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醫生團隊找到腫瘤患者體內「熊孩子」 研究論文登上國際頂級期刊

重庆医生团队找到肿瘤患者体内“熊孩子” 研究论文登上国际顶级期刊

研究論文發表截圖

華龍網10月9日15時30分訊(記者 黃宇 通訊員 曾理)惡性腫瘤PD-1/PD-L1抗體免疫治療方法剛剛斬獲今年的諾貝爾獎,但是目前只有20%至30%的患者有效,其背後原因尚不清楚。陸軍軍醫大學新橋醫院全軍腫瘤研究所主任朱波教授團隊通過一系列臨床研究,在腫瘤患者血液中發現了一類“跑偏了”的紅系前體細胞(erythroid progenitor cells ,EPC細胞),這一研究成果解釋了抗體免疫治療在部分腫瘤患者治療中無效的原因。

朱波教授介紹,近年來,以PD-1/PD-L1抗體為代表的腫瘤免疫治療取得了重大突破,並且已經成為臨床腫瘤治療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實際的臨床實踐中,PD-1/PD-L1抗體治療腫瘤的有效率僅在20%至30%左右。究其原因,一方面,腫瘤細胞可以不斷演變逃避免疫識別;另一方面,腫瘤患者體內可以產生多種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細胞。因此,專家們想到除此之外,在腫瘤患者體內是否存在其它免疫抑制細胞呢?

陸軍軍醫大學新橋醫院腫瘤科朱波教授課題組與陸軍軍醫大學免疫研究所葉麗林教授、美國杜克大學李啟靖教授以及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餘佳教授團隊等合作,在國際頂尖醫學雜誌《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 )上在線發表了論文《晚期腫瘤誘導貧血及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髓外紅系前體細胞產生》(Late-stage tumors induce anemia and immunosuppressive extramedullary erythroid progenitor cells)。

該研究在荷瘤小鼠脾臟、肝臟和外周血以及腫瘤患者的外周血中發現了一種新的EPCs來源的免疫抑制細胞(CD45+CD71+TER119+, CD45+EPCs),而這群CD45+EPCs通過產生活性氧(ROS)抑制CD8+T細胞介導的免疫應答,導致腫瘤患者抗病毒/細菌以及抗腫瘤免疫應答功能的下降。

正常EPC細胞本該分化成正常紅細胞,但朱波教授團隊發現的這類細胞,不但不能分化正常,造成腫瘤患者貧血,還產生了免疫抑制作用,造成了患者自身免疫細胞功能不能正常發揮,屬於細胞中不折不扣的“熊孩子”。

總之,這項研究首次發現CD45+EPCs通過分泌ROS抑制CD8+T細胞免疫應答導致腫瘤免疫耐受形成及系統性免疫功能下降。本研究為進一步認識腫瘤免疫抑制機制、提高腫瘤患者免疫治療療效提供了新思路。

朱波教授課題組現在正在進行更深入研究,希望能夠更好的在腫瘤患者體內“改造”這群細胞,解除其對抗腫瘤免疫的影響,提高腫瘤免疫治療的療效,讓更多的腫瘤患者能通過免疫治療獲得治癒。

據瞭解,《自然醫學》是世界三大學術期刊《自然》子刊,最新影響因子為32.62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