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宋的戰神是誰?

何為“戰神”?攻必克,戰必勝,以少勝多,轉敗為勝者,是為戰神。

人們多以為北宋王朝積貧積弱,能有戰神否?當然有!

說到北宋名將、戰將,大多數人深受明代以來小說的影響,都認為北宋戰將最著名的肯定是楊繼業、楊六郎。其實大錯矣。

無論從歷史地位,還是從作戰才能,還是抗擊、威懾契丹、党項、吐蕃,楊家將真的排不上名。只是明代以來,山西人鼓吹甚盛而已。加之多數中國人是不讀史書的,許多歷史知識是靠小說家和戲劇家編排給大家聽的。

古人常說“蓋棺定論”,就是說歷史的結論一般是有後世評判的。那麼,對北宋的名將名臣,誰說了算?

南宋王朝的理宗時,建了一座昭勳閣,評出大宋建國以來24位功臣,大多數是文臣,只有五位武將,即曹彬、潘美、曹瑋、李繼隆、韓世忠。

最傑出的四大戰將中曹彬、潘美、曹瑋、李繼隆,其中三位是河北人:曹彬、曹瑋父子,真定靈壽人,潘美魏州大名人。只有宋太宗的大舅哥李繼隆(950-1005年),祖籍上黨(今山西長治)。他是樞密副使李處耘長子、明德皇后的長兄。李繼隆初以恩蔭補供奉官。他善騎射,曉音律,好讀《春秋左氏傳》,以禮待儒士,多智謀,謙虛謹慎。參與平定南唐,屢立軍功。党項李繼遷擾邊,李繼隆與田仁朗等率兵將其擊敗。跟隨曹彬徵幽州,破契丹軍。雍熙三年(986年),遷侍衛馬軍都虞侯,為滄州都部署。後以河西行營都部署,破李繼遷,擒趙保忠(李繼捧)。至道初年,任靈、環十州都部署。真宗即位,解除兵權,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澶淵之戰中,李繼隆受任駕前東西排陣使,率軍抵禦契丹。景德二年(1005年)去世,年五十六。追贈中書令,諡號“忠武”。乾興元年(1022年),配享真宗廟庭。 為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我們從歷史學的視角來看,必須為河北名將潘美平反,澄清明代以來小說家、劇作家汙衊潘美的抹黑不實之詞。

潘美絕不是《楊家將》小說中誣陷的“迫害楊繼業的白臉奸臣”,而是北宋開國第一元勳,智勇雙全、德高仁厚的名將賢臣。

潘美字仲詢,河北大名人,其父是戍守常山的軍校,少年潘美在真定一帶長大,英俊倜儻,一表人材。絕不是後世小說家杜撰的那個奸詐陰險的潘仁美,實際上他是招降楊繼業的伯樂、戰友和領導。 潘美非但不是奸臣,而是對北宋王朝忠誠、為國家統一功勞卓著的開國元勳。在戰功和對北宋的歷史貢獻上,遠比楊業要大得多。

周世宗柴榮作開封府尹時,潘美在他手下做事。周世宗御駕親征北漢,二十多歲的潘美領精兵數千,贏得狙擊契丹軍的勝利,使北漢大敗,契丹軍“棄甲而遁”。高平之戰大獲全勝,潘美功不可沒。

趙匡胤陳橋兵變後,為趙匡胤能和平回京即位,他需要一位在後周王朝中威望很高的賢臣回京安撫後周皇太后和文武大臣。權衡再三,唯有潘美德高仁厚,能夠擔此大任。潘美身負使命,隻身進京,潘美不辱使命,回到京城,召集文武百官,曉之大義,安撫後周君臣,穩定京城局勢,使趙匡胤兵不血刃回到京城,登上皇帝寶座。成為最經典的不流血的王朝更替。潘美是智勇雙全的一代名將。

趙匡胤登上皇帝寶座之後,又是潘美以仁厚之心,竭力保護周世宗的子孫平安。可以說是潘美的厚德感動趙匡胤,使得趙匡胤為其子孫立下不得加害周氏的遺訓。

潘美參加平定李重進叛亂,鎮守揚州、潭州,累遷防禦使。開寶三年,為行營兵馬都部署,率軍攻滅南漢。後參與平南唐、滅北漢、雁門之戰等重要戰役,被封為韓國公。

宋太宗滅北漢時,在太原集結數十萬部隊。決意乘勝北上,北驅契丹,奪取石敬瑭出賣的燕雲十六州,收復失地。

太平興國四年(979),5月29日,宋太宗親率大軍東出井陘,到北方重鎮河北鎮州,就是正定,沒顧上犒賞三軍,又要急行軍北上。

六月十三日,趙光義親率大軍,從真定浩浩蕩蕩地出發,二十日到達易州之西,過拒馬河進入遼境。鎮守易州和涿州的漢族將領,相繼投降,宋太宗順利地佔領了易州、涿州。這就使得這位皇帝更加得意忘形。下令加快北上,六月二十三日,到了幽州城南,駐蹕在寶光寺。宋軍先鋒在沙河遇到遼軍,開始交戰,宋軍很快到達,以多擊少,大敗遼兵,斬獲甚眾,生擒五百餘人。

趙光義便有輕敵之心,宋軍乘勝追擊,斬首千餘級。而遼兵繞道宋軍背後,突然襲擊,這一下,宋軍敗退。好不容易才穩住陣腳。

六月二十五日,宋太宗下令大軍分兵從西南、北三面開始圍攻幽州城。並委任河北名將潘美知幽州行府事。有些遼國將帥感覺宋軍即將獲勝,於是率部降宋,趙光義給他們封官進爵。並加緊對守城遼軍多方招降。

   六月二十六日 ,趙光義從城南寶光寺到幽州城北,親督眾將攻擊清沙河遼軍,殺敵甚眾,獲馬三百餘匹。三十日趙光義又督軍攻城,宋軍三百人乘夜登城,結果被被遼兵生擒,遼兵堵塞了宋軍挖的隧道,修築守備等待援兵。而當時,遼的南京幽州被圍,大遼王朝遠近震動,遼順州守將劉廷素、薊州守將劉守恩相繼率部降宋。

遼景宗耶律賢聞知南京被圍,而且不少將士投降宋軍,於是急忙派遣南府宰相耶律沙率兵往救,耶律休哥自薦請纓,統帥五院軍之精銳馳赴前線。

而宋太宗的軍隊圍攻幽州堅城,久日不下,將士多怠,士氣低落。七月初六,耶律沙的大軍趕到幽州,趙光義督諸路軍攻擊,兩軍戰於高梁河,耶律沙力戰不支而敗退。然而宋軍連續近二十日不停地猛攻幽州城,將士們疲憊不堪,這一戰雖然戰勝,從中午到傍晚只追了十餘里。令趙光義始料未及的是,耶律休哥率軍出其不意從間道殺出來,人人手持火炬直衝,宋軍不知其多寡,未等接戰心裡已經發怵,所以不敢接戰,就想據守高梁河被動抵抗。耶律休哥先收容耶律沙敗軍,然後與遼將們各統帥精銳騎兵,乘夜實行兩翼包圍鉗擊之勢。這時趙光義的宋軍才發覺已被包圍,又無法抵抗遼軍的猛攻,只能紛紛後退。宋軍大敗,死者萬餘人,爭道奔走,潰不成軍,趙光義與諸將走散,諸將也找不到各自部下軍士。趙光義近臣見形勢危急,慌忙之中找了一輛驢車請趙光義乘坐,急速南逃。由於宋軍將士對趙光義失去信心,有人鼓動要擁立趙匡胤兒子趙德昭為帝,於是急忙傳詔班師。

八月初二,趙光義不但不檢點自己瞎指揮,反而行從徵失律之罰,連進攻太原滅北漢的犒賞也免了。當時武功郡王 趙德昭自以為與皇叔親近,上諫道: “當先行太原之賞,再行幽州失律之罰。 ”宋太宗當時大怒,想起諸將在找不到自己時曾有意立他為帝,說: “待汝自為天子,賞未晚也! ”趙德昭被逼無以自明,退回私舍拔劍自刎。

高粱河一役作為遼宋關係的重要轉折點直接造成了日後宋軍連戰連敗,到澶淵之盟,宋對遼完全處於下風,並直接對其經濟造成極大影響。毛澤東讀《宋史·太宗本紀》,對宋太宗高粱河之戰批註:“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敵手。爾後屢敗,契丹均以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辦法,宋人終不省。”

果不其然,這個宋太宗始終不清醒。公元986年,宋太宗趁著遼國老皇帝死了、十二歲遼聖宗即位,又發動了第二次北伐,史稱“雍熙北伐”。宋太宗以河北人曹彬、潘美等為元帥,兵分東、中、西三路,再次從河北的鎮州、定州出兵,北征遼國。

這時的楊繼業已歸降宋朝,在北部邊境抗禦遼兵,能征善戰,戰無不勝,人稱“楊無敵”。這次北伐,宋太宗讓楊業為西路軍副將,隨西路軍元帥潘美出征。

起初,三路大軍分路進攻,旗開得勝。但三路軍卻不能協同作戰,都搶著出兵搶頭功。

潘美、楊業西路軍人馬出雁門關,很快收復了四個州。曹彬率領東路軍很快攻佔涿州,而宋太宗對戰場的指揮權,始終是控制在手中。

東路將帥得知西路潘美大軍累建奇功,所以他們搶功心切,輕敵冒進,結果在涿州西南岐溝關大敗,導致宋兵全線崩潰,隨從中路軍御駕親征的宋太宗趙光義,狼狽逃回東京。

既然戰敗了,那就趕緊撤吧!可是西路軍主帥潘美、副將楊業,都是仁義名將,要掩護四洲百姓一起撤退,但遼兵攻勢非常猛。

楊業建議出兵佯攻,派精兵埋伏在退路要道,伏擊遼兵,掩護軍民撤退。 而趙光義委派的監軍王侁剛愎自用,他說:“我有幾萬精兵,難道還怕他們嗎?只管走雁門大路,好讓敵人見了害怕。”

楊業歸順北宋後,本想為國收復失地。結果趕上這麼不是東西的監軍。他只好身先士卒出征,對他上司潘美說:“我帶兵出征。你們在朔州陳家峪埋伏步兵和弓弩手。等我兵退到此,兩面夾擊,也許有轉敗為勝的希望。”

  楊業帶領軍隊衝入遼兵陣地,邊打邊退,把遼軍引向陳家峪。

可等他到了陳家峪,連宋軍的影兒都沒有了。那麼,潘美帶領的主力到哪兒去了呢?難道真的想《楊家將》小說裡說的那樣,潘美故意陷害楊繼業嗎?其實是監軍王侁堅持令潘美把伏兵撤離陳家峪。他的理由是:以為楊繼業率領將士繞道而退,所以大軍應該保護四州百姓南下。在唐宋時期的監軍,代表的是皇權。潘美雖為主帥,但不能違背監軍的旨意。

楊業浴血奮戰,仍無法擺脫遼兵圍攻。愛國兵士都戰死了。楊業身受十幾處傷,仍來回衝殺,遼兵冷箭射中他的戰馬,把他俘虜了。楊業被俘後,寧死不屈,絕食三天三夜,英勇就義,享年59歲。

  楊業戰死的消息傳到東京,朝野悲痛,山河哀婉。宋太宗非常難過,也非常氣憤,下令把王侁流放邊地。削潘美雖然是招降楊繼業的能臣,但在這項決策中負有一定責任,所以也被貶三級。

這正是

太宗出兵滅北漢,乘勝伐遼戰猶酣。

不料慘敗高粱河,雍熙北伐敗局慘。

雍熙北伐的慘敗,幾乎從精神上打敗了北宋王朝收復失地的銳氣。從此,宋遼關係發生了巨大的轉折,宋軍從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那麼,潘美是北宋戰神嗎?明天接著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