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8藝術區爲何衰落?當代藝術崩盤引發畫廊倒閉潮

導讀:在2006年以前,798“還是一個烏托邦”的狀態,曾有數百家畫廊的藝術高地。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798可能正在慢慢失去光環”,許多畫廊相繼撤離798,正慢慢變成咖啡館和紀念品店縱橫的商業街。隨著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常年鉅虧並出售的消息一出,當代藝術市場崩盤引發798“倒閉潮”,資本的撤離代表了798藝術區的衰落。

798藝術區為何衰落?當代藝術崩盤引發畫廊倒閉潮

一,798藝術區的沒落

近兩年以來,許多畫廊相繼撤離798,這個曾有數百家畫廊的藝術高地,正慢慢變成咖啡館和紀念品店縱橫的商業街。如果沒有那些在巔峰時期留下的街頭雕塑和塗鴉遺產,這裡與對面的望京商業街已無太大區別。

藝術區的沒落是必然宿命,它的基因從一開始就決定了今天的結局,縱然還有一些底子厚的藝術機構願意忍耐,令人佩服,但不得不說:能扛,精神可嘉,但這並不能改變沒落的命運。中國藝術品市場的低迷,是藝術品行業改革的陣痛,必然且正常,而這種陣痛在其他行業中早已經歷。

中國的藝術區,到現在為止還沒有真正進入市場經濟階段;表面看似創新的產業模式,但其實,它每一個環節都在拒絕市場經濟、拒絕產業思維。如果說其他行業從1992年之後就陸續完成由舊體制向市場經濟的改革,那麼藝術品行業即使在最火爆的時期也不過是計劃經濟+小農經濟的思維方式。只是很多業內外人士被一時藝術大躍進的形勢影響了其理性思考的能力,將很多根本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思維和模式合理化,解釋為“藝術行業的特殊性”。然而這種被過分誇大的“行業特殊性”終將體力不支,藝術的光環終究不會成為起死回生的靈藥。

首先,從藝術區所處的產業環節來看,它是傳統粗放的房地產模式在藝術行業的體現。很多概念鮮亮、情懷爆表的藝術區,其實只是地產商開發周邊的一顆棋子。所以不難理解,房地產巔峰時期恰恰也就是藝術區最火爆的時期,而隨著地產行業的下行,藝術區隨之沒落。這一點從不斷被驅趕的藝術家群體那兒便可清晰顯現。為何在大力號召發展文化產業的當下,藝術家被驅趕的新聞頻出?這其中有一點因素不容忽視:對於地方政府而言,藝術家在很大程度上是為其土地升值、增加當地居民收入的拓荒者,而一旦土地得以開發,藝術家的價值也就大打折扣。即使是被譽為北京地標的798藝術區,其物業也不過是貫徹著“收房租”的陳舊思維——地價漲房租就得漲,畫廊沒錢那就讓咖啡館來。處在這種商業模式中的藝術區,焉能稱之為“產業”?

798藝術區為何衰落?當代藝術崩盤引發畫廊倒閉潮

其次,從藝術區裡面的畫廊、藝術機構來看,它們大多本質上仍然是小農經濟時代文物攤的做派——客官看好了便掏錢,定價依據、真偽文件、產權文件、退換貨服務這些現代市場經濟體系的詞語基本忽視。甚至,許多畫廊和機構在產業鏈中起到相反作用,它們真正的定位是“中介”,存在的唯一作用是阻斷買賣雙方信息溝通,以此提高藝術品的交易成本。眾所周知,市場經濟的核心是自由公開交易,互聯網經濟的核心便是去中介化,許多畫廊強行壟斷信息的模式其實就是計劃經濟時代的思維,這種思維的天敵正是互聯網,在其他行業中已經有足夠事實來驗證。

這些畫廊機構運營的模式也與市場經濟很難對接。為什麼畫廊要提高成本?因為運營成本高、效率低,大量的資金花在成本環節,印刷精美的畫冊、尋找高大上的展覽空間、請最知名的評論家、上最好的雜誌封面——這種嚴重缺乏市場意識的運營模式讓印刷廠、策展人、評論家和藝術雜誌賺足了錢,而下游市場卻始終沒有打開。很多經營者會說,創新就要燒錢——問題是打車軟件把錢燒在用戶身上,藝術行業卻把錢燒在成本環節——試想,當一個產業的各個鏈條都在成本環節賺錢,這產業還能持續嗎?

第三,從藝術品的生產環節來看,許多藝術家缺乏市場經濟的啟蒙與開化。儘管藝術家在中國藝術區模式內是弱勢群體,但在某種意義上,藝術家也是這種不合理市場模式的幫兇。很多藝術家遊弋在“市場”與“體制”之間,既想攀附體制獲得體制紅利,又要享受市場經濟的好處,同時還對“資本”帶有道德化、意識形態化的偏見——這種最顯著的思維矛盾,體現在藝術品的報價上。許多幾乎沒有市場基礎的藝術家,一畢業就能把作品定價到十幾萬甚至幾十萬,而且無論經濟形勢如何,例行公事般每年一提價,這早已違背基本的市場供需規律。

藝術區沒落的根本原因是這個行業還沒有完成市場經濟的洗禮,也很難與社會資本進行健康的對接,而沒有社會資本的參與,“產業”只是美好的廣告詞。藝術市場以大浪淘沙的姿態向前推進,市場經濟改革是必然趨勢。一方面互聯網已成時代精神,去中介化、去壟斷化、去權威化趨勢明顯;一方面文化部已經制定《藝術品經營管理辦法》規範藝術行業,很多規定諸如必須保真、交易透明、保存銷售臺賬、不得虛假鑑定、不得虛高評估等直接衝擊傳統畫廊的商業模式,限制了“藝術品特殊性”。在這種大環境下,靠信息不對稱謀生,舊有模式的消亡是必然的,藝術區的沒落只是其中一個表現而已。

原題:《藝術區沒落只因拒絕市場經濟》

798藝術區為何衰落?當代藝術崩盤引發畫廊倒閉潮

(在2006年以前,798“還是一個烏托邦”的狀態。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2009年,當代藝術市場崩盤,引發大量798畫廊倒閉,不少海外畫廊撤離。“當時韓國的畫廊幾乎全線撤離。此後,酒吧、餐飲、時尚機構開始瞄準798。商業氣息在798迅速擴展的同時,798的藝術氛圍逐漸弱化。“798可能正在慢慢失去光環”。)

二,798藝術區,烏托邦的沒落

日前,因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宣佈尋找新的買家。同時有媒體指,不少在這裡經營了數年及至十餘年的老畫廊正悄然隱退。798藝術區因此再次受到關注。這個發展十餘年的藝術區現狀如何?如今的798和最初的798有什麼不同?近日,中新網記者進行了探訪。

798藝術區位於北京朝陽區大山子地區。這裡曾是中國電子工業的發源地。798這一名稱就源於合併前的原國營798廠。

世紀之交,該區域部分單位整合重組。同時,雕塑家隋建國等藝術家陸續遷入此地進行藝術創作。此後,藝術家們開始將這個曾經的工廠改造成工作室。濃厚的藝術氛圍也逐漸成了798的標籤。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798已經成為了不少外地人到北京來必須要逛的幾個景點之一。網上出現了798藝術區自助遊的攻略,有旅行團也將798列為景點之一。

近日一直在798藝術區西門附近發廣告推廣英語教育機構的顏先生告訴記者,他所在的這個路口平時人挺多。“來的人要麼購物,要麼欣賞藝術。我個人感覺,因為現在798商業化比較嚴重一點,其實好多人來就是‘湊熱鬧’吧。”

同在一個路口的黃小姐則在兼職為畫廊做畫展推廣工作。在她看來,相對於賣票而言,問路的人更多。“大部分都是問路,問798有什麼特色,有哪些地方可以逛,更適合逛的地方。看畫展的有一部分,還有一部分人他們聽了名字就過來,也不知道這裡面到底是什麼,就進來裡面隨便逛一下,看到什麼逛什麼。這也就類似一個景點。”

她甚至覺得,目前的798和南鑼鼓巷沒有什麼區別。她指著路對面的咖啡館告訴記者,“每天都很多人在那裡。很多遊客也很喜歡小商品店鋪中的那些小玩意兒,都會去裡面看一下”。

十幾年前的798卻不是這樣。在藝術經紀人伍勁的記憶中,至少在2006年以前,798“還是一個烏托邦”的狀態。

近日舉辦的“北京•798誕生記(2002-2006)”展覽展示了這一階段的歷史。作為親歷者,策展人方蕾告訴記者,當時的東京畫廊、黃銳工作室等已經開始把這裡的工業空間改成藝術空間。“那時也常有藝術家做小的展覽、活動,包括實驗性的展覽。”方蕾回憶,當時用於展覽的空間“就像是在一個廢墟上一樣”。

這種在工業廢墟上的創作經歷恰恰“給藝術家帶來了很多興奮點”。“他們(指藝術家)可以考慮怎麼利用現成品、利用空間裡的結構、利用那些破敗去表達他們對很多東西的看法,進行創作。那樣的展覽都是很令人興奮的。”方蕾說。

在她的記憶中,2002年到2006年的798確實有一種類似於“烏托邦”一樣的狀態。“當年798整個路上沒有人。開始只有零零星星的藝術家,大部分還是工人。當時工人還穿著工作服,還在生產。藝術家和工人都很樸實。但後來慢慢就變了。”

緊隨藝術家而來的是大批畫廊。2005年前後是畫廊進駐798的高峰期。常青畫廊、北京公社、當代唐人藝術中心相繼進駐。此後,酒吧、餐飲、時尚機構開始瞄準798。

在伍勁看來,2007、2008年以後,隨著中國當代藝術迎來“泡沫時期”,“798也迅速地泡沫化了”。“大家都覺得這是一個特別有利可圖的生意。所以很多人進來,同時也帶動了周邊餐飲、咖啡、小商品的熱情。”

商業氣息在798迅速擴展的同時,798的藝術氛圍逐漸弱化。就是在這一時期,798的房租成倍地上漲。最初進入這一區域的一些藝術家開始搬離。2007年,大山子藝術節發起人之一的黃銳遷出798。

798藝術區為何衰落?當代藝術崩盤引發畫廊倒閉潮

在一篇文章中,“北京•798誕生記(2002-2006)”的另一位策展人杜曦雲對這段時期的798進行了這樣的描述——資本市場迅速進入,房租急漲,畫廊和商鋪迅速改變著798的先鋒色彩和叛逆血液。

在藝術家退出的同時,那些正“不顧一切地衝進798”的人則被方蕾形容為“飛蛾撲火”。談及此,她說:“當時有很多人要撲進去,最後燒成灰燼,你也不知道它去哪了,就沒了,持續的能力很差。”

伍勁的回憶證實了這種說法。他告訴記者,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2009年,798裡的一些畫廊關閉,不少海外畫廊撤離。“當時韓國的畫廊幾乎全線撤離。當然後來2011年以後又有修復,2012年以後又有波動,就是反覆地修復、波動。”

到今天,798已經幾乎看不到藝術家的身影了。十餘年前的藝術氛圍已經完全改換了面貌。

佩斯北京在798藝術區中佔據了一座大型鋸齒形包豪斯風格的廠房。作為這家國際性畫廊的媒體負責人,趙小萌坦言,現在的798“其實更像一個文化旅遊創意園區”。“它裡面很多東西其實跟藝術沒有關係,一些空間也不關注當代藝術。藝術家現在已經基本搬離798了。”

回顧這段歷史,方蕾覺得,798在某一個時期,“提高了很多中國人的審美標準,同時也提供了一種新的審美途徑”。“但是這幾年這種東西慢慢地被消解掉了,被咖啡館、小商販消解掉了,這挺可惜的。”

雖然方蕾認為798的商業化也有其發展的“合理性”,畢竟國際上不少的藝術區都有類似經歷。但如果從藝術的角度看,她還是覺得“798可能正在慢慢失去光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