於感動了神仙,幫助他們搬走了大山。

058牛郎織女

從前,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叫牛郎,他有一頭感情很要好的牛。一天,牛郎出去放牛,正好遇到了七仙女下凡洗澡。牛郎很喜歡最小的七仙女,小七仙女也喜歡他,兩人結成了夫妻。牛郎和織女結婚後,男耕女織,還生了兩個孩子。可是不久,王母娘娘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了天上。老牛看到牛郎非常傷心,要牛郎把自己的皮做成鞋穿著飛上天。牛郎很無奈地答應了,他拉著自己的兒女,飛上天去追織女。可是,王母娘娘變了一條河,將他們隔開了,兩人非常傷心。喜鵲被他們感動了,都飛來搭成鵲橋讓他們相會。王母娘娘很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059洛神傳說

洛神即宓妃,原是伏羲氏的女兒,因迷戀洛河兩岸的美麗景色,降臨人間,來到洛陽。那時,居住在洛河流域的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有洛氏。宓妃便加入到有洛氏當中,並教會有洛氏百姓結網捕魚,還把從父親那兒學來的狩獵、養畜、放牧的好方法也教給了有洛氏的人們。勞動之餘,宓妃拿起七絃琴,奏起優美動聽的樂曲來。不巧,這悠揚的琴聲被黃河裡的河伯聽到,這個浪蕩公子便潛入洛河,看到宓妃,一下子就被宓妃的美貌所吸引。於是河伯化成一條白龍,在洛河裡掀起軒然大波,吞沒了宓妃。宓妃被河伯押入水府深宮,終日鬱鬱寡歡,只好用七絃琴排遣愁苦。這時,后羿來到了宓妃的身邊。后羿原是位善射的天神,射死了天帝的九個兒子。后羿聽說了宓妃的遭遇,非常氣憤,將宓妃解救出深宮,又回到洛氏中間,並與宓妃產生了愛情。那河伯本來就窩了一肚子火,聽說了后羿宓妃之間的戀情,更是惱羞成怒。他化作一條白龍潛入洛河,吞噬了許多田地、村莊和牲畜,后羿怒火填膺,射中了河伯的左眼,河伯倉皇而逃。河伯自知不是后羿的對手,只好跑到天帝那兒去告狀。天帝早就知道了所發生的一切,並不向著河伯說話,河伯這下只能灰溜溜地回到水府,再也不敢管后羿與宓妃的事了。從此,后羿與宓妃這對情侶便在洛陽居住下來,過上了美滿幸福的生活。後來,天帝還封后羿為宗布神,宓妃為洛神。(其實嫦娥、宓妃、后羿三個人是個美麗的誤會,根據《楚辭-天問》記載:"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為射乎河伯而妻彼雊嬪?"亦能證明這個夷羿其實就是大家認為的皇帝后羿,是夷羿拯救了宓妃,而不是后羿。造成這個美麗誤會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姮娥竊藥是一個醜化形象,很多人認為宓妃跟這樣一個英雄般配,但是卻忘記日月是孿生神話,在中國民間已經無法分割。)

060嫘祖傳說

大約5000年前,水土豐沃的天中大地上,有一個西陵國氏族。在農曆三月初六那天,西陵氏族首領的家裡生了一個女兒,這個女兒就是嫘祖。據說,從她出生的那天起,狂風暴雨持續了三天三夜。嫘祖降生時,其父正領族人禱告上天,巫師占卜言:"災星與劫難同時降臨西陵,災星不除,風雨難停。"父親回家,得知女兒與風雨同來,頭就轟然變大。看女兒,血胎娃子哭連天;聽屋外,風折樹枝響不斷。他認為,這是不祥之兆,就派巫師把女兒扔進了山溝。風雨剛停,母親便去山溝尋找,竟然發現女兒未死,睡得香甜。母親把女兒抱回家哀求父親說:"女兒非是災星,天賜珍寶,千萬不可撿而復棄!"父親深為感動,接過女兒說:"咱來這裡定居已過十代,頭一次遭受此劫難,也許命裡該連累祖宗一次。咱就叫她累祖吧!"嫘祖的嫘字女旁是後人加的。 嫘祖長大後,出落成一位美麗、聰明、善良的大姑娘。她每天都要外出採摘野果,以侍奉家中體弱多病的父母,附近的野果採完了,便跋山涉水到遠處去採摘。可沒過多久,遠處的野果也採完了。姑娘一想到家中的父母要捱餓,不由失聲痛哭起來。她的哭聲哀婉、淒涼,森林裡的飛禽走獸都感動得流下了淚水。天上的玉帝聽見了,撥開雲霧向下一看,原來是一個少女正哭得死去活來,便發了善心,把天庭中的罪仙"馬頭娘"打下凡間,變成吃桑葉吐絲的蠶。蠶把桑樹上的桑果送到姑娘的嘴邊,姑娘吃了,覺得又酸又甜,就採了許多帶回家給父母吃,父母的身體逐漸好起來。 轉眼到了夏天,桑樹上的蠶開始作繭自縛,吐絲做繭。姑娘看到蠶絲既有韌性,又很輕巧,便編成衣服給父母穿,蠶絲織成的衣服夏天涼爽、冬天溫暖,穿著非常舒服。姑娘受到啟發,將蠶捉回家餵養,逐漸掌握了養蠶的技巧和繅絲織綢的技藝,並將這些毫無保留地教給當地的人們,西陵國的子民從此不用再穿樹皮、獸皮,而是穿上了美麗輕巧的絲綢。 嫘祖發明養蠶織絲的消息很快傳遍了神州大地,據說東邊的夷人、南邊的越人一窩蜂來到西陵國,向嫘祖求婚,不過都遭到婉拒。最後,黃帝也來到西陵國,見到嫘祖,兩人一見傾心,結為秦晉之好。嫘祖與黃帝聯姻結盟後,輔佐黃帝經營中原,建功立國,為中華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黃帝與嫘祖,就成為上承洪荒下啟文明的偉大的歷史巨人。

100個精彩國學故事:寓言,神話,典故,人物,名典,都在這裡啦

第四季 典故

061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

東漢時期有一個人叫陳蕃,他學識淵博,胸懷大志,少年時代發奮讀書,以天下為己任。一天,他父親的一位老朋友薛勤來看他,見他獨居的院內雜草叢生、穢物滿地,就對他說:"你怎麼不打掃一下屋子,以招待賓客呢?"陳蕃回答:"大丈夫處世,當掃天下,安事一屋乎!"薛勤當即反問道:"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陳蕃聽了無言以對,覺得很有道理。從此,他開始注意從身邊小事做起,最終成為一代名臣。

062孟母斷機

孟子小時候厭倦學習,有一天不願讀書,就逃回了家。孟母正好在織布,見他逃學回來,一句話沒講,就把織布的梭子給弄斷了,這意味著馬上將要織成的一匹布全毀了。孟子非常孝順,忙跪下來問:"您為什麼要這樣?"孟母告訴他:"讀書求學不是一兩天的事,就像我織布,必須從一根根線開始,然後一寸一寸地才能織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織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讀書也是這個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恆,像你這樣半途而廢、淺嘗輒止,以後怎能成才呢?"若是現在的孩子,可能不懂反省自己,一句話就扔給母親:"這是你自己的事。"但孟子的根基畢竟不同一般,他如夢初醒、恍然大悟,從此一心向學,再也不隨便曠課,後來繼孔子而成為"亞聖"。

063三人成虎

魏國大夫龐恭,將要陪魏太子到趙國去作人質,臨行前對魏王說:"假如一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不相信。" 龐恭說:"如果兩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將信將疑。" 龐恭又說:"倘若三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相信了。" 龐恭就說:"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可經過三個人一說,好像真的有老虎了。現在趙國離魏國比這裡的街市遠多了,議論我的又不止三個人,如果我走後有人說我壞話,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有分寸。" 後來太子結束了人質的生活,但魏王果真聽信了小人讒言,沒有再召見龐恭。

064周處除三害

三國時有個人叫周處,他在義興非常出名。當然他出的不是美名,而是惡名。因為他個子比較高,從小就死了父親,沒有讀書的機會,人很野蠻,動輒就用拳頭打人,老百姓都害怕他。義興的河中有條蛟龍,山上有隻白額虎,再加上週處,這三者一起危害百姓,當地稱之為"三大禍害"。 後來有人想了個辦法,勸說周處去殺死猛虎和蛟龍,希望三個禍害通過內戰互相殘殺。於是周處立即殺了猛虎,又下河去斬蛟龍。周處同蛟龍一起搏鬥,三天三夜都沒有出來,當地百姓都認為他死了,高興地對此表示慶賀。結果周處殺死蛟龍後,從水中出來了,聽說鄉人為自己已死而慶賀,方知大家把他當作禍害,因此有了悔改之意。後來他尋訪有修養的名人陸雲,聽從他的教導,洗心革面、改過自新,最終成了非常了不起的忠臣,為老百姓做了很多有利的事情。

065鑿壁偷光

漢朝時,少年時的匡衡,非常勤奮好學。由於家裡很窮,所以他白天必須幹許多活,掙錢餬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來安心讀書。不過,他又買不起蠟燭,天一黑,就無法看書了。匡衡心疼這浪費的時間,內心非常痛苦。他的鄰居家裡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幾間屋子都點起蠟燭,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氣,對鄰居說:"我晚上要讀書,可買不起蠟燭,能否借用你家的一寸之地呢?"鄰居一向瞧不起比他們家窮的人,就惡毒地挖苦說:"既然窮得買不起蠟燭,還讀什麼書呢!"匡衡聽後非常氣憤,不過他更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書讀好。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牆上鑿了個小洞,鄰居家的燭光就從這洞中透過來了。他藉著這微弱的光線,如飢似渴地讀起書來,漸漸地把家中的書全都讀完了。 匡衡讀完這些書,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他想繼續看多一些書的願望更加迫切了。附近有個大戶人家,有很多藏書。一天,匡衡卷著鋪蓋出現在大戶人家的門前。他對主人說:"請您收留我,我給您家裡白乾活不報酬。只是讓我閱讀您家的全部書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動,答應了他借書的要求。匡衡就是這樣勤奮學習的,後來他做了漢元帝的丞相,成為西漢時期有名的學者。

066母鹿斷腸

晉朝有個叫許真君的少年,喜好打獵。有一天,他上山打獵,射中了一隻小鹿,卻見母鹿奮不顧身地奔向小鹿,不斷以舌舔撫小鹿的傷口,似有無限的悲傷,不久母鹿也倒地而死。 許真君感到非常奇怪,母鹿並未中箭,何以會死去?便將二鹿帶回,剖開母鹿胸腹部,發現肝已盡碎,腸寸寸斷。他見此慘狀,大為感動,痛哭流涕,悔恨不已,於是折毀弓箭,立誓永不打獵。

067孟母擇鄰

孟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相傳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承擔了教育孟軻的職責。孟母為了教育他,曾經三次搬家。起先,他家住在一座山下,山上有很多墳墓,他便經常學著上墳人的樣子,又燒紙又跪拜。孟母怕兒子誤入歧途,就把家搬到人多的集市上,可是他家的鄰居是個屠戶,孟軻又學著吆喝賣肉。孟母十分擔心,又把家搬到一個靠近學堂的地方,他每天聽到的是讀書聲和先生的教導,學堂裡琅琅的書聲吸引了孟軻,他漸漸地學著念起書來。孟母終於滿意了。在孟母的努力下,孟軻終於找到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後來,他拜孔子的孫子子思為師,最後成為偉大的思想家,被人們譽為"亞聖"。

068韋編三絕

孔子少年時勤奮好學,17歲便因知識淵博而聞名魯國。到了晚年,孔子喜歡閱讀《易經》,但因其意義難懂,他一遍看不懂,就再再翻閱、反覆學習,直至弄通為止。春秋時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材料製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籤,稱為竹"簡",用火烘乾後在上面寫字。竹簡有一定的長度和寬度,一根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這些竹簡必須用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編連起來才能閱讀。像《易》這樣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連起來的,因此有相當的重量。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內容。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著,他又讀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在這以後,為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又為了給弟子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最後,孔子把對《易經》的研究心得,寫成了十篇文章,取名《十翼》。後人將《十翼》附在《易經》後面,作為《易經》的補充。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他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

069跪乳之恩

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一個孩子很不孝敬爹孃,爹孃沒有辦法,只好找孩子的舅舅。舅舅是個放羊倌,每天在山坡上放羊。他雖然沒有文化,但對子女的教育卻很有辦法。他對孩子的爹孃說:"把外甥交給我吧,過一段他會回心轉意,成為孝敬父母的好孩子。"第二天,孩子的爹孃把孩子送到了舅舅家。舅舅見了外甥,既不罵,也不打,二話沒說,把一隻羊鞭遞給了外甥。六月的一個晌午,太陽象火球一樣烤著山坡,鳥兒都藏在樹蔭裡不出來了。舅舅也把外甥帶到一棵大樹下乘涼。這時,有幾隻小鳥在炎熱的太陽下飛來飛去。外甥問舅舅:"這幾隻小烏鴉不怕熱嗎?它們不停地飛來飛去忙什麼呢?"舅舅指了指大樹上的鳥窩說:"猜想鳥窩裡正有一隻老得飛不動了的烏鴉,正仰著頭、張著嘴,由小烏鴉一口一口地餵食。要是沒有這些懂事的小烏鴉餵它,它會餓死的。這就叫'烏鴉反哺'。"外甥在一邊聽了,默默地低下了頭。又有一天,舅舅和外甥在羊圈裡擺弄幾隻小羊羔。外甥看見小羊羔都是跪著吃奶,感到奇怪。就問舅舅:"小羊羔為什麼總是跪著吃奶?"舅舅坐在一塊石頭上,講述羊羔跪乳的來歷:很早以前,一隻母羊生了一隻小羊羔。羊媽媽非常疼愛小羊,晚上睡覺讓它依偎在身邊,用身體暖著小羊,讓小羊睡得又熟又香。白天吃草,又把小羊帶在身邊,形影不離。遇到別的動物欺負小羊,羊媽媽用頭抵抗保護小羊。一次,羊媽媽正在喂小羊吃奶。一隻母雞走過來說:"羊媽媽,近來你瘦了很多。吃上的東西都讓小羊咂了去。你看我,從來不管小雞們的吃喝,全由它們自己去撲鬧哩。"羊媽媽討厭母雞的話,就不客氣地說:"你多嘴多舌搬弄是非,到頭來犯下擰脖子的死罪,還得挨一刀,對你有啥好處?"氣走母雞後,小羊說:"媽媽,您對我這樣疼愛,我怎樣才能報答您的養育之恩呢?"羊媽媽說:"我什麼也不要你報答,只要你有這一片孝心就心滿意足了。"小羊聽後,不覺下淚,"撲通"跪倒在地,表示難以報答慈母的一片深情。從此,小羊每次吃奶都是跪著。它知道是媽媽用奶水喂大它的,跪著吃奶是感激媽媽的哺乳之恩。這就是"羊羔跪乳"。

070將相和

戰國時候,秦國最強,常常進攻別的國家。趙國舍人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璧歸趙,所以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趙王赴秦王設下的澠池會,使趙王免受侮辱。為表彰藺相如的功勞,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卿。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勞。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的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這話傳到了藺相如耳朵裡,藺相如就請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頗見面。有一天,藺相如坐車出去,遠遠看見廉頗騎著高頭大馬過來了,他趕緊叫車伕把車往回趕。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順眼了。他們說,藺相如怕廉頗像老鼠見了貓似的,為什麼要怕他呢!藺相如對他們說∶"諸位請想一想,廉將軍和秦王比,誰厲害?"他們說∶"當然秦王厲害!"藺相如說∶"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避著廉將軍,是為趙國啊!"藺相如的話傳到了廉頗的耳朵裡。廉頗靜下心來想了想,覺得自己為了爭一口氣,就不顧國家的利益,真不應該。於是,他脫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從此以後,他們倆成了好朋友,同心協力保衛趙國。

071智者壽,仁者壽

有一次,哀公向孔夫子請教,問:"夫子,是聰明有才智的人比較長壽,還是心地仁慈、厚道的人比較長壽呢?"孔子回答道:"是這樣的。人有三種死,並不是他壽命到了,而是自己折損掉的。比如起居沒有定時,飲食沒有節制,時常讓身體過度疲勞或無限度地放逸。這些都是因自己不懂得愛惜身體,使身體受到損傷,這樣,疾病就可以奪去他的性命。第二,居下位的人卻無視君王,以下犯上;對於自己的嗜好慾望,不肯節制,貪求無厭。這樣的人,刑罰也能奪去他的壽命。再者,人少卻去冒犯人多的人;自己弱小,卻還要去欺辱強大;忿怒時不懂得剋制自己,意氣用事;或者不自量力,不計後果地行動。這樣,刀兵戰事就可以讓他夭折。像這三種情況:'病殺、刑殺、兵殺',是死於非命,也是咎由自取的。而仁人廉士,他們行動有節,合乎道義,喜怒適時,立身行事有操守,懂得培養自己高尚的性情,這樣他們得享長壽,不也合乎道理嗎?"

072五不祥

哀公有一次問孔子說:"寡人聽說,在房子的東面再增蓋房子,是不吉祥的,這個說法可信嗎?"孔子回答道:"不吉祥的事有五種,但是在房子的東面再增蓋房子,卻不在其中。損人以利己,是自身的不祥;遺棄老人而只顧孩子,是家庭的不祥;捨棄賢明之人卻任用不肖之徒,是一國的不祥;年老智慧者不願意教導,而年輕的人又不肯好學,是風俗的不祥;有才德之人隱退起來,沒有智慧與德能的愚昧之人卻來掌握大權,這是天下的不祥。"

073紀昌學射

甘蠅是古代出名的神箭手。只要他一拉弓,射獸獸倒,射鳥鳥落。飛衛是甘蠅的學生,由於勤學苦練,他的箭術超過了老師。有個人名叫紀昌,慕名來拜飛衛為師。飛衛對他說:"你先要學會在任何情況下都不眨眼睛。有了這樣的本領,才能談得上學射箭。"紀昌回到家裡,就仰面躺在他妻子的織布機下,兩眼死死盯住一上一下快速移動的機件。兩年以後,即便拿著針朝他的眼睛刺去,他也能一眨不眨了。紀昌高興地向飛衛報告了這個成績。飛衛說:"光有這點本領還不行,還要練出一副好眼力。極小的東西你能看得很大,模糊的東西你能看得一清二楚。有了這樣的本領,才能學習射箭。"紀昌回到家裡,就捉了一隻蝨子,用極細的牛尾巴毛拴住,掛在窗口。他天天朝著窗口目不轉睛地盯著它瞧。十多天過去了,那隻因乾癟而顯得更加細小的蝨子,在紀昌的眼睛裡卻慢慢地大了起來;練了三年以後,這隻蝨子在他眼睛裡竟有車輪那麼大。他再看看稍大一點的東西,簡直都象一座座小山似的,又大又清楚。紀昌就拉弓搭箭,朝著蝨子射去,竟然射中了,而細如髮絲的牛尾巴毛卻沒有碰斷。紀昌高興極了,向飛衛報告了這個新的成績。飛衛連連點頭,笑著說:"功夫不負苦心人,你學成功啦!"

074心無掛礙

古時有位將軍,驍(xiāo)勇善戰,萬夫莫敵。平時,他有一個愛好,喜歡陶器,有不少收集品,一有空就拿出來把玩欣賞。 一天,他把一個心愛的杯子拿在手中欣賞,心裡正高興,忽然手一鬆,杯子差點滑落在地,還好他動作快,又把杯子捧住。當時不覺竟嚇出一身汗。事後他想:為什麼我平時身經百戰,刀、槍都不怕,竟為了這個杯子而嚇出一身汗?他一直在心裡自問:為什麼? 忽然有個念頭在他腦海裡閃動──這都是因為"貪愛",有這份貪愛,就會有恐懼!於是他毅然把手中最愛的杯子重重地摔破了。當下覺得一身輕鬆,不必再為了這個杯子的圓缺而掛心了。

075南柯一夢

有個人在過生日的那天,一時高興多喝了幾杯,帶著幾分醉意在大槐樹下歇涼,不知不覺就睡著了。夢中,他娶了公主,生了很多孩子,並被皇帝派往南柯任太守。在那裡過了二十年後,突然有一次敵國入侵,他統兵出征被打得一敗塗地,回去時妻子也死了,皇帝對他出師不利非常不滿,將其撤職打入大牢。在牢中,他想想自己一世英名毀於一旦,妻子也死了,地位也沒有了,於是羞憤難當,拉著牢獄的窗戶大叫一聲。結果從夢中驚醒了。醒來的時候,星星剛出來。他在下午睡著,大概晚上醒過來,這麼短的時間中,夢中已經歷了一生的歲月。

076楊黼(fǔ)活佛

明朝時有個叫楊黼的人,一心想要修行,要得到解脫。他辭別了母親到四川去拜訪禪宗一位很有名的祖師──無際大師。走到了半路上,楊黼遇到一位老和尚,老和尚問他要到哪裡去?楊黼說:"我要去拜訪無際大師。"老和尚說:"你要去拜訪無際?那不如去見活佛呀!"楊黼說:"見活佛?佛在哪裡呢?"和尚說:"你只要向東方回去,到時候,看見一個披著棉被、倒穿拖鞋的人,就是活佛了。"楊黼聽了和尚的話,於是就回去了。正在半夜的時候,走到了自家門口,去敲門:"開門哪!我回來啦!"他的母親在屋內一聽兒子回來了,高興得不得了,來不及穿衣著襪,隨手抓起棉被披在身上、套著拖鞋就出來開門了,在匆忙中,連鞋子穿反了都不知道。楊黼一看這位"披著棉被、倒穿拖鞋的人",竟然是自己的母親,當下就感悟修行應該從何處下手了,曉得家裡的爹孃,就是活佛呀!從此以後,他竭力孝順母親,並且註釋了一部幾萬字的《孝經》。他活到八十歲,誦唸經偈而逝世。

077一枕黃粱

有一個書生非常貧困,在旅店裡向一個道士哭訴自己沒有享受過榮華富貴,如何如何的痛苦。道士就給他一個枕頭,說:"這沒什麼,你先好好休息一下吧。"結果,他睡著之後夢到自己娶了妻子,生了五個孩子,進京考中進士,後來還當了宰相。皇帝對他非常器重,他臨死時給皇帝寫信說:"我一生中對你忠心耿耿……"然後就壽終正寢了。在這個漫長的夢境中,他從年輕時娶妻生子、享盡榮華富貴,一直到最後死亡,整個一生都經歷完了,可是一夢醒來,旅店主人做的黃米飯還沒熟呢!剛才,他準備睡覺時,米才剛剛下鍋,不到一個小時就經歷了一生。所以,人們經常用它來比喻人生如夢。

078上行下效

齊景公宴請各位大臣。酒席上,君臣舉杯助興,高談闊論,直到下午才散。酒後,君臣餘興未盡,大家一起射箭比武。輪到齊景公,他舉起弓箭,一支箭也沒射中靶子,然而大臣們卻在那裡大聲喝彩道:"好箭!好箭!" 景公聽了,很不高興,他沉下臉來,把手中的弓箭重重地摔在地上,深深嘆了一口氣。正巧,弦章從外面回來。景公傷感地對弦章說:"弦章啊,我真是想念晏子。晏子死了已經17年了,從那以後,就再也沒有人願意當面指出我的過失。剛才我射箭,明明沒有射中,可他們卻異口同聲一個勁地喝彩,真讓我難過呀!"弦章聽了,深有感觸。他回答景公說:"這是大臣們不賢。論智慧,他們不能發現您的過失;談勇氣,他們不敢向您提意見,唯恐冒犯了您。不過呢,有句話說'上行下效'。國君喜歡穿什麼衣服,臣子就學著穿什麼衣服;國君喜歡吃什麼東西,臣子也學著吃什麼東西。有一種叫尺蠖(huò)的小蟲子,吃了黃色的東西,它的身體就變成黃色;吃了藍色的東西,它的身體就又變成藍色。剛才您說,17年來沒有人再指出過您的過失,這是否是因為晏子去世後,您就聽不進批評而只喜歡聽奉承的話呢?"齊景公聞言豁然開朗。

079孺子可教

《史記·留侯世家》中講了一個張良敬老的故事。張良,原姓姬,是戰國時期韓國的貴族,他的祖父、父親都做過韓國的宰相。公元前230年,秦國滅掉韓國,張良因此與秦國結下深仇大恨。後來因為行刺秦始皇沒有成功,遭到通緝,於是張良就改名換姓,逃到下邳(pī)躲藏。一天,張良悠閒地在下邳橋上散步,有一位穿著粗麻衣服的老人,走到張良面前,故意把自己的鞋子扔到橋下。張良心下納悶,緊接著聽到老人喊他:"小子,去給我把鞋子撿上來!"張良非常惱怒,但他念及老者年紀大了,便忍氣吞聲地到橋下撿鞋。鞋撿上來了,沒想到老人又衝著張良伸出腳,說:"給我穿上鞋!"張良心想:好人做到底,既然已幫他把鞋撿上來了,也就跪著替他穿上鞋。老人穿上鞋,站起身大笑而去。張良感到驚訝,目送老人離去。老人離開了約一里遠,又返回來說:"真是孺子可教啊!五天後天一亮在此地等我。"張良心想這老者是個奇人,必有來歷,於是恭恭敬敬地答應下來。 五天後的黎明,張良依約前往。但老人已先等在那裡了,他生氣地說:"跟老人家有約,卻遲到了,五天後同一時間,你再來這裡。"又過了五天,公雞剛啼叫,張良就趕緊穿衣出發,等到橋頭一看,老人還是先到了。老者十分氣憤,對張良說:"又遲到了,五天後你再來。"五天後,還沒到半夜張良就到橋頭等候。不久,老人也來了,見張良早他到達,很高興,說:"年輕人就該這樣。"隨即拿出一本書,說:"這本書讀了就可以做君王的老師。十年後就可以發跡。十三年後,年輕人你到濟北見我,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老人沒有再說其它話就離開了,從此以後張良沒有再見過這位老人。等天亮一看,原來老人送的書是《太公兵法》,張良就常常研讀它。相傳《太公兵法》是姜子牙幫助周武王討伐商紂後所寫的兵書。張良後來果真利用書中的兵法,輔佐劉邦建立了漢朝。

080生花妙筆

江西撫州的王安石少有大志,負籍遠遊,曾挑著書箱行李,從家鄉臨川,來到宜黃鹿崗薌林書院求學。在名師杜子野先生指導下,他勤奮苦讀,每至深夜。一日,王安石翻閱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得知李白夢見自己所用的筆頭上長了一朵美麗的花,因此,才思橫溢,後來名聞天下。於是他拿著書問杜子野先生:"先生,人世間難道真會有生花筆嗎?"杜子野正色道:"當然有啊!事實上有的筆頭會長花,有的筆頭不會長,只是我們的肉眼難以分辨罷了。"王安石見杜子野先生如此認真,便道:"那麼先生能給我一支生花筆嗎?"於是,杜子野拿來一大捆毛筆,對王安石說:"這裡九百九十九枝毛筆,其中有一枝是生花筆,究竟是哪一枝,連我也辨不清楚,還是你自己找吧。"王安石躬身俯首道:"學生眼淺,請先生指教。"杜子野摸著鬍鬚,沉思片刻,嚴肅地說道:"你只有用每枝筆去寫文章,寫禿一支再換一支,如此一直寫下去,定能從中尋得生花筆。除此,沒有別的辦法了。"從此,王安石按照杜子野先生的教導,每日苦讀詩書,勤練文章,足足寫禿了五百枝毛筆。可是這些筆寫出來的文章仍然一般,也就是說還沒有從中找到"生花筆"。他有些洩氣,於是又去問杜子野先生:"先生,我怎麼還沒有找到那枝生花筆呢?"杜子野沒有說什麼,飽蘸墨汁,揮筆寫了"鍥而不捨"四個大字送給他。又過了好久,王安石把先生送給他的九百九十八枝毛筆都寫禿了,僅剩一枝。一天深夜,他提起第九百九十九枝毛筆寫了一篇《策論》,突然,他覺得文思潮湧,行筆如雲,一篇頗有見地的《策論》一揮而就。他高興得直跳了起來,大聲喊:"我找到生花筆了!" 從此,王安石用這枝"生花筆"學習寫字,接著鄉試、會試連連及第。以後又用這枝筆寫了許多改革時弊、安邦治國的好文章,被後人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100個精彩國學故事:寓言,神話,典故,人物,名典,都在這裡啦

第五季 人物

081曹植 七步成詩

三國時期,曹丕得了王位後,因妒忌弟弟曹植的才華,就故意刁難他:讓他七步成詩,題目是"兄弟",但不能出現"兄弟"二字,作不出來就要砍頭。所幸的是,曹植才華橫溢、出口成章,很快就作了一首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詩中用了一個比喻:豆子被放在鍋裡煮,而用來煮豆的是豆稈,所以豆子在鍋裡哭泣:"我們本為同根所生,何必要急於相殘?"以此來影射曹丕的狠心。曹丕聽後,心感慚愧,就不殺曹植了。

082李世民 以人為鏡

唐太宗是一個文武雙全,英明蓋世的能人,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在他身邊有兩位監督他言行的"明鏡":一為長孫皇后,另一位乃忠義賢良的魏徵。皇上一有過錯,他們立即會巧妙地指出。據《貞觀政要》一書所載:唐太宗喜歡一隻小鷂子,一日正在玩鳥,魏徵來了,太宗怕魏徵指責自己,趕快把小鳥藏到懷中。魏徵假裝沒看到,故意留下來與他商談國家大事。太宗心裡雖為鳥著急,卻也怕暴露,因為他信任、敬畏魏徵。等魏徵走後,太宗取出懷裡心愛的小鳥一看,早已命歸黃泉了。於是傷心地回到後宮,大發雷霆說:"我非殺掉這個田舍翁不可!"皇后聞之,問明原委,立刻穿上大禮服向太宗行禮道賀:"恭喜陛下,賀喜陛下!唐朝有魏徵這樣的好臣子,又有您這樣的好皇帝,這是有史以來沒有過的好現象,國家興盛指日可待。"故使太宗漸漸平息了怒氣。唐太宗就"以人為鏡"常觀察自己,真正做到了勇於改過、從善如流。後來魏徵死了,唐太宗惋惜地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而今魏徵不在了,朕就少了一面鏡子。"

083于謙 兩袖清風

于謙是明朝的名臣,他作風廉潔,為人耿直。他生活的那個時代,朝政腐敗,貪汙成風,賄賂公行。地方官進京辦事,總要先送白銀賄賂上司,只有于謙從來不送禮。有人勸他:"你不肯送金銀財寶,難道不能帶點土產去?"于謙甩了甩他的兩隻袖子,笑著說:"我只有兩袖清風。"

084柳公權 心正則筆正

唐朝有位著名書法家叫柳公權,從小就顯示出在書法方面的過人天賦,他寫的字遠近聞名。有一天,柳公權和幾個小夥伴舉行"書會"。這時,一個賣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寫的幾個字"會寫飛鳳家,敢在人前誇",覺得這孩子太驕傲了,便皺皺眉頭,說:"這字寫得並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樣,沒筋沒骨,還值得在人前誇嗎?"小公權一聽,很不高興地說:"有本事,你寫幾個字讓我看看。"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說:"不敢,不敢,我是一個粗人,寫不好字。可是,人家有人用腳都寫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華京城看看去吧。" 第二天,小公權起了個五更,獨自去了華京城。一進華京城,就看見一棵大槐樹下圍了許多人。他擠進人群,只見一個沒胡雙臂的黑瘦老頭赤著雙腳,坐在地上,左腳壓紙,右腳夾筆,正在揮灑自如地寫對聯,筆下的字跡似群馬奔騰、龍飛鳳舞,博得圍觀的人們陣陣喝彩。小公權"撲通"一聲跪在老人面前,說:"我願意拜您為師,請您告訴我寫字的秘訣……"老人慌忙用腳拉起小公權說:"我是個孤苦的人,生來沒手,只得靠腳巧混生活,怎麼能為人師表呢?"小公權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鋪了一張紙,用右腳寫了幾個字:"寫盡八缸水,硯染澇池黑;博取百家長,始得龍鳳飛。" 柳公權把老人的話牢記在心,從此發奮練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繭子,衣肘補了一層又一層。經過苦練,柳公權終於成為一代書法大家。他不僅字寫得好,做人也和他的字一樣,鐵骨錚錚、正直不阿(ē)。據說,有一次柳公權在寫字,穆宗皇帝邊看邊連連讚歎,驚詫地問:"你的字怎麼寫得這麼好?能告訴我書法的秘訣嗎?"柳公權毫不猶豫地回答:"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寫字的竅訣在於心,心不清淨、不端正,字也不可能漂亮。

085王羲之 吃墨

王羲之是古代有名的書法家,被人們公認為"書聖"。 王羲之13歲那年,偶然發現他父親藏有一本《說筆》的書法書,便偷來閱讀。他父親擔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傳,答應待他長大之後再傳授。沒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請求父親允許他現在閱讀,他父親很受感動,終於答應了他的要求。王羲之練習書法很刻苦,甚至連吃飯、走路都不放過,真是到了無時無刻不在練習的地步。沒有紙筆,他就在身上劃寫,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劃破了。有時練習書法達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練字竟忘了吃飯,家人把飯送到書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饃饃蘸著墨吃起來,還覺得很有味。當家人發現時,已是滿嘴墨黑了。王羲之常臨池書寫,就池洗硯,時間長了,池水盡墨,人稱"墨池"。 有一段時間,人人都誇他的字寫得好,他也自鳴得意、洋洋自得起來。有一天,他到一家餃子館吃水餃,發現水餃都是從牆那邊一個個扔過來的,而且十分準確地扔在鍋裡。他十分好奇,繞到牆後一看,見是一位老太太在包餃子,包好後,頭也不抬就扔過牆去,沒有一個掉在鍋外。王羲之問她有何竅訣,她說:"沒什麼,只是熟練罷了!"王羲之聽後,覺得自己的字遠沒達到這種熟練程度,於是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終於成為一代大師。

086王獻之學書

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為了繼承家學,向父親王羲之學習書法。學了一段時間後,他覺得差不多了,就寫了一篇字,拿去給父親看。王羲之看後,什麼話也沒說,在他所寫字中的一個"大"字下面點了一個點。王獻之看不明白這是怎麼回事,就拿去讓自己的母親看。王獻之的母親也是書法家,看了王獻之所寫的字後,指著王羲之在上面的那一點,對他說:"這一點寫得不錯。"王獻之聽了,才知道自己和父親的書法還相差很遠,從此一心練字,後來也成了書法名家。

087司馬遷發憤著《史記》

史學家司馬遷,他本是宮中的藏書官吏,以此他博覽群書,發心撰寫《史記》。凡書中有遺漏和殘缺不全者,他便上山下鄉深入百姓中間去採訪討教。就在他的鉅著即將完工之時,不幸被國王發現,國王懼於將歷代帝王的醜事傳揚人間故將司馬遷治罪,並將他的《史記》毫無遺餘地焚燬,革掉官職,令其於死刑和宮刑中任選一種處罰方式。 周文王被紂王關在牢裡,紂王還殘酷地殺害了文王的兒子,並且將他兒子的肉做成肉醬讓他吃,文王仍能忍受這麼巨大的痛苦而在牢中寫下了《周易》這部書;孔子一生困厄不得志,但他卻孜孜不倦地教育學生,並且寫下了《春秋》一書傳於後世;左丘明兩隻眼睛全瞎了,還以巨大的毅力寫成了《國語》;屈原遭人排擠誣陷,楚王一點也不瞭解他的一片愛國之心,反而將他流放,他卻寫出了名著《離騷》;孫臏遭朋友龐涓陷害,被砍掉了兩腳的膝蓋骨,還能忍辱負重,寫出了《孫子兵法》。 司馬遷曾想一死了之,但又想到歷史上的這些偉人都能不顧自己個人的不幸而發憤著述,完成了自己的人生志願,便飲恨含悲選擇了宮刑。他僅憑記憶重寫《史記》,終於令這部光輝鉅著留芳於世。

088范仲淹 不為良相,便為良醫。

宋朝宰相范仲淹,字希文,蘇州吳縣人。他出生的第二年,父親就不幸逝世了。 范家失去了生活來源,范仲淹之母謝氏貧而無依,只好帶著尚在襁褓中的仲淹改嫁山東淄州長山縣一戶姓朱的人家。從此,范仲淹改姓名叫朱說,在朱家長大成人。 范仲淹從小讀書就十分刻苦,一心想要濟世救人。他讀書的時候,白天晚上很用功。五年中,他沒有脫去衣服上床睡覺,有時夜裡感到昏昏欲睡,就用涼水澆在臉上。他常常是白天苦讀,什麼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就這樣,范仲淹領悟了六經的主旨,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一直提醒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有一次,他遇到一個算命先生,問道:"我以後能不能當宰相?" 算命先生說:"小小年紀,口氣是不是有點太大了?" 范仲淹有點不好意思地說:"那你看我可不可以當醫生?" 算命先生很好奇,怎麼兩個志願差這麼大?就問范仲淹為什麼。范仲淹回答說:"唯有良醫和良相可以救人。"算命先生說:"你有這顆存心,真良相也。"

089狄仁傑止謗

狄仁傑是武則天當政時的名宰相。他在當豫州刺史時,辦事公正,執法嚴明,受到當地人民的稱讚。於是,武則天把他調回京城,任為宰相。有一天,武則天對狄仁傑說:"聽說你在豫州的時候,名聲很好,政績突出,但也有人揭你的短,你想知道是誰嗎?"狄仁傑說:"人家說我的不好,如果確是我的過錯,我願意改正。如果陛下已經弄清楚不是我的過錯,這是我的幸運。至於是誰在背後說我的不是,我不想知道,這樣大家可以相處得更好些。"武則天聽了,覺得狄仁傑氣量大,胸襟寬,很有政治家風度,更加賞識他,敬重他,尊稱他為"國老",還贈給他紫袍色帶,並親自在袍上繡了12個金字,以表彰他的功績。後來,狄仁傑因病去世,武則天流著淚說:"上天過早地奪去了我的國老,使我朝堂裡沒有像他那樣的人才了。"

090張公藝百忍

唐朝有個張公藝。他的家裡竟有九代同堂,住在一塊不分家,也因為這麼和氣興盛,引起皇帝的注意。他家祖先從北齊開始得到當時皇帝重視,表揚這戶人家能和睦共處,足以成為鄰里的典範。到了隋朝以及唐朝太宗皇帝時也一樣得到朝廷的表揚。等到了唐高宗時,這戶人家依然興盛。有一次,高宗皇帝到太山路過當州這個地方,就來拜訪張公藝,問他:"為什麼你們這一家可以和樂融融,這麼多人都能居住在一塊呢?"張公藝就請求用紙筆來對答,高宗皇帝就給了他紙筆。他提起筆竟連寫了一百多個"忍"字呈給皇上,並且說:"一個家庭一切都得利於'忍'。""宗族為什麼不能和睦相處呢?最主要的是領導人有偏頗、私心,在衣食住行方面會徇私,家人當然就會起憤憤不平之心。""除此之外,長幼是否有序,也是一個重要的關鍵。如果一個家庭沒有尊卑,沒有次第,那麼這個家一定是很混亂,在一起相處時一定會紛爭不斷。更何況彼此之間如果不能相互包容,就會相互爭吵,彼此不能同心協力相互合作,不願意努力生產,家裡的產業就不能蒸蒸日上。這個家就沒有辦法維持下去了。""如果每一個人,都積極為家裡做貢獻,在平時互相協助,都能用這個'忍'字,做到禮讓,那麼家庭當然就能和睦了。"

091墨子訓徒

春秋戰國時期,耕柱是一代宗師墨子的得意門生。不過,他老是挨墨子的責罵。有一次,墨子又責備了耕柱。耕柱覺得自己真是非常委屈,因為在許多門生之中,大家都公認耕柱是最優秀的人,但又偏偏常遭到墨子指責,讓他沒面子、心裡過不去。一天,耕柱憤憤不平地問墨子:"老師,難道在這麼多學生當中,我竟是如此的差勁,以至於要時常遭您老人家責罵嗎?"墨子聽後,毫不動肝火:"假設我現在要上太行山,依你看,我應該要用良馬來拉車,還是用老牛來拖車?"耕柱回答說:"再笨的人也知道要用良馬來拉車。" 墨子又問:"那麼,為什麼不用老牛呢?" 耕柱回答說:"理由非常的簡單,因為良馬足以擔負重任,值得驅遣。"墨子說:"你答得一點也沒有錯。我之所以時常責罵你,也只因為你能夠擔負重任,值得我一再地教導與匡正你。"

092列子拒糧

春秋時代,列子窮困潦倒。鄭相子陽的賓客向子陽薦舉列子,子陽就派人送他數十車的穀子。列子再三拜謝而拒絕了。使者走後,列子的妻子對他捶胸頓足地埋怨說:"聽說有道的人的家室,生活都能安樂幸福,可現在我餓得面黃肌瘦。相國讓人送給你糧食,你卻不接受,這豈不是命中註定要窮困一輩子嗎?"列子卻笑著對妻子解釋說:"我之所以拒收相國的糧食,是因為相國並不是自己真正瞭解我,而是聽信了別人的話才給我送穀子。以後,他也會因聽信別人的話怪罪於我。這是我不接受的原因。況且,接受別人的供養,不為別人排憂解難,是不義;為他效命,可替相國這種無道的人去犧牲,哪裡算是義呢?"後來,鄭國人民果然發難,殺了子陽。

093曹操推己及人

東漢末年,曹操在和袁紹作戰時,處於下風,他的許多部下對勝利沒有信心,都和袁紹進行聯絡,以備曹操失敗後自己好有個出路。後來,曹操經過官渡之戰打敗了袁紹,從袁紹那裡繳獲了這些書信,曹操看也不看,就讓人燒燬了。 有人問曹操,為什麼不查是哪些人和袁紹勾結。曹操說:"這些跟我打仗的人誰沒有家庭兒女,誰在絕望時都會找出路。當時,連我也沒有信心,何況他們?所以,不要去追問了。"

094唐伯虎師道尊嚴

明代著名畫家唐伯虎從小就喜歡文學和畫畫,師從當時著名畫家沈周學畫。轉眼一年過去了,他畫技大長,所畫的畫已經顯現出大家風範,在附近很有名氣。唐伯虎開始有點洋洋自得,覺得比起老師的畫來自己也毫不遜色,從他那裡再也學不到什麼。於是,他藉口母親需要照顧,向老師提出想早點回去。他還拿出自己的畫作請老師點評,實際上是想炫耀自己的畫藝。沈周老師知道他的心思。他既沒有強留唐伯虎,也沒有看他的畫作,只是請他到自己房間來吃飯送別。這個房間只有一扇窗戶,窗外景色怡人,沈周老師就讓唐伯虎過去開窗通風。唐伯虎朝窗戶走去,可誰知那"窗"怎麼開也開不了。唐伯虎問,"窗戶上鎖了嗎?"沈周笑笑說:"哈哈,你看仔細了再開。"唐伯虎揉揉眼睛,仔細一看,才發現這哪是什麼窗戶,而是老師掛在牆上的一幅畫。老師這畫畫得十分逼真,以至於讓唐伯虎誤認作是窗戶。唐伯虎羞愧地對老師說,"請老師原諒我的膚淺驕傲,我願意再跟您學習三年。"此後,唐伯虎改變了目空一切的態度,認真領會老師的教導,終於成為一代大師。

095蘇武牧羊

匈奴自從被衛青、霍去病打敗以後,平靜了好長一段時間。他們口頭上表示要跟漢朝和好,實際上還是隨時想進犯中原。 公元前100年,漢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來求和了,還把漢朝的使者都放回來。漢武帝為了答覆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將蘇武拿著旌節,帶著副手張勝和隨員常惠,出使匈奴。蘇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禮物。蘇武正等單于寫個回信讓他回去,沒想到就在這個時候,匈奴的上層發生了內訌,蘇武一行人也受到了牽連。匈奴單于扣留了蘇武,要他背叛漢朝。蘇武不願,單于便許以高官厚祿。再次被蘇武嚴詞拒絕後,單于越發敬重蘇武的氣節,不願殺他,但也不願放他回去,便將他發配到北海牧羊。蘇武到了北海,旁邊什麼人都沒有,唯一和他做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節。日子久了,旌節上的穗子也掉完了。一直到公元前85年,匈奴的單于死了,匈奴發生內亂,分成了三個國家。新單于沒有力量再跟漢朝打仗,又打發使者來求和。那時候,漢武帝已死去,他的兒子漢昭帝即位。漢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單于放回蘇武,匈奴謊稱蘇武已經死了。使者信以為真,就沒有再提。第二次,漢使者又到匈奴去,蘇武的隨從常惠還在匈奴。他買通匈奴人,私下和漢使者見面,把蘇武在北海牧羊的情況告訴了使者。使者見了單于,嚴厲責備他說:"匈奴既然存心同漢朝和好,不應該欺騙漢朝。我們皇上在御花園射下一隻大雁,雁腳上拴著一條綢子,上面寫著蘇武還活著,你怎麼說他死了呢?"單于聽了,嚇了一大跳。他還以為真的是蘇武的忠義感動了飛鳥,連大雁也替他送消息呢。他向使者道歉說:"蘇武確實是活著,我們把他放回去就是了。"蘇武出使的時候,才四十歲。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鬍鬚、頭髮全白了。回到長安的那一天,人們都出來迎接他。人們瞧見白鬍須、白頭髮的蘇武手裡拿著光桿子的旌節,沒有一個不受感動的,都說他是個有氣節的大丈夫。

096周幽王烽火戲諸侯

公元前781年周宣王去世,他兒子即位,就是周幽王。周幽王昏庸無道,到處尋找美女。大夫越叔帶勸他多理朝政。周幽王惱羞成怒,革去了越叔帶的官職,把他攆出去了。這引起了大臣褒響的不滿。褒響來勸周幽王,但被周幽王一怒之下關進監獄。 褒響在監獄裡被關了三年。其子將美女褒姒獻給周幽王,周幽王才釋放褒響。周幽王一見褒姒,喜歡得不得了。周幽王特別寵愛褒姒,什麼都滿足她,可是褒姒卻總是不高興,很少露出笑容。周幽王想了很多辦法來逗褒姒,想讓她笑一笑,可是,他越是想讓褒姒笑,褒姒越是沉著臉,故意不笑。為了博得美人一笑,周幽王真是傷透了腦筋。有一天,周幽王帶著褒姒到外面遊玩,他們到了驪山烽火臺。周幽王向褒姒解釋烽火臺的用處,告訴她這是傳報戰爭消息的建築。那時候,從邊疆到國都,每隔一定距離修一個高土臺,派士兵日夜駐守,當敵人侵犯邊境的時候,烽火臺上的駐兵立刻點燃烽火,向相鄰的烽火臺報警,這樣一路傳遞下去,邊境發生的情況很快就能傳到京城。而一旦國都受到威脅,驪山的烽火臺也點燃烽火,向附屬於周朝的諸侯國傳遞消息,諸侯國就會立刻派兵來援助。褒姒聽了周幽王的話後,不相信在這樣一個高土堆上點把火,就能召來千里之外的救兵。為了討得褒姒的歡心,周幽王立即下令,讓士兵點燃烽火。烽火在一個接一個的烽火臺上點燃,各地的諸侯很快就得到了消息,以為國都受到進攻,紛紛率領軍隊前來救援。可是當各路諸侯匆忙趕到驪山腳下時,卻看見周幽王正和妃子在高臺上飲酒作樂,根本就沒有什麼敵人,才知道自己被國王愚弄了。諸侯們不敢發脾氣,只能悻悻地率領軍隊返回。褒姒看到平時氣度不凡的諸侯們,被戲耍後都是一臉的狼狽相,覺得很好玩,忍不住微微一笑。周幽王一見寵愛的妃子終於笑了,心裡痛快極了。等諸侯王都退走了以後,周幽王又讓士兵再點燃烽火,諸侯們又急匆匆地帶著軍隊趕來了。周幽王和褒姒一見諸侯們又上當了,在烽火臺上一起哈哈大笑。就這樣,周幽王反覆點烽火,戲弄諸侯。最後,當烽火再點燃時,已經沒有一位諸侯再上當了。過了不久,周幽王想立褒姒為皇后,立褒姒的兒子為太子。為了達到目的,他廢掉了皇后和太子。皇后的父親是申國的國王,聽到自己的女兒被廢,非常生氣,立刻聯絡別的國家,發兵攻打周朝。周幽王趕緊下令點燃烽火,召喚諸侯。可是諸侯們已經不再相信周幽王了,任憑烽火不斷,就是沒有一個諸侯前來救援。很快,周朝的國都就被攻破了,周幽王被殺死,褒姒被抓走,周朝滅亡了。諸侯及大臣共同擁立被廢的太子直臼為天子,即周平王。平王將都城遷至洛陽。歷史上將遷都前稱為"西周",其後稱為"東周"。東周始於公元前770年。東周名存實亡,諸侯分爭,先後有春秋、戰國兩個階段。周共存在八百年,後被秦所滅。

097董遇 書讀百遍,其意自見。

三國時期,魏國有一個人叫董遇,自幼生活貧苦,整天為了生活而奔波。 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閒時間,就坐下來讀書學習,所以知識很淵博。他的哥哥譏笑他,他卻不在乎。 天長地久,他寫出了兩本書,引起了轟動,別人問他讀書有什麼竅門。 他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人們很佩服他,他的名聲也越來越大。附近的人紛紛前來求教,並問他是如何學習的。董遇告訴他們說: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學習要利用三餘,也就是三種的空餘時間:冬天是一年之餘,晚上是一天之餘,雨天是平日之餘。 人們聽了,恍然大悟。原來就是要通過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來讀書學習,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098蘇東坡 黃州菊

蘇東坡到王安石那裡拜會,恰好他不在家,蘇東坡就呆在他書房裡等候,看到書桌上有一首他未完成的詩:"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意思是,昨晚西風吹過園林,菊花的花瓣落了一地,猶如黃金鋪滿大地。蘇東坡不由暗笑當朝宰相連常識都不懂,菊花開在秋季,最能耐久,就是乾枯也不會落瓣。於是,他在詩句下面寫到:"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說是秋菊不像春天的花會落瓣,請詩人你仔細審查一下。王安石回來看到後,並沒有說什麼,次日上朝時,暗地裡請皇上把蘇東坡貶到黃州。蘇東坡被貶後心裡很不服,知道是王安石因詩而報復他,但自己也沒辦法。他在黃州住了將近一年,轉眼到了九九重陽,便邀好友到後園賞菊。由於秋風颳了多日,到園裡一看,只見菊花紛紛落瓣,滿地鋪金,他頓時目瞪口呆,詢問友人之後,才知菊花通常不落瓣,但黃州的比較特殊,是落瓣的。又想起給王安石續詩的往事,蘇東坡醒悟到自己見識不廣,只看一面而不知總體,從此不敢輕易笑人。過了幾年,王安石又把蘇東坡調回京城。蘇東坡曾專門為續詩一事,找王安石虔誠地道歉認錯。

099楚莊王絕纓

"絕纓"這個典故源於漢代劉向的《說苑·復恩》。楚莊王一次平定叛亂後大宴群臣,寵姬嬪妃也統統出席助興。席間絲竹聲響,輕歌曼舞,美酒佳餚,觥籌交錯,直到黃昏仍未盡興。楚王乃命點燭夜宴,還特別叫最寵愛的兩位美人許姬和麥姬輪流向文臣武將們敬酒。忽然一陣疾風吹過,筵席上的蠟燭都熄滅了。這時一位官員斗膽拉住了許姬的手,拉扯中,許姬撕斷衣袖得以掙脫,並且扯下了那人帽上的纓帶。許姬回到楚莊王面前告狀,讓楚王點亮蠟燭後查看眾人的帽纓,以便找出剛才無禮之人。楚莊王聽完,卻傳令不要點燃蠟燭,而是大聲說:"寡人今日設宴,與諸位務必要盡歡而散。現請諸位都去掉帽纓,以便更加盡興飲酒。"聽楚莊王這樣說,大家都把帽纓取下,這才點上蠟燭,君臣盡興而散。席散回宮,許姬怪楚莊王不給她出氣。楚莊王說:"此次君臣宴飲,皆在狂歡盡興,融洽君臣關係。酒後失態乃人之常情,若要究其責任,加以責罰,豈不大煞風景?"許姬這才明白楚莊王的用意。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絕纓宴"。七年後,楚莊王伐鄭。一名戰將主動率領部下先行開路。這員戰將所到之處拼力死戰,大敗敵軍,直殺到鄭國國都之前。戰後楚莊王論功行賞,才知其名叫唐狡。他表示不要賞賜,坦承七年前宴會上無禮之人就是自己,今日此舉全為報七年前不究之恩。

100孔子 三人行必有我師

孔子是個善於學習的人,他勤思好學,不恥下問。有一次,孔子和學生們正在趕路,忽然一個小孩子攔住了他們的去路。原來,這個小孩子正在路上用磚瓦石塊壘一座"城池"呢。孔子叫那個小孩讓路,而小孩卻說:"這世上只有車繞城而過的,還沒有把城池拆了給車讓路的。"孔子想:確實不能把這孩子擺的城池當成玩具。我這樣想,可孩子不這樣想啊。我倡導禮儀,沒想到讓孩子給問住了。孔子十分感慨地對他的學生說:"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孩子雖小,卻懂禮儀,可以做我的老師了。"

100個精彩國學故事:寓言,神話,典故,人物,名典,都在這裡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