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鉴」战神级的唐代中兴名将郭子仪

陆梵尘/文

「读通鉴」战神级的唐代中兴名将郭子仪

戎马一生的郭子仪

郭子仪出身于官宦之家,他的父亲就曾在很多个州任过刺史。年轻的郭子仪长得中等偏高的个头,为人很英武。他是凭借优异的武举考试成绩进入仕宦的,先任左卫长史,后历任诸军使。按照传统看法,这是个忠良之家。如果没有历史机遇,郭子仪的人生可能是另外一种样子的。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爆发了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称为“安史之乱”,从此唐王朝就进入了一个多事之秋,开始从它繁盛的顶峰开始走下坡路。正是这个时代成就了郭子仪。

安禄山的叛军都是久习战阵的兵油子,内地的官军大多因为承平日久了,没有见过什么阵势,在开始阶段叛军势如破竹,很快占领了很多地区。郭子仪就是在这个时候临危受命的。他被任命为卫尉卿,兼灵武郡太守,充朔方节度使,带领所辖人马开始东讨。到第二年二月,他已经取得斩杀叛军大将数名、俘敌数千、缴获敌兵仗数万的成绩,先后光复了云中马邑、常山郡、赵郡等地,捷报不断地传回皇帝那里,鼓舞着人们的士气。一路上郭子仪也在收罗原来散在各处的官军士兵和大臣,队伍也在逐渐壮大。在恒阳这个地方,遇到了叛军首领史思明带领的一支劲旅,而这支叛军又是刚刚补充了兵力的。郭子仪采取修好坚固工事先防守的战法,叛军进攻就坚守,叛军退去就追击——这实际上是后世“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战法的来源。白天里就虚张声势,搞得敌人很紧张,晚上就趁着夜幕袭击其大营。这样几天下来,叛军们疲惫不堪,这是郭子仪才决定发起决战总攻。这场战役下来,又斩首四万级,活捉了五千人,缴获了五千匹战马,史思明披头散发地跑掉了。在这一胜利的鼓舞下,黄河以北地区的十来个被安禄山占领的郡县,人们都纷纷起来杀掉伪官,迎接王师。

「读通鉴」战神级的唐代中兴名将郭子仪

安史之乱形势图

第二年的七月,唐肃宗即位。当时贼势依然强盛,多路官军都被叛贼打败,尤其是宰相房绾带领的军队更是大败,损失了不少官军的精锐。这时郭子仪和李光弼带领的数万兵马就成了刚刚登基的肃宗皇帝主要依靠的武装力量了。他们联手回纥首领葛逻支一举击败叛军联合多路少数民族军队试图袭击肃宗行在的兵马,斩敌数万人,河曲地区很快得到平定。接着郭子仪又击败叛将崔乾祐收复潼关,随后在回纥所派叶护太子的帮助下,在广平王的带领下,一举收复都城长安。京城百万老幼,夹道欢迎,他们流着泪说道:“没想到今生还能见到官军呐!”当时还在凤翔的唐肃宗听到了大捷的消息,也不禁和满朝文武一起激动得热泪盈眶。

十月,叛军安庆绪派遣严庄带领其剩余的十万兵马前来反扑,这是一场生死绞杀之战,最终官军赢了。他们顺势收复了东都洛阳,受到了洛阳民众的欢迎,那些曾经担任伪官职的人也纷纷归降。随后曾被占领的河东、河西、河南地区渐渐被收复,郭子仪也因功加官司徒,封爵为代国公,食邑千户。随后郭子仪入朝,肃宗为了迎接他回来在灞上举行了一个很隆重的欢迎仪式,慰劳他说:“我之所以有家有国,实际上都是你帮着再造的。”郭子仪急忙叩头辞谢。

「读通鉴」战神级的唐代中兴名将郭子仪

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这年的年底,唐肃宗进入东都洛阳,任命郭子仪负责扫清北方叛军的残余势力。每次郭子仪俘获了叛军大将回京献捷,唐肃宗都为他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在扫清各地叛军势力的过程中,为了统一协调各方力量,肃宗任命大太监、也是他的心腹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使,其实就是监军,在军队中是代表皇上的,权力很大。郭子仪在不断取得前方胜利的同事,官位在不断上升,这时已是中书令、东都畿、山南东道、河南诸道行营元帅。在接下来与观军容宣慰使的共处中,就产生了很多不愉快。首先是鱼朝恩仗着是皇帝身边的人,既无能,又霸道,还喜欢瞎指挥。打胜仗了就归功于己,打败仗了就归过于人。其实也不排斥处于嫉妒而表现出的担心功高震主的心理,而他的这个担心,在肃宗内心深处也不会是完全不在意的,因此他的很多话肃宗还所能够听进去的。这不,有一段时间军事进展不大,鱼朝恩就报告肃宗说郭子仪是畏敌不前,于是朝廷就把郭子仪召回到京师,而以李光弼代替了郭子仪在前线的职位。

没了兵权,赋闲在家的郭子仪还是整天想着国家大事,并没有清闲下来。不久,叛军又攻陷了河洛地区,京畿地区人心惶惶,人们都担心叛军又杀了回来。这时朝廷上一些大臣认为,郭子仪有功国家社稷,现在天下还没有完全平定,不能把郭子仪放在无关紧要的位置不予重用。唐肃宗感到这话很有道理,在上元元年(760年)九月重新任命郭子仪为诸道兵马都统,率领几个禁军部队和河东、河西诸镇兵力前去征讨叛军。无奈由于鱼朝恩从中作梗,最后竟让这道诏令不了了之。

但是不到半年时间,由鱼朝恩监军的李光弼的部队接连失手,丧失了大片土地。又过了一年,官军中也是矛盾四起,下级杀上级、士兵杀将军的现象屡屡发生。年轻一辈的将帅威望不够,根本就制止不了这些现象,朝廷又怕哗变的士兵和叛军联合,于是只好又重新任命郭子仪担当大任。这一年郭子仪已经六十五岁了。郭子仪到前线后,很快平定了哗变,安抚了军心,官军又重新恢复了战斗力。

「读通鉴」战神级的唐代中兴名将郭子仪

郭子仪重披战袍

上元三年(762年)唐肃宗去世,唐代宗即位。代宗也有个心腹太监叫程元振,也是个嫉贤妒能的家伙。他一方面认为自己在国家大事的决策方面是有功劳的,另一方面也借口郭子仪功高难制,于是竭力挑拨郭子仪与新皇帝代宗的关系。随后郭子仪被罢去军职,多给了点食邑,就让他担任唐肃宗的山陵使去了,就是守墓人。这之后代宗皇帝也不是不知道这样安排郭子仪,是很不合适的,但是由于鱼朝恩、程元振等宦官的阻挠,情况没有丝毫的改变。

当时天下并不太平,还有叛军占领一些重要城邑,官军中有梁崇义占据着襄阳叛乱。还有唐朝的著名战将、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这位少数民族战将曾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下了很多战功的,由于受尽了朝中宦官的欺凌和陷害从而激变,占据汾州反叛朝廷。他联合了回纥、吐蕃的军队对唐朝的黄河以西地区大肆进攻,结果很快就逼进了都城长安。朝廷上下,计无所出,万般无奈,还得启用郭子仪,任命他为关内副元帅,出镇咸阳。当天代宗皇帝就带着宫人和大臣们逃往陕州避难去了。郭子仪已经有段时间没有带兵了,手下的亲兵都已星散,受诏之日部下只有二十多人,经过一番的搜罗散逸,才慢慢有了一些实力。经过一系列艰苦的拉锯战终于收复了都城长安。导致皇帝逃难,天下乱成这个局面,人们自然把责任归结到大太监程元振头上。程元振一方面害怕成为众矢之的,另一方面看到郭子仪立了大功,怕他找自己算账,就不想让代宗皇帝回长安,劝他在东都洛阳呆着以避敌人锋头。本来皇帝主意已定按照程元振的方法办,郭子仪托人带来奏章,晓以大义地劝谏皇帝回京。代宗不禁感叹道:“看郭子仪的一番良苦用心,真是社稷之臣呐!”下令立即回京师长安。到长安见到郭子仪后,代宗深为自己以前听信宦官之言感到抱愧,他对郭子仪说:“是朕没能早点启用你,以至造成今天这样的局面。”随后赐郭子仪铁券,把他的形象图画到了凌烟阁中。

「读通鉴」战神级的唐代中兴名将郭子仪

郭子仪成了士兵的主心骨

接下来,长安虽然稳住了,但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当时最大的威胁,是仆固怀恩除联合了以前的吐蕃、回纥外,又联合了党项、羌等多个少数民族的兵力,共三十万人马从北方朝长安压来。代宗只好宣布亲征,从河中地区赶过来的郭子仪只带领一万多兵马,刚一到泾阳就陷入了敌兵的重重包围之中。只见郭子仪指挥若定,部署完了之后他自己带领二千铁骑出没于前后左右。敌人见到之后,不禁问道:“这是谁啊?”得到的回答是“郭令公”。那些回纥士兵不禁感叹道:“原来令公还活着?仆固怀恩告诉我们说是天子死了,郭令公也死了,中国没主了,所以我们才跟随他过来的。现在郭令公还活着,皇上还活着吗?”得到的回答是:“皇上万岁无疆。”回纥兵们都说道:“这个仆固怀恩骗了我们。”郭子仪随即托人传话给他们说:“各位往年远涉万里,帮助中国消灭叛乱,恢复了两京。那个时候,我郭子仪和各位历经艰难结下的友谊,何日能忘?怎么今天你们竟抛弃了老朋友,帮助一个叛臣,真是愚蠢啊!况且仆固怀恩叛变是为了背主弃亲,与各位有什么相干啊?”回纥们的回答是:“只是听说令公不在了,要不然哪会这样啊。令公如果真要是还活着的话,怎么能让我们见上一下?”话说到这个份上,郭子仪打算亲自前往回纥军营。各位将领都认为这样去很危险,戎狄之心不可信,也有建议他带上五百铁骑随从的,都遭到郭子仪的拒绝。他认为对方有数十倍于己的兵力,硬拼是怎么也拼不过的,至诚能感动神灵,也一定能够感动这些回纥头领的。未到对方营垒前回纥兵还有些紧张,他们张弓搭箭地准备着,只见郭子仪带领很少的人慢慢走上前来,脱去甲胄,问候他们道:“大家还好吧?多年的老朋友,何必如此紧张?”那些回纥兵一见果然是真的郭子仪来了,纷纷丢下兵器急忙下马,上前拜见说:“果然是郭爷爷来了。”郭子仪召见了他们的首领,大家一起喝着酒,又送给了他们一些罗锦当礼物,一时间大家欢笑如同当年。郭子仪知道回纥与吐蕃的矛盾,他随即向回纥头领指出吐蕃的背信弃义,如果回纥能够倒戈,那么夺取吐蕃的羊马和土地易如反掌。既能驱逐戎狄干了一桩好事,又可以与大唐重修旧好,何乐而不为?一番话说动了回纥头领。这时仆固怀恩暴死野外,叛军群龙无首,吐蕃得知回纥已答应和唐军联合的消息后,连夜逃离战场。回纥兵和唐军在后面一路追赶,郭子仪大军押后,在灵武一役打破吐蕃兵十余万人,其中斩首五万、活捉一万,截回被其所掠士女四千人,缴获牛羊马匹骆驼无数。

此一役基本保证了唐朝西北部的安宁,以后如有少数民族犯边的情况,朝廷第一个想到的都是请郭子仪出马,最终的结局总是能够听到大捷。由于功勋功勋显赫,郭子仪受到满朝文武大臣的敬仰,甚至那些刻意排挤过他的宦官们也不得不向他讨好。在他退养到时候,他还总是不忘国家边关大事,一方面他要亲自训练能战之士,把自己的战争经验传下去,另一方面他表示要辞去身上的职务,为贤者让路。

「读通鉴」战神级的唐代中兴名将郭子仪

郭子仪献寿图

又过了十来年,唐代宗也去世了,唐德宗即位。赐郭子仪封号为“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摄冢宰,把食邑增加到二千户,很多子弟女婿都都拜了官,可以说是得到了历史上一个臣子所能得到的一切荣誉。建中二年(781年)夏天,郭子仪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卧病二个月之后去世了,享年八十五岁。

郭子仪为什么不仅收到当时人的尊敬同时也受到后人的敬仰?大概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他以武状元出身,一生的官爵和封赏都是凭着他赫赫的战功得来的,让人钦佩;二是历事四朝皇帝,不管命运顺逆都能做到忠心耿耿,是旧时代官员的典范;三是他的军事才能和智慧,都能让后世崇拜;四是他能进能退,淡于名位,严于律己的精神,也是传统社会士大夫的楷模。

「读通鉴」战神级的唐代中兴名将郭子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