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宋的战神是谁?

何为“战神”?攻必克,战必胜,以少胜多,转败为胜者,是为战神。

人们多以为北宋王朝积贫积弱,能有战神否?当然有!

说到北宋名将、战将,大多数人深受明代以来小说的影响,都认为北宋战将最著名的肯定是杨继业、杨六郎。其实大错矣。

无论从历史地位,还是从作战才能,还是抗击、威慑契丹、党项、吐蕃,杨家将真的排不上名。只是明代以来,山西人鼓吹甚盛而已。加之多数中国人是不读史书的,许多历史知识是靠小说家和戏剧家编排给大家听的。

古人常说“盖棺定论”,就是说历史的结论一般是有后世评判的。那么,对北宋的名将名臣,谁说了算?

南宋王朝的理宗时,建了一座昭勋阁,评出大宋建国以来24位功臣,大多数是文臣,只有五位武将,即曹彬、潘美、曹玮、李继隆、韩世忠。

最杰出的四大战将中曹彬、潘美、曹玮、李继隆,其中三位是河北人:曹彬、曹玮父子,真定灵寿人,潘美魏州大名人。只有宋太宗的大舅哥李继隆(950-1005年),祖籍上党(今山西长治)。他是枢密副使李处耘长子、明德皇后的长兄。李继隆初以恩荫补供奉官。他善骑射,晓音律,好读《春秋左氏传》,以礼待儒士,多智谋,谦虚谨慎。参与平定南唐,屡立军功。党项李继迁扰边,李继隆与田仁朗等率兵将其击败。跟随曹彬征幽州,破契丹军。雍熙三年(986年),迁侍卫马军都虞侯,为沧州都部署。后以河西行营都部署,破李继迁,擒赵保忠(李继捧)。至道初年,任灵、环十州都部署。真宗即位,解除兵权,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澶渊之战中,李继隆受任驾前东西排阵使,率军抵御契丹。景德二年(1005年)去世,年五十六。追赠中书令,谥号“忠武”。乾兴元年(1022年),配享真宗庙庭。 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我们从历史学的视角来看,必须为河北名将潘美平反,澄清明代以来小说家、剧作家污蔑潘美的抹黑不实之词。

潘美绝不是《杨家将》小说中诬陷的“迫害杨继业的白脸奸臣”,而是北宋开国第一元勋,智勇双全、德高仁厚的名将贤臣。

潘美字仲询,河北大名人,其父是戍守常山的军校,少年潘美在真定一带长大,英俊倜傥,一表人材。绝不是后世小说家杜撰的那个奸诈阴险的潘仁美,实际上他是招降杨继业的伯乐、战友和领导。 潘美非但不是奸臣,而是对北宋王朝忠诚、为国家统一功劳卓著的开国元勋。在战功和对北宋的历史贡献上,远比杨业要大得多。

周世宗柴荣作开封府尹时,潘美在他手下做事。周世宗御驾亲征北汉,二十多岁的潘美领精兵数千,赢得狙击契丹军的胜利,使北汉大败,契丹军“弃甲而遁”。高平之战大获全胜,潘美功不可没。

赵匡胤陈桥兵变后,为赵匡胤能和平回京即位,他需要一位在后周王朝中威望很高的贤臣回京安抚后周皇太后和文武大臣。权衡再三,唯有潘美德高仁厚,能够担此大任。潘美身负使命,只身进京,潘美不辱使命,回到京城,召集文武百官,晓之大义,安抚后周君臣,稳定京城局势,使赵匡胤兵不血刃回到京城,登上皇帝宝座。成为最经典的不流血的王朝更替。潘美是智勇双全的一代名将。

赵匡胤登上皇帝宝座之后,又是潘美以仁厚之心,竭力保护周世宗的子孙平安。可以说是潘美的厚德感动赵匡胤,使得赵匡胤为其子孙立下不得加害周氏的遗训。

潘美参加平定李重进叛乱,镇守扬州、潭州,累迁防御使。开宝三年,为行营兵马都部署,率军攻灭南汉。后参与平南唐、灭北汉、雁门之战等重要战役,被封为韩国公。

宋太宗灭北汉时,在太原集结数十万部队。决意乘胜北上,北驱契丹,夺取石敬瑭出卖的燕云十六州,收复失地。

太平兴国四年(979),5月29日,宋太宗亲率大军东出井陉,到北方重镇河北镇州,就是正定,没顾上犒赏三军,又要急行军北上。

六月十三日,赵光义亲率大军,从真定浩浩荡荡地出发,二十日到达易州之西,过拒马河进入辽境。镇守易州和涿州的汉族将领,相继投降,宋太宗顺利地占领了易州、涿州。这就使得这位皇帝更加得意忘形。下令加快北上,六月二十三日,到了幽州城南,驻跸在宝光寺。宋军先锋在沙河遇到辽军,开始交战,宋军很快到达,以多击少,大败辽兵,斩获甚众,生擒五百余人。

赵光义便有轻敌之心,宋军乘胜追击,斩首千余级。而辽兵绕道宋军背后,突然袭击,这一下,宋军败退。好不容易才稳住阵脚。

六月二十五日,宋太宗下令大军分兵从西南、北三面开始围攻幽州城。并委任河北名将潘美知幽州行府事。有些辽国将帅感觉宋军即将获胜,于是率部降宋,赵光义给他们封官进爵。并加紧对守城辽军多方招降。

   六月二十六日 ,赵光义从城南宝光寺到幽州城北,亲督众将攻击清沙河辽军,杀敌甚众,获马三百余匹。三十日赵光义又督军攻城,宋军三百人乘夜登城,结果被被辽兵生擒,辽兵堵塞了宋军挖的隧道,修筑守备等待援兵。而当时,辽的南京幽州被围,大辽王朝远近震动,辽顺州守将刘廷素、蓟州守将刘守恩相继率部降宋。

辽景宗耶律贤闻知南京被围,而且不少将士投降宋军,于是急忙派遣南府宰相耶律沙率兵往救,耶律休哥自荐请缨,统帅五院军之精锐驰赴前线。

而宋太宗的军队围攻幽州坚城,久日不下,将士多怠,士气低落。七月初六,耶律沙的大军赶到幽州,赵光义督诸路军攻击,两军战于高梁河,耶律沙力战不支而败退。然而宋军连续近二十日不停地猛攻幽州城,将士们疲惫不堪,这一战虽然战胜,从中午到傍晚只追了十余里。令赵光义始料未及的是,耶律休哥率军出其不意从间道杀出来,人人手持火炬直冲,宋军不知其多寡,未等接战心里已经发怵,所以不敢接战,就想据守高梁河被动抵抗。耶律休哥先收容耶律沙败军,然后与辽将们各统帅精锐骑兵,乘夜实行两翼包围钳击之势。这时赵光义的宋军才发觉已被包围,又无法抵抗辽军的猛攻,只能纷纷后退。宋军大败,死者万余人,争道奔走,溃不成军,赵光义与诸将走散,诸将也找不到各自部下军士。赵光义近臣见形势危急,慌忙之中找了一辆驴车请赵光义乘坐,急速南逃。由于宋军将士对赵光义失去信心,有人鼓动要拥立赵匡胤儿子赵德昭为帝,于是急忙传诏班师。

八月初二,赵光义不但不检点自己瞎指挥,反而行从征失律之罚,连进攻太原灭北汉的犒赏也免了。当时武功郡王 赵德昭自以为与皇叔亲近,上谏道: “当先行太原之赏,再行幽州失律之罚。 ”宋太宗当时大怒,想起诸将在找不到自己时曾有意立他为帝,说: “待汝自为天子,赏未晚也! ”赵德昭被逼无以自明,退回私舍拔剑自刎。

高粱河一役作为辽宋关系的重要转折点直接造成了日后宋军连战连败,到澶渊之盟,宋对辽完全处于下风,并直接对其经济造成极大影响。毛泽东读《宋史·太宗本纪》,对宋太宗高粱河之战批注:“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敌手。尔后屡败,契丹均以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办法,宋人终不省。”

果不其然,这个宋太宗始终不清醒。公元986年,宋太宗趁着辽国老皇帝死了、十二岁辽圣宗即位,又发动了第二次北伐,史称“雍熙北伐”。宋太宗以河北人曹彬、潘美等为元帅,兵分东、中、西三路,再次从河北的镇州、定州出兵,北征辽国。

这时的杨继业已归降宋朝,在北部边境抗御辽兵,能征善战,战无不胜,人称“杨无敌”。这次北伐,宋太宗让杨业为西路军副将,随西路军元帅潘美出征。

起初,三路大军分路进攻,旗开得胜。但三路军却不能协同作战,都抢着出兵抢头功。

潘美、杨业西路军人马出雁门关,很快收复了四个州。曹彬率领东路军很快攻占涿州,而宋太宗对战场的指挥权,始终是控制在手中。

东路将帅得知西路潘美大军累建奇功,所以他们抢功心切,轻敌冒进,结果在涿州西南岐沟关大败,导致宋兵全线崩溃,随从中路军御驾亲征的宋太宗赵光义,狼狈逃回东京。

既然战败了,那就赶紧撤吧!可是西路军主帅潘美、副将杨业,都是仁义名将,要掩护四洲百姓一起撤退,但辽兵攻势非常猛。

杨业建议出兵佯攻,派精兵埋伏在退路要道,伏击辽兵,掩护军民撤退。 而赵光义委派的监军王侁刚愎自用,他说:“我有几万精兵,难道还怕他们吗?只管走雁门大路,好让敌人见了害怕。”

杨业归顺北宋后,本想为国收复失地。结果赶上这么不是东西的监军。他只好身先士卒出征,对他上司潘美说:“我带兵出征。你们在朔州陈家峪埋伏步兵和弓弩手。等我兵退到此,两面夹击,也许有转败为胜的希望。”

  杨业带领军队冲入辽兵阵地,边打边退,把辽军引向陈家峪。

可等他到了陈家峪,连宋军的影儿都没有了。那么,潘美带领的主力到哪儿去了呢?难道真的想《杨家将》小说里说的那样,潘美故意陷害杨继业吗?其实是监军王侁坚持令潘美把伏兵撤离陈家峪。他的理由是:以为杨继业率领将士绕道而退,所以大军应该保护四州百姓南下。在唐宋时期的监军,代表的是皇权。潘美虽为主帅,但不能违背监军的旨意。

杨业浴血奋战,仍无法摆脱辽兵围攻。爱国兵士都战死了。杨业身受十几处伤,仍来回冲杀,辽兵冷箭射中他的战马,把他俘虏了。杨业被俘后,宁死不屈,绝食三天三夜,英勇就义,享年59岁。

  杨业战死的消息传到东京,朝野悲痛,山河哀婉。宋太宗非常难过,也非常气愤,下令把王侁流放边地。削潘美虽然是招降杨继业的能臣,但在这项决策中负有一定责任,所以也被贬三级。

这正是

太宗出兵灭北汉,乘胜伐辽战犹酣。

不料惨败高粱河,雍熙北伐败局惨。

雍熙北伐的惨败,几乎从精神上打败了北宋王朝收复失地的锐气。从此,宋辽关系发生了巨大的转折,宋军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那么,潘美是北宋战神吗?明天接着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