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有些文章讀不懂?閱讀五種實用方法!

為什麼有些文章讀不懂?閱讀五種實用方法!​“董老師,我認識它,它不認識我!”

“董老師,這篇文章我完全讀不懂!”

在課堂上,常聽到有同學這樣說,明明都是中國字,可是組合起來就變成了完全不懂的意思,讓人抓狂。讀都讀不懂,更別說答題了!

小考、中考閱讀理解中有不少文章同學說讀不懂,而到了高中階段,讀不下去的文章閱讀將會更多。在這種時候,我一般會在課上和同學們具體分析文章,那麼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讀不懂”的深層原因。

回顧教學過程中,有三篇文章非常典型,大家普遍反映讀不懂。 為什麼有些文章讀不懂?閱讀五種實用方法!​第一篇是劉亮程的《最大的事情》:

如果我們永遠地走了,從野地上的草棚,從村莊,從遠遠近近的城市。如果人的事情結束了,或者人還有萬般未竟的事業,但人沒有了。再也沒有了。那麼,我們幹完的事,將是留給自然最大的事情。

……這篇文章是假設人類離開這個世界以後,大自然如何恢復生態環境的過程。由於劉亮程是詩化散文作家,他的很多散文其實是詩直接轉化為散文的,詩意表達較多,文章立意就顯得相當高渺不可觸摸。

這裡,讀不懂的是立意。立意超出了理解區,沒有類似的閱讀經驗可以佐證。 為什麼有些文章讀不懂?閱讀五種實用方法!​另外一篇是張曉風的《魔季》:

她高興地站起身來,將花瓣往小紅裙裡一兜,便哼著不成腔的調兒走開了。我的心像是被什麼擊了一下,她是誰呢?是小凱凱嗎?還是春花的精靈呢?抑或,是多年前那個我自己的重現呢?在江南的那個環山的小城裡,不也住過一個穿紅衣服的小女孩嗎?

……這篇寫作者在春天遇見一個小女孩。由於文章中出現了這麼一句:“她是誰呢?是小凱凱嗎?還是春花的精靈呢?抑或,是多年前那個我自己的重現呢?”這句話讓同學們很困惑:這個小女孩到底是誰?是作者遇到的小女孩,或者真的是作者小時候?還是作者的一個想象呢?

這裡,讀不懂的是情節設計。不能領會作者這樣寫的真正目的,跟作者思路分道揚鑣。

為什麼有些文章讀不懂?閱讀五種實用方法!​還有一篇李漢榮《對一隻蝴蝶的關懷》講述的是兩個孩子營救水中蝴蝶的故事,敘事後,作者突然來了這樣一段議論:

我更關心的是自己的生存、利益、臉面、尊嚴,而對其他生命和生靈的生存處境及他(它)們所受到的傷害,並不是太關心,即使關心,也不是感同身受和傾力相助,即使關心了,也並非完全不求回報。

總之,我覺得,僅就善良、純潔這些人性中最美好的東西而言,我們不是與日俱增,而是與日俱減。人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加深,人性中的“水土流失”也會逐漸加劇,而流失的,恰恰是善良、純潔這些人性的好水土,內心的河流漸漸變得混濁,泥沙俱下。

……這段議論使同學們摸不著頭腦——這到底在說啥?這裡讀不懂的是語義,也就是作者表達的思想。

抓不住文章的詞句所表達的意思,表面的文字看似簡單,但對於表現內容很生疏,超出了思想的範圍。

當然不止是這些文章,有些說明文議論文本身就有晦澀難懂的特點,令人難以卒讀。大家都有這樣的經驗,如果睡不著,就拿起一本哲學書,催眠效果絕佳,這也是讀不懂語義的現象。

讀不懂是一個籠統的說法,從以上例子中我們可以得出,讀不懂具體可分為讀不懂語義、讀不懂情節、讀不懂主旨、讀不懂理論等方面,也有一種現象是讀得懂但不會答。造成“讀不懂”主要的原因是同學們閱讀經驗少,閱讀領域狹窄,閱讀深度不足。

讀不懂的問題如何解決呢?

首先,面對一篇難懂的文章,可以對多讀幾遍,或者大聲地朗讀出來,相信就能獲得文章的意思了。

其次,可以和老師同學討論一下,真理越辯越明,文章也是這樣,在討論中漸漸浮出海面。

另外,可以嘗試“迴歸母題”,想想這篇文章的主題可以歸入哪一類,往往更容易理解,比如張曉風的文章看標題《魔季》就知道,寫的是有魔力的季節,也就是對春天的讚美,那麼作者寫這個小女孩也是來襯托春天的美好了。 為什麼有些文章讀不懂?閱讀五種實用方法!​最後,也可嘗試用“文本五層次”的方式來分析。按照文本的規律,我們借鑑馬斯洛的“需求五層次”試著將文本分為五個由淺到深的層次:

1.詞句語義層:從語句表達上探討文章;

2.情節段落層:對於情節設計轉化進行思考;

3.立意主旨層:對作者設立的主旨進行探求;

4.文本外延層:思考文本中典故和相關知識,以及對文本的發散思考;

5.文化哲學層:在文化哲學這種高度領會文章的深度。

那麼這個方法如何應用呢?由於閱讀文章太長不適合在這展開,我曾經給大家推薦過張執浩先生的一首詩《高原上的野花》,有家長同學說讀不懂,下面就拿這首精短小詩來展示一下上面所說的文本五層次。

為什麼有些文章讀不懂?閱讀五種實用方法!​高原上的野花

我願意為任何人生養如此眾多的小美女

我願意將我的祖國搬遷到這裡,

在這裡,我願意

做一個永不憤世嫉俗的人

像那條來歷不明的小溪

我願意終日涕淚橫流,

以此表達

我真的願意

做一個披頭散髮的老父親

張執浩是武漢作家。2003年夏天,張執浩和家人還有幾個朋友一起去川西的藏區旅遊。康定、甘孜、阿壩,這個綿延伸展在青藏高原和川西平原之間的寬闊地帶,帶給詩人巨大的感動,這首詩後來獲得了魯迅文學獎。

“可以說,被沿途的美景所震懾。我生活的武漢是一個海拔25米的城市,當我到了三四千多米的地方,除了地域上的巨大的變化,地貌的變化、物象的變化之外,還有內心的衝擊。”

1.詞句語義層:這一層很多讀就遇到了困難,雖然詩句不難,但好像又不能確定其表達的意思。

下面,我來翻譯一下這首詩:

高原上的野花(我在高原上看到野花所寫的感想)

我願意為任何人生養如此眾多的小美女(我願意不計代價養這些像小美女一樣的高原上的野花)

我願意將我的祖國搬遷到這裡(我願意將整個中國都搬遷到這樣美的高原上,那我們就再也沒有汙染了)

在這裡,我願意做一個永不憤世嫉俗的人(在這裡,我天天心平氣和無比舒暢)

像那條來歷不明的小溪我願意終日涕淚橫流,以此表達(我將像我此刻看到的這條小溪一樣天天哭泣——因為這一切真的太好了!)

我真的願意做一個披頭散髮的老父親(既然野花象小美女一樣,我願意做他們的父親,幸福的父親,滄桑的父親)這就是作者想表達的基本語義。

這裡有三個詞需要留意,即“任何人”、“來歷不明”、“披頭散髮”,這是作者陌生化戲劇化的表達方式,以便讓句子充滿張力。

任何人:到底是什麼人,自己可以嘗試著換不同人進去,這裡主要表達作者的決心,不顧任何代價。

來歷不明:表面是指不清楚小溪的發源地,實際上寫那些說不清心中痛苦。

披頭散髮:是指蒼老的姿態,以此接近第五層。

2.情節段落層:在些詩中,並沒有情節,可以從詩的架構去理解,詩中連續出現了五個“我願意”,一氣呵成。作者認為,這首詩是他所有詩歌作品中的一個意外。“我是一個比較講究詩歌語調的人。我的絕大部分詩歌都是低音區的詩歌,是敘述的延伸方式。但是《高原上的野花》是一個純粹的抒情,詠歎調的方式。”雖然是意外,但同時也成了他日後創作的一個主題。在熱烈中包含著內心的隱忍,成為詩人一以貫之的風格。

3.立意主旨層:作者這裡要表達的主旨是什麼?這裡我們“迴歸母題”,其實跟李白寫的“遙看瀑布掛前川”一樣,都是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無限熱愛。

這裡我們注意:無論多難懂的文章,其主旨都不會太懂,都是人類的基本情感。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在閱讀答題中強調“歸入母題”的方法。

4.文本外延層:就文章進行一些聯想,使理解更深入。比如“一個披頭散髮的老父親”,可以讓人聯想到羅中立的《父親》,一位感情真摯、純樸憨厚的父親形象。詩人張執浩在這裡為中國詩壇定格了一位“披頭散髮的老父親”的形象,長髮的、滄桑的、別有意味的父親形象。

5.文化哲學層:在更深層上理解文章,比如文中所用的“來歷不明”、“披頭散髮”等詞在文化角度上有其獨特意義,作者通過這些詞傳達出愛土地愛祖國的感情。這樣說還比較淺顯,我們可以更深的挖掘:這首詩表達了五千年文化中的家國情懷,是文學上的尋根主義,是作者對人類生存處境的無窮追問。聽起來是否很高大上?這正是文藝理論的解讀方式。讀到這一層,基本上對這首詩就可以全面把握了。

通過對這首詩的解讀,我們基本上掌握了,如何用“文本五層次”的方式來解讀文章。正如馬斯洛需求五層次是對人心靈層次的挖掘,“文本五層次”則是從人到文本,或者說人們對他人表達方式的探尋層次,這些探尋是人類不斷讓思維細緻化的努力,以適應這個正在日益極致的思維世界。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多讀書,讀不同的書,拓寬知識面和理解力,隨著閱讀經驗的增加,我們不懂的文章就會越來越少了。

最後,希望大家以後能把讀不懂的文章當成一種挑戰和樂趣,祝同學們閱讀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