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內市隱|江南園林志


院內市隱|江南園林志


日本園林趨向純淨、極致、而有章法

而中國園林更追求愜意、自然,以人為本

中國園林雖都是寫意手法造園,卻沒有固定格式

正如《園冶》中巧於因借,得景隨機


中國園林講究“舒處之去由,察水之來歷”

謹遵“雖由人作,宛若天開”的法則

水系無論大小,必曲折有致

同時也講究“聚則通闊,散則縈迴”


有些時候為了表示山脈貫通,還特意貼牆疊山

好似山脈遇牆,破牆而入。

掇山時山石之間的結合

也有安、連、接、鬥、挎、拼、等多種手法。

中國的園林把山喻為全園的骨骼

可見山在中國園林中的地位


上海豫園的玉玲瓏以千穴百孔、玲瓏剔透而出眾

蘇州的瑞雲峰以體量特大姿態不同且遍佈渦洞而著稱

冠雲峰兼備透、漏、瘦於一石亭亭玉立、高聳入雲

被譽為江南四大名石之首



院內市隱|江南園林志


院內市隱|江南園林志




院內市隱|江南園林志



園林雛形是為了正宮之外,供帝王出巡時居住的宮室。例如秦漢上林,楚章華臺,但這些僅用於娛樂,並未有風雅之用途。然後相繼出現了曹魏的芳林園,南朝宋的芳林園,齊的新林苑,隋煬帝的平樂園,唐的芙蓉園和杏園。

園子每一個朝代的更迭風格也有所不同,其中以東晉最為風雅,唐之後愈發世俗,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包含了出世的意味。宋徽宗營建艮嶽,規模之大,只有清朝頤和園能媲美。元造園上都、修萬歲山於大都,明西苑,清熱河、圓明、長春、萬春三園,後傾一國之精華,建頤和園。頤和園兩毀兩建,仁壽殿為中心,諧趣園依暢春園手法。



院內市隱|江南園林志


北京頤和園



院內市隱|江南園林志


院內市隱|江南園林志



抑園林妙處,亦絕非一幅平面圖所能詳盡, 與繪畫不同的是園林作為一個三維空間,它包含花木池魚、屋宇、疊石等互相組合所形成。經營位置疏密不可平均分配,需“疏密得宜”,張弛開合,既有疏密的對比,又能掌握兼而有之的關係,緊密處不顯擁擠,而開敞處亦非一覽無餘,對留白和節奏的把控十分嚴謹。



院內市隱|江南園林志


院內市隱|江南園林志


院內市隱|江南園林志


院內市隱|江南園林志


院內市隱|江南園林志


院內市隱|江南園林志


院內市隱|江南園林志


院內市隱|江南園林志


院內市隱|江南園林志




院內市隱|江南園林志


院內市隱|江南園林志



“然佈置疏密,忌排偶而貴活變,此迂迴曲折之必不可少也。

造園如作詩問,必使曲折有法,前後呼應,最忌堆砌,最忌錯雜”。疏密的空間被按照某種既定的方式排布組合,呈現出一條或幾條設定的路徑。正如拙政園的路徑描述“側看成峰,橫看成嶺,山迴路轉,竹徑通幽„”側與橫是在不同的觀景點,回、轉、通則是代表不同的遊覽路徑。加入了時間的維度,三維的空間表達出不同的觀賞角度,“前後掩映,隱現無窮。“重現、靜謐、驚奇、無窮”遊園的感觀體驗因此精彩紛呈。



院內市隱|江南園林志


院內市隱|江南園林志


院內市隱|江南園林志


院內市隱|江南園林志


院內市隱|江南園林志


院內市隱|江南園林志


院內市隱|江南園林志


院內市隱|江南園林志


院內市隱|江南園林志


院內市隱|江南園林志


院內市隱|江南園林志


院內市隱|江南園林志




院內市隱|江南園林志


院內市隱|江南園林志


“側看成峰,橫看成嶺,山迴路轉,竹徑通幽,前後掩映,隱現無窮,借景對景,應接不暇,乃不覺而步人第三境界矣。”路徑帶來豐富的空間感觀體驗,在應接不暇中,不覺進入第三境界“眼前有景”。此景可以無所不包又是唯一的,即勝景所在。勝景代表一種極致的精神空間,也是園林的點題之處。勝景分為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兩方面。


物質層面,勝景講求對山水畫規律的探索和重現。《園冶》中多次提到對“畫意”的追求,計成造園掇山之時,參照荊浩、關同的畫,而所成園林“宛若畫意”。園畫同構,中國古典園林中的勝景大有深遠不盡之意,層次豐富。《林泉高致》有“山有三遠,自山下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後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園記所載,拙政園之勝景,梧竹幽居旁,近水兩邊的建築參差可見,還可遠望園外西山的高塔而不見園牆,前後掩映沒有盡頭,“雖由人作,宛自天開”,恰合山水畫中深遠之意境。

在精神層面,文人騷客強調將人文思想、情感、生活與自然融為一體。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道:“境非獨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又有“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海”,“情”與“景”,“意”與“境”相互交融,密不可分。深遠不盡的山水意境暗合文人寄情山水的精神追求,因而有條件借景而營造山水景觀的園林多采用了這種方式。而無景可借的城市園林則更為巧妙地借用了能夠得到士族認同的典故,如藝圃,以乳魚亭作為勝景所在,王士禎在《藝圃雜詠》詩云“幽人知魚樂”,“宛有江湖意”,有莊子濠梁觀魚之深蘊。“眼前有景”之“景”可是巧借自然之景,也可造園者之創作。


院內市隱|江南園林志


院內市隱|江南園林志


院內市隱|江南園林志


院內市隱|江南園林志


院內市隱|江南園林志


院內市隱|江南園林志


院內市隱|江南園林志


院內市隱|江南園林志


院內市隱|江南園林志


院內市隱|江南園林志


院內市隱|江南園林志



遊人所“不覺”正是造園者的“自覺”,體現園林匠心的正是這種“自覺”,總體佈局安排前期的鋪陳和勝景的設置,兼容幷蓄,才能達到“其經營位置,無毫髮遺憾者也”的至高境界。 “三境界”之間的關係“蓋為園有三境界,評定難易高下,亦以此次第焉” , “次第”一詞可見三境界為遞進關係。 “於疏密、曲折、對景三者,由一境界入另一境界,可望可即,斜正參差,升堂入室,逐漸提高,左顧右盼,含蓄不盡。其經營位置,引人入勝,可謂無毫髮遺憾者矣。”



院內市隱|江南園林志


院內市隱|江南園林志


院內市隱|江南園林志


院內市隱|江南園林志



轉自誰最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