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汽車200億“賣身”背後,究竟有著哪些問題?

5月29日,奇瑞職工代表大會通過了奇瑞汽車股份轉讓決議,這一事件在汽車圈可謂是鬧得沸沸揚揚。不低於200億,引入外來投資者,增資擴股;換句通俗易懂的話來說那就是奇瑞也在“賣身”了。作為曾經的自主汽車老大哥,奇瑞汽車的曾經可以說是無限風光,締造過QQ、風雲等劃時代的爆款車型,但到了如今卻在持續的走著下坡路。

奇瑞汽車200億“賣身”背後,究竟有著哪些問題?

銷量最能體現明白,2017年奇瑞汽車的總銷量為55.25萬元,下跌了6.5%,位居自主第四位。名次與前幾年沒有變化,可差距卻在逐步拉大,長城、吉利都年銷過百萬,奇瑞卻沒有一點長進。同時車型序列方面,瑞虎3、瑞虎7以及艾瑞澤5打主力,不過銷量在17年低開始也在持續走下坡路。究竟是為何,筆者通過一些取證後整理以下觀點,簡單談談奇瑞“賣身”背後的哪些問題。

車企層面的因素

一般這樣的問題,首先要放到車企本身來看。奇瑞屬於半國企性質的車企,相比較如今多變且發展節奏快速的汽車市場而言,滯後性與笨重感尤其明顯。相較於長城、吉利與比亞迪這類型的純私營企業來說,奇瑞的內部制度繁瑣,政策死板以及決策效率低,企業的流動性小,自然新鮮的東西介入慢而少。

奇瑞汽車200億“賣身”背後,究竟有著哪些問題?

這也意味著,奇瑞的決策到執行,再到最後的上市流程,比較起如今的其他車企而言就不夠靈活。慢人一步,就意味著市場少人一截。

奇瑞汽車200億“賣身”背後,究竟有著哪些問題?

同時在營銷的層面來說,如今的80、90一代成為市場的主要人群,互聯網營銷也是重中之重。不過,一般的車主就會發現奇瑞的營銷,在如今的大環境中好像有點聲量不足。相比較友商吉利的“沃爾沃技術”,最美中國車等營銷手段而言,奇瑞的營銷手段顯得有些不入門。

車主層面的吐槽

“4S店的服務太過功利,產品缺點過於明顯,還有有些車型的性價比也有失偏頗。”

奇瑞汽車200億“賣身”背後,究竟有著哪些問題?

這是一位身邊的奇瑞艾瑞澤5車主對筆者的吐槽。當初這位朋友在購車時,最大的糾結就在於帝豪與艾瑞澤5這兩款車,而當時之所以選擇艾瑞澤5最大的原因是因為當時的奇瑞銷售更為熱情,而吉利則稍顯冷淡。不過到了後來,卻成為這位朋友的痛點;因為後續去做保養時,由於沒洗車,而店內洗車工休息遭到了“勸退”。沒有固有的客戶休息區不說,還只有一杯白水伺候,這也讓他對於奇瑞4S店感到萬分無奈。

奇瑞汽車200億“賣身”背後,究竟有著哪些問題?

至於產品缺點與性價比的問題,他的看法是艾瑞澤5該有的優勢有,但在換擋邏輯以及駕駛體驗方面相比較對手帝豪而言,體驗感受太差。而這個價位的車主朋友自然都是實打實的實用型,這樣的明顯缺點自然會被無限放大。性價比這一說,就是源於奇瑞自主研發偏晚,基本是市場到了中後期才推出自己的車型,成本高,定價也相對不太合理。最具代表的就要屬於艾瑞澤7這一車型,上市之際的市場其實早已被瓜分完畢,沒有明顯優勢的奇瑞艾瑞澤7銷量自然就相當慘淡了。

還有這些方面

車企層面與車主層面基本都概括了大致的問題,不過到目前來說奇瑞的致命傷還不在此。以下兩點,才是奇瑞目前面臨最大的問題。

奇瑞汽車200億“賣身”背後,究竟有著哪些問題?

企業定位給消費者的感受,太過於根深蒂固。提起奇瑞,就會想起QQ,想起QQ就下意識的定義為最實惠、最廉價的代步汽車。對此,奇瑞也很無奈。並不是它們不想提高自己的企業定位;它們有行動,例如高端品牌觀致的推出,以及新品牌捷途。不過,好的結果似乎都還沒能展示給大眾。

奇瑞汽車200億“賣身”背後,究竟有著哪些問題?

外觀設計,真的有點過時了。對於奇瑞汽車而言,三大件說它是自主品牌中最成熟的之一,相信也沒多少朋友會反駁。不過提起設計的話,奇瑞的設計真的還是太缺乏新意了。比亞迪換了設計師,整個品牌上升了一個檔次;長城出了魏,外觀驚豔爆表;至於吉利而言,不僅有“最美中國車”不說,還有領克這樣標新立異的車型。奇瑞的設計,還是輸在了保守二字上面。

最後來說

從觀致被寶能收購,再到整體銷量久不見起色;奇瑞汽車在尋求改變,於是就有了擴股一說。年初就有傳聞寶能與奇瑞正走的火熱,看起來從觀致身上嚐到了甜頭,寶能還想再從奇瑞這裡分一杯羹。至於這200億資金背後真正的接盤方,目前還不得而知。不過奇瑞汽車作為自主的老大哥,論造車實力自然不落下風,輸就輸在新時期的戰略與佈局上;筆者還是希望,締造過曾經國產最熱車型的奇瑞汽車,這一次的“賣身”能迎來華麗的轉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