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生或死,不需要過於擔心

區塊鏈生或死,不需要過於擔心

什麼是黎曼猜想

要說清黎曼猜想,首先得說素數。素數在自然數中是一種特別的數,它只能被1和自己整除。說白了,素數沒有因子,就像一個人沒有後代(比喻略顯不恰當)。素數的這種孤零零的特性,使得它是整個自然數的“基石”。因為它不能再被分解了,所以只能去構造其他數。

因此有個結論,每個自然數都可以唯一地分解成有限個素數的乘積。而且素數的個數是無限的。

素數如此特別,數學家們試圖搞清楚如何判斷一個數是素數。給你一個小的數,例如7,你很容易判斷它是素數。但是當給你一個很大的數字時,判斷一個數是否為素數,是需要方法的。由此產生了素數判定的算法。

那麼處於“群山之巔”的黎曼猜想是什麼呢?

黎曼是個人名,是位德國數學家,顧名思義,黎曼猜想是黎曼提出來的一個數學問題。1859年,黎曼被柏林科學院評為通信院士,隨後,這位天才向柏林科學院提交了一篇題為 “論小於給定數值的素數個數”的論文,這就是著名的“黎曼猜想”。

我們不講那些複雜的公式,簡單點說,黎曼猜想就是猜想素數分佈規律的問題,也就是說像2、3、5、7、11、13、17、19,……這樣數,分佈的奧秘完全蘊藏了在一個特殊的函數之中,猜測它們全都位於某帶狀區域中的一條直線上,這就是黎曼猜想。

當前,我們個人的安全、國家的安全、社會的安全與素數息息相關,我們使用的互聯網、ATM機、網銀等進行數據傳輸、簽名驗證、交易時,依賴於素數的性質來確保交易的正確性和安全性。近兩年火爆的區塊鏈中籤名驗證,其核心就是素數的性質。由於黎曼猜想揭示了素數的分佈模式,如果這次阿蒂亞爵士能夠證明黎曼猜想是正確的,素數的產生被證明是有規律可循的,不只是區塊鏈,從互聯網安全、銀行金融安全,甚至國家安全都將面臨極其嚴峻甚至是顛覆的挑戰,打擊將是毀滅性的的。

回顧下黎曼猜想的“證明”歷程。

1859年,黎曼猜想被提出。

1905年,也就是在論文發表後44年,計算出15個零點的數值。

1932年,這個數據變成138個零點的數值。

黎曼-格西公式推動了零點數值的計算,很快就突破1000個,1956年則達到25000個。1969年,這個數據變成了350萬。

計算機的出現,進一步加快了這個數據的向前推進。1979年,達到8100萬,很快就達到3億個。2001年,通過分佈式計算,零點計算達到10億,2004年則變成了10000億。法國人使用改良後的算法,實現了10萬億個零點的計算。

2018年9月24日,數學家阿蒂亞(Michael Atiyah,1966年菲爾茲獎、2004年阿貝爾獎)爵士做了“黎曼猜想”的證明(是證明,不是驗證),根據其演講摘要,他將準備用簡單的方法證明黎曼猜想。

阿蒂亞爵士在演講中,提到:在科學領域的廣泛涉獵非常重要,看似在量子力學領域的討論,卻成為破解數學難題的關鍵。

他還說了一段話,引用了《哈姆雷特》浪漫名句:"Euler’s formula is so beautiful ... elegant. It is the mathematical equivalent of Hamlet’s ‘to be or not to be,’ it is very short but very deep."

阿蒂亞爵士,表示黎曼猜想是緣起於探索物理神秘的α (約 1/137.035999 …),表示自己甚至都沒有看到過它,它是一個矛盾的證明。

阿蒂亞爵士還引用了物理學家Richard Feynman 關於α 的提問: "Where does alpha come from, is it related to PI, or perhaps to e?"(“阿爾法來自哪裡,是pi還是e?”)

結論

個人認為,不需要過於擔心,如果只是量子黎曼猜想驗證,早些年,一直在說RSA大數分解,在量子計算機前飛灰湮滅,但是要目前,還都是在理論或者實驗室平臺上,還沒有能夠用於實戰,這需要一個時間週期,同樣量子黎曼猜想從理論到實踐,也存在時間週期問題,在這段時間內,一定能夠提出新的安全理論,來保證我們的安全,“鏈”的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