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8艺术区为何衰落?当代艺术崩盘引发画廊倒闭潮

导读:在2006年以前,798“还是一个乌托邦”的状态,曾有数百家画廊的艺术高地。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798可能正在慢慢失去光环”,许多画廊相继撤离798,正慢慢变成咖啡馆和纪念品店纵横的商业街。随着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常年巨亏并出售的消息一出,当代艺术市场崩盘引发798“倒闭潮”,资本的撤离代表了798艺术区的衰落。

798艺术区为何衰落?当代艺术崩盘引发画廊倒闭潮

一,798艺术区的没落

近两年以来,许多画廊相继撤离798,这个曾有数百家画廊的艺术高地,正慢慢变成咖啡馆和纪念品店纵横的商业街。如果没有那些在巅峰时期留下的街头雕塑和涂鸦遗产,这里与对面的望京商业街已无太大区别。

艺术区的没落是必然宿命,它的基因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今天的结局,纵然还有一些底子厚的艺术机构愿意忍耐,令人佩服,但不得不说:能扛,精神可嘉,但这并不能改变没落的命运。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低迷,是艺术品行业改革的阵痛,必然且正常,而这种阵痛在其他行业中早已经历。

中国的艺术区,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真正进入市场经济阶段;表面看似创新的产业模式,但其实,它每一个环节都在拒绝市场经济、拒绝产业思维。如果说其他行业从1992年之后就陆续完成由旧体制向市场经济的改革,那么艺术品行业即使在最火爆的时期也不过是计划经济+小农经济的思维方式。只是很多业内外人士被一时艺术大跃进的形势影响了其理性思考的能力,将很多根本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思维和模式合理化,解释为“艺术行业的特殊性”。然而这种被过分夸大的“行业特殊性”终将体力不支,艺术的光环终究不会成为起死回生的灵药。

首先,从艺术区所处的产业环节来看,它是传统粗放的房地产模式在艺术行业的体现。很多概念鲜亮、情怀爆表的艺术区,其实只是地产商开发周边的一颗棋子。所以不难理解,房地产巅峰时期恰恰也就是艺术区最火爆的时期,而随着地产行业的下行,艺术区随之没落。这一点从不断被驱赶的艺术家群体那儿便可清晰显现。为何在大力号召发展文化产业的当下,艺术家被驱赶的新闻频出?这其中有一点因素不容忽视:对于地方政府而言,艺术家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其土地升值、增加当地居民收入的拓荒者,而一旦土地得以开发,艺术家的价值也就大打折扣。即使是被誉为北京地标的798艺术区,其物业也不过是贯彻着“收房租”的陈旧思维——地价涨房租就得涨,画廊没钱那就让咖啡馆来。处在这种商业模式中的艺术区,焉能称之为“产业”?

798艺术区为何衰落?当代艺术崩盘引发画廊倒闭潮

其次,从艺术区里面的画廊、艺术机构来看,它们大多本质上仍然是小农经济时代文物摊的做派——客官看好了便掏钱,定价依据、真伪文件、产权文件、退换货服务这些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词语基本忽视。甚至,许多画廊和机构在产业链中起到相反作用,它们真正的定位是“中介”,存在的唯一作用是阻断买卖双方信息沟通,以此提高艺术品的交易成本。众所周知,市场经济的核心是自由公开交易,互联网经济的核心便是去中介化,许多画廊强行垄断信息的模式其实就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这种思维的天敌正是互联网,在其他行业中已经有足够事实来验证。

这些画廊机构运营的模式也与市场经济很难对接。为什么画廊要提高成本?因为运营成本高、效率低,大量的资金花在成本环节,印刷精美的画册、寻找高大上的展览空间、请最知名的评论家、上最好的杂志封面——这种严重缺乏市场意识的运营模式让印刷厂、策展人、评论家和艺术杂志赚足了钱,而下游市场却始终没有打开。很多经营者会说,创新就要烧钱——问题是打车软件把钱烧在用户身上,艺术行业却把钱烧在成本环节——试想,当一个产业的各个链条都在成本环节赚钱,这产业还能持续吗?

第三,从艺术品的生产环节来看,许多艺术家缺乏市场经济的启蒙与开化。尽管艺术家在中国艺术区模式内是弱势群体,但在某种意义上,艺术家也是这种不合理市场模式的帮凶。很多艺术家游弋在“市场”与“体制”之间,既想攀附体制获得体制红利,又要享受市场经济的好处,同时还对“资本”带有道德化、意识形态化的偏见——这种最显著的思维矛盾,体现在艺术品的报价上。许多几乎没有市场基础的艺术家,一毕业就能把作品定价到十几万甚至几十万,而且无论经济形势如何,例行公事般每年一提价,这早已违背基本的市场供需规律。

艺术区没落的根本原因是这个行业还没有完成市场经济的洗礼,也很难与社会资本进行健康的对接,而没有社会资本的参与,“产业”只是美好的广告词。艺术市场以大浪淘沙的姿态向前推进,市场经济改革是必然趋势。一方面互联网已成时代精神,去中介化、去垄断化、去权威化趋势明显;一方面文化部已经制定《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规范艺术行业,很多规定诸如必须保真、交易透明、保存销售台账、不得虚假鉴定、不得虚高评估等直接冲击传统画廊的商业模式,限制了“艺术品特殊性”。在这种大环境下,靠信息不对称谋生,旧有模式的消亡是必然的,艺术区的没落只是其中一个表现而已。

原题:《艺术区没落只因拒绝市场经济》

798艺术区为何衰落?当代艺术崩盘引发画廊倒闭潮

(在2006年以前,798“还是一个乌托邦”的状态。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2009年,当代艺术市场崩盘,引发大量798画廊倒闭,不少海外画廊撤离。“当时韩国的画廊几乎全线撤离。此后,酒吧、餐饮、时尚机构开始瞄准798。商业气息在798迅速扩展的同时,798的艺术氛围逐渐弱化。“798可能正在慢慢失去光环”。)

二,798艺术区,乌托邦的没落

日前,因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宣布寻找新的买家。同时有媒体指,不少在这里经营了数年及至十余年的老画廊正悄然隐退。798艺术区因此再次受到关注。这个发展十余年的艺术区现状如何?如今的798和最初的798有什么不同?近日,中新网记者进行了探访。

798艺术区位于北京朝阳区大山子地区。这里曾是中国电子工业的发源地。798这一名称就源于合并前的原国营798厂。

世纪之交,该区域部分单位整合重组。同时,雕塑家隋建国等艺术家陆续迁入此地进行艺术创作。此后,艺术家们开始将这个曾经的工厂改造成工作室。浓厚的艺术氛围也逐渐成了798的标签。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798已经成为了不少外地人到北京来必须要逛的几个景点之一。网上出现了798艺术区自助游的攻略,有旅行团也将798列为景点之一。

近日一直在798艺术区西门附近发广告推广英语教育机构的颜先生告诉记者,他所在的这个路口平时人挺多。“来的人要么购物,要么欣赏艺术。我个人感觉,因为现在798商业化比较严重一点,其实好多人来就是‘凑热闹’吧。”

同在一个路口的黄小姐则在兼职为画廊做画展推广工作。在她看来,相对于卖票而言,问路的人更多。“大部分都是问路,问798有什么特色,有哪些地方可以逛,更适合逛的地方。看画展的有一部分,还有一部分人他们听了名字就过来,也不知道这里面到底是什么,就进来里面随便逛一下,看到什么逛什么。这也就类似一个景点。”

她甚至觉得,目前的798和南锣鼓巷没有什么区别。她指着路对面的咖啡馆告诉记者,“每天都很多人在那里。很多游客也很喜欢小商品店铺中的那些小玩意儿,都会去里面看一下”。

十几年前的798却不是这样。在艺术经纪人伍劲的记忆中,至少在2006年以前,798“还是一个乌托邦”的状态。

近日举办的“北京•798诞生记(2002-2006)”展览展示了这一阶段的历史。作为亲历者,策展人方蕾告诉记者,当时的东京画廊、黄锐工作室等已经开始把这里的工业空间改成艺术空间。“那时也常有艺术家做小的展览、活动,包括实验性的展览。”方蕾回忆,当时用于展览的空间“就像是在一个废墟上一样”。

这种在工业废墟上的创作经历恰恰“给艺术家带来了很多兴奋点”。“他们(指艺术家)可以考虑怎么利用现成品、利用空间里的结构、利用那些破败去表达他们对很多东西的看法,进行创作。那样的展览都是很令人兴奋的。”方蕾说。

在她的记忆中,2002年到2006年的798确实有一种类似于“乌托邦”一样的状态。“当年798整个路上没有人。开始只有零零星星的艺术家,大部分还是工人。当时工人还穿着工作服,还在生产。艺术家和工人都很朴实。但后来慢慢就变了。”

紧随艺术家而来的是大批画廊。2005年前后是画廊进驻798的高峰期。常青画廊、北京公社、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相继进驻。此后,酒吧、餐饮、时尚机构开始瞄准798。

在伍劲看来,2007、2008年以后,随着中国当代艺术迎来“泡沫时期”,“798也迅速地泡沫化了”。“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个特别有利可图的生意。所以很多人进来,同时也带动了周边餐饮、咖啡、小商品的热情。”

商业气息在798迅速扩展的同时,798的艺术氛围逐渐弱化。就是在这一时期,798的房租成倍地上涨。最初进入这一区域的一些艺术家开始搬离。2007年,大山子艺术节发起人之一的黄锐迁出798。

798艺术区为何衰落?当代艺术崩盘引发画廊倒闭潮

在一篇文章中,“北京•798诞生记(2002-2006)”的另一位策展人杜曦云对这段时期的798进行了这样的描述——资本市场迅速进入,房租急涨,画廊和商铺迅速改变着798的先锋色彩和叛逆血液。

在艺术家退出的同时,那些正“不顾一切地冲进798”的人则被方蕾形容为“飞蛾扑火”。谈及此,她说:“当时有很多人要扑进去,最后烧成灰烬,你也不知道它去哪了,就没了,持续的能力很差。”

伍劲的回忆证实了这种说法。他告诉记者,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2009年,798里的一些画廊关闭,不少海外画廊撤离。“当时韩国的画廊几乎全线撤离。当然后来2011年以后又有修复,2012年以后又有波动,就是反复地修复、波动。”

到今天,798已经几乎看不到艺术家的身影了。十余年前的艺术氛围已经完全改换了面貌。

佩斯北京在798艺术区中占据了一座大型锯齿形包豪斯风格的厂房。作为这家国际性画廊的媒体负责人,赵小萌坦言,现在的798“其实更像一个文化旅游创意园区”。“它里面很多东西其实跟艺术没有关系,一些空间也不关注当代艺术。艺术家现在已经基本搬离798了。”

回顾这段历史,方蕾觉得,798在某一个时期,“提高了很多中国人的审美标准,同时也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途径”。“但是这几年这种东西慢慢地被消解掉了,被咖啡馆、小商贩消解掉了,这挺可惜的。”

虽然方蕾认为798的商业化也有其发展的“合理性”,毕竟国际上不少的艺术区都有类似经历。但如果从艺术的角度看,她还是觉得“798可能正在慢慢失去光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