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懷說酒事丨劉伶一次飲160斤酒?誇張or真相?

提到古人的酒量,簡直讓人瞠目結舌。著名的大酒鬼劉伶假裝戒酒,置酒禱告時說:“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一飲一石,五斗解醒”,五斗酒只能解解饞,要過癮,非得石以上。

澄懷說酒事丨劉伶一次飲160斤酒?誇張or真相?

有些人不以飲酒出名,但是酒量也在石以上,如東漢末年的大文學家蔡邕,女才子蔡文姫的老爸,據說也能喝一石,只不過經常喝醉,一醉就躺在路上,被稱為“醉龍”。淳于髡是戰國時期的人,齊威王和他聊天,問他能喝多少酒,淳于髡說,我的酒量說不準,有時候喝一斗就醉,有時喝一石也行,要看具體情況。如果是朝廷賜酒,戰戰兢兢,一斗就不勝酒力了;如果是正規宴席,賓客應酬,能喝二斗;如果不拘禮節,男女同席,再加上堂上滅燈(比現在的黑燈舞會還暗),那麼,我就能痛飲一石。這是位情緒型的酒徒,放鬆的環境,加上色的媒介,方能超常發揮。本事最大的是一位著名的清官,據《漢書》記載,漢宣帝時擔任廷尉(相當於最高法院院長)的於定國,斷案十分公正,民謠說道:“於定國為廷尉,民自以不冤。”這位老兄也頗好酒,酒量超人,能喝數石而不醉,更奇怪的是,他酒喝的越多,案子斷的越清,這樣的領導喝點酒倒不礙事,朝廷放心,老百姓放心。

一石的“石”,讀如“擔”,按建國前的老秤計算,有160斤之巨,哪怕照漢代的度量衡計算,也有120斤之多。如上所云,古代的酒只是類似酒釀的低度酒,但是,即便是酒精含量為2%~3%的低度酒,喝上120斤也相當於4、5斤烈性酒,古人何以有如此酒量?

澄懷說酒事丨劉伶一次飲160斤酒?誇張or真相?

有人認為,這是古今度量衡的不同。宋代的學問家葉適《石林四筆》說,漢制的石,摺合成宋秤,只有19斤多一點。即便如此,一石米酒也相當於將近1斤白酒,更何況19斤液體裝進肚子,也不是鬧著玩的。

其實,古人“海量”之謎,在於概念的混淆。古代的酒器有多種,其中常用的叫“爵”、“鬥”等。爵是一種小酒杯;鬥,就是種較大的酒器而已,《詩經・大雅・行葦》有句雲:“附以大斗”,鬥就是一大杯。“鬥”又是一個度量單位,漢製為12斤,於是,基本概念產生混淆,一斗(杯)酒成了12斤酒。

至於“石",原本和酒器毫不相於。但是,既然量具10鬥等於一石,那麼,喝10杯(鬥)酒也被叫做喝一石了。如此一算,便恍然大悟。所謂一石酒的量,也就是10大杯酒,而且是低度酒,至多也就是10來瓶啤酒,酒量好的漢子,不在話下。可見,古人的酒量和今入也差不多,不見得高到哪兒去。

澄懷九姑娘小結:原來如此,雖然“石”“鬥”等計量名稱沒變,但在古時和現在它們所指代的實際重量完全不同。怪不得《天龍八部》中蕭峰蕭峰喝女真族人的烈酒是一袋接著一袋,意志酣暢,他卻連盡十餘袋,卻仍是面不改色,原來就是這個道理啊。

澄懷說酒事丨劉伶一次飲160斤酒?誇張or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