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百億「賣身」 奇瑞二十年造車沉浮路

“汽車圈裡沒有謠言,只有預言。”這句話聽起來有些絕對,但大多數情況下,謠言都實現了。無論是鈴木退出中國還是吉利收購戴姆勒股份,不管企業此前如何闢謠,最終都自己打臉。陷入“賣身緋聞”的奇瑞汽車,在經過多次闢謠後,近日在長江產權交易所公開掛牌,通過廣泛徵集意向投資方增資擴股,一度鬧得沸沸揚揚的奇瑞“混改”終於有了定論。

嚴重虧損 奇瑞被迫“賣賣賣”

對於熟悉汽車行業的來人說,奇瑞“賣賣賣”已經不是新聞。去年11月,奇瑞將持續虧損的巴西業務50%的股權出售;12月,向寶能集團轉讓持有的25%觀致汽車股權;今年1月,奇瑞又將旗下凱翼汽車51%的股權,以24.94億元的價格轉讓給四川宜賓市下屬國有企業。

其實早在2016年,奇瑞已經開始剝離資產。當年4月25日,汽車變速器企業萬里揚發佈收購報告,公司以發行股份方式向蕪湖奇瑞變速箱有限公司合計支付16億元,以現金方式支付約10億元,即共用26億元收購了奇瑞股份持有的奇瑞變速箱100%股權。萬里揚是奇瑞汽車的關聯企業,奇瑞擁有其12.24%股份。

拟百亿“卖身” 奇瑞二十年造车沉浮路

變賣資產的背後是奇瑞汽車銷量業績的重壓。經過多年的銷量爬坡,奇瑞汽車曾在2010年達到一個銷量高峰,年銷量達68.2萬輛,此後三年奇瑞汽車銷量連續走低。2013年-2016年,奇瑞汽車經過調整後,再次登上銷量高峰,超過2010年達到70.5萬輛。

2017年初,奇瑞汽車一鼓作氣,喊出了“確保90萬輛,爭取100萬輛”的年度銷量目標。然而現實遠比理想慘淡,2017年奇瑞汽車整體銷量僅為68萬輛,同比2016年不增反降。

銷量下滑拉低奇瑞的營收水平。根據奇瑞汽車2017年年度報告,奇瑞的營業收入為294.7億元,同比下滑10.59%,淨利潤為2.64億元,同比下滑12.6%。2015年和2016年,奇瑞汽車的淨利潤分別為1.82億元和3.02億元。而值得注意的是,合資企業奇瑞捷豹在2015年貢獻了3.08億元利潤,2016年貢獻了13.96億元利潤,2017年則是18.71億元。可見,扣除奇瑞捷豹盈利部分,奇瑞早已虧損嚴重。

2014年-2017年車企年複合增長率
車企2014年銷量2017年銷量
年複合增長率
長安57.24萬輛166萬輛42.6%
吉利42.58輛124.7萬輛43.07%
長城73.3萬輛106.1萬輛13.12%
廣汽傳祺11.68萬輛50.86萬輛63.3%
上汽乘用車 18萬輛52.2萬輛42.6%
奇瑞44.1萬輛59.6萬輛10.56%
製表:汽車之家 行業頻道

此外,奇瑞的資產負債率也一直處於高位。2015年至2017年,奇瑞控股的負債總額分別為315.6億元、328.9億元和627億元,負債率為73.3%、73.15%和80.78%。而以2017年為例,比亞迪負債率為66.33%,上汽集團負債率為62.39%,吉利汽車負債率為59.04%,一汽轎車負債率為56.88%,長城汽車負債率為55.43%,長安汽車負債率為55.2%。對比可知,奇瑞控股和奇瑞股份的負債率要遠高於上述車企。

從今年前9月銷量來看,奇瑞銷量似有回暖跡象。截至前9月,奇瑞累計銷量52.8萬輛,同比增長15.4%。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奇瑞9月份單個車型銷量數據尚未公佈,就1-8月單個車型銷量來看,無論是艾瑞澤5還是今年奇瑞最重要的旗艦產品——瑞虎8都還未過月銷萬輛大關。這意味著,奇瑞還缺一款真正意義上的爆款產品。

連續9年 奇瑞曾霸佔中國品牌銷量冠軍

作為一個蕪湖人,我在還不瞭解騰訊QQ的日子,就早早知道了奇瑞QQ,當時大街上滿是貼著“睫毛”的奇瑞QQ。從1992年第一輛汽車開始問世,到2007年8月第100萬輛汽車下線,奇瑞用了8年時間登上國產汽車品牌霸主地位。

拟百亿“卖身” 奇瑞二十年造车沉浮路

成立於1997年的奇瑞前身是安徽汽車零部件公司,為了使企業發展壯大,奇瑞鋪墊的第一步是挖人。經歷了與一汽合作生產轎車失敗後,在政府支持下,奇瑞決定自己造車,時任蕪湖市長助理詹夏來到處找人,陸續從一汽、三菱等公司挖來了眾多人才,其中包就括時任一汽大眾總裝車間主任尹同躍,也就是現在奇瑞掌舵人。

拟百亿“卖身” 奇瑞二十年造车沉浮路

其次是技術積累。1996年,為了生產第一款轎車,奇瑞花費近3000美元從英國福特公司引進一款發動機和一條生產線,約定由英方的工程師負責生產線安裝。但幾個月過去,工程師們連一臺設備也沒安裝好,尹同躍選擇讓這些英國人提前回國,決定奇瑞自己搭建。七個月後,奇瑞搭建起第一條自主的發動機生產線。

1999年5月18日,奇瑞第一臺發動機正式下線並點火成功;同年12月8日,第一臺油漆車身下線,奇瑞的整車蓄勢待發;2000年5月9日,四川捷順有限公司成為奇瑞公司的第一家經銷商,首次訂購一百輛,從此奇瑞轎車正式走向市場。

在把產品推向市場方面,奇瑞也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和努力。為了藉助上汽集團造車資質,使車型成功上市,奇瑞與上汽集團簽署《國有資產劃轉協議》,同意將3.5億元的資產(即註冊資本的20%)無償劃到了上汽集團的賬下。奇瑞對上汽提出了“四不”原則,即不投資、不參與管理、不承擔風險和不分紅。

拟百亿“卖身” 奇瑞二十年造车沉浮路

2001年,安徽汽車零部件公司更名為“上汽奇瑞”,當年全年,奇瑞轎車銷售2.8萬輛車,銷售額達20多億元。隨後奇瑞迎來了豐收季節:2002年,奇瑞銷量突破了5萬輛,躋身國內轎車行業“八強”之列;2003年奇瑞經典車型QQ上市,攪動了原有市場格局的同時,也降低了市場車型價格;2006年,奇瑞成為第一家年銷乘用車達到30萬輛的中國品牌,也是繼大眾、通用之後,我國汽車史上第三個達到這一數量的品牌。一直到到2012年,奇瑞才丟掉中國品牌的第一把交椅。

可以說從2001年到2011年,是奇瑞最黃金的十年,期間奇瑞陸續推出奇瑞QQ、東方之子、瑞虎等車型。同時,奇瑞還堅持在發動機領域投入,“當時購買外部的發動機,不僅僅是價格昂貴,而且還不能滿足產量的需求”一位老奇瑞人如是說。於是,2002-2003年期間,奇瑞委託奧地利avl公司設計了從0.8到4.2升的18款發動機,全部達到歐4排放標準;與之相應,奇瑞汽車研究院發動機部件到2003年12月已經建立起一支多達200人的技術隊伍,培養了一大批研發人才。

理念失誤 2013年奇瑞走向衰弱轉折點

2013年是奇瑞的轉折點,這一年奇瑞銷量降至44.39萬輛,排名也跌至中國品牌第四,並且從此之後再也沒有回到前三。與之相反,是中國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2014年-2017年,中國市場汽車銷量從2349萬輛增長到2888萬輛,各頭部中國品牌都拿出了亮眼的成績單,而奇瑞則僅從44.1萬輛增長到59.6萬輛。

在奇瑞發展的理念中,最被詬病的是“多生孩子好打架”,這一開始的表現是新車型的不斷推出,僅在2008年北京車展上,奇瑞就發佈了29款新車。這些車型似乎主要是為了慶祝奧運會,最終沒有幾款真正上市,且銷量“慘淡”。

拟百亿“卖身” 奇瑞二十年造车沉浮路

“多車型戰略”失意後,“多品牌戰略”上馬。2009年,奇瑞正式將單一的品牌擴展為奇瑞、開瑞、瑞麒、威麟四大品牌,後來還加入觀致。其中,開瑞品牌定位在中低端商用車領域,以避免影響奇瑞的品牌形象;奇瑞品牌主要做大眾級別車,目標是成為中國的大眾或豐田;瑞麒品牌瞄準中高級別車,目標是成為中國的雷克薩斯或奧迪;威麟則定位中高端商務用車。乍一看並沒有問題,但是在實際操作中,這些品牌卻都偏離了自己的定位,陷入同質化困境。

尹同躍也曾對多品牌戰略動搖,2012年8月,奇瑞宣佈停止多品牌戰略,迴歸“一個奇瑞”的發展方向。當時,尹同躍宣佈,“哪怕銷量跌出前十名也要轉型”。此後,奇瑞將品牌重新梳理為艾瑞澤、風雲、瑞虎、QQ四大產品線,產品數量也由20多款精簡為10款以內。但此後3年時間,奇瑞沒有新產品推向市場,在中國品牌快速發展之下,奇瑞逐漸被超越。

拟百亿“卖身” 奇瑞二十年造车沉浮路

奇瑞發展陷入困境的同時,中上層領導班底也不穩定。據不完全統計,2003年至2016年,奇瑞汽車銷售和研發部門中發生職位變動的高管已經多達20位,其中有5位高管的任職時間都少於1年。今年以來,奇瑞也是人事變動不斷,就在9月最後一天,奇瑞還發布消息,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安寧離職。

增資擴股後 謀求涅槃重生

近年來,在銷量走低、經營不善且面臨產業轉型等多重壓力下,奇瑞為緩解資金壓力頻繁發債融資。奇瑞控股此次擬增資底價為83.32億元,對應持股比例為31.4419%,募集的資金將用於償還對奇瑞股份的負債以及奇瑞控股現有業務、新業務的發展及日常經營,其中擬新增註冊資本19.62億元。而奇瑞汽車此次擬增資底價為79.11億元,對應持股比例為18.5185%,募集的資金將用於償負債以及現有業務、新業務的發展及日常經營,其中擬新增註冊資本10.13億元。

奇瑞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尹同躍在《致全體奇瑞人的一封信》中表達了關於增資擴股的初衷,一方面是基於奇瑞制定的“奇瑞2025戰略”規劃,在新產品、新技術、新能源、智能互聯+無人駕駛、品牌建設、高端國際市場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佈局,規劃落地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需要引入戰略資本,另一方面是響應中央“去槓桿”號召,希望通過增資擴股降低企業成本,讓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推動企業做大做強。

拟百亿“卖身” 奇瑞二十年造车沉浮路

今年4月,奇瑞發佈雄獅戰略,旗下包含“智駕、智雲、智造、智贏和智行”五大業務平臺。其中,雄獅智駕代表自動駕駛業務;雄獅智雲代表智能互聯業務;雄獅智造代表智能製造;雄獅智贏代表數字化營銷;雄獅智行代表未來共享出行。這五大業務平臺涵蓋了奇瑞在研發、製造、營銷和服務等全生命週期的數字化、智能化佈局。

可以預見,智能化和新能源將是奇瑞未來重點的發展方向。在智能化領域,奇瑞計劃在2020年實現Level 3有條件自動駕駛,2025年實現Level 4高度自動駕駛,2026年以後實現Level 5全自動駕駛。

而在新能源領域,奇瑞很早便開始佈局。早在1999年,奇瑞就成立了“清潔能源汽車專項組”,2010年4月奇瑞新能源正式成立。今年9月6日,奇瑞新能源正式獲得工信部、發改委雙向認證,成為擁有純電動乘用車生產資質的企業,未來將實現獨立進行新能源車型的生產和銷售。

拟百亿“卖身” 奇瑞二十年造车沉浮路

根據奇瑞集團規劃,到2020年旗下新能源業務銷量將達到20萬輛,電動車產品將陸續覆蓋各細分市場,包括緊湊型到中大型的轎車產品和中型到更高級別的SUV產品,技術涵蓋插電式混合動力、純電動、增程式、電動四驅的新能源汽車。

經歷了一系列調整,奇瑞是否已經真正想明白其未來的發展方向?除了在智能化和新能源領域集中佈局,今年1月,奇瑞又發佈了一個全新品牌捷途,主打“家用+商務”,這讓人陷入疑惑。“奇瑞前幾年目標明確,收縮戰線,轉向一個品牌,但現在大家開始有點迷茫。”一位業內分析人士指出。

此前奇瑞新聞發言人金弋波曾向媒體表示,2018年對於奇瑞一定是一個分水嶺。目前來看,品牌發佈、戰略推出乃至增資擴張,奇瑞確實在尋求涅槃,但道路還不夠清晰。不過,有近20年的造車積累,以及寶能、復星等大資本長期看好,奇瑞或將迎來新曙光。

本文源自汽車之家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