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认为理所应当的事,不会学到感恩

孩子认为理所应当的事,不会学到感恩

Part 1.

我 对 孩 子 的 帮 忙

小明三年级之后,作业变多了,有一次晚上九点才写完。我看到还没洗的便当盒,转头对着正在整理书包的小明说:“儿子啊,做完功课,要记得洗便当盒喔。”小明扁着嘴哀怨地说:“喔,好。”接着,他拖着疲累的步伐走了过去。

小明沉重的背影,驼着背、歪着头、缓慢地抹上洗洁精刷着,我上前给予关心:

“儿子,辛苦啦。”

“还好啦。”小明洗着便当盒,低着头回我。

“看你有点累,有什么是爸爸可以帮忙的吗?”

“爸爸......我已经洗便当盒了,你......可以帮我洗汤匙跟餐具盒吗? ”小明看着我,不好意思地询问着。

“好啊~当然可以啊!!”我答应了。

“真的吗?!喔耶~爸爸太棒了,谢谢爸爸!”儿子一副超开心的模样。

“不客气,已经很晚了,你赶快去洗澡睡觉吧!”

“好~爸爸最棒了。”小明紧贴着我,双手环抱住腰际,一个深深的拥抱之后,跑回房间准备洗澡了。

小明对于我施予援手的感谢,让我想到一年多前,当时硬性要求儿子负责洗自己便当盒的时候。

孩子认为理所应当的事,不会学到感恩

Part 2.

孩 子 认 为 理 所 当 然 的 事 ,不 会 学 到 感 恩

“为什么一定要洗?!”小明生气着。

“因为那是你中午吃的便当盒啊!”我试着解释。

“但之前都不用洗啊!”

“你之前还小,个子不高且力量不够,所以爸爸妈妈帮你洗。现在你长大了,要开始慢慢负责起自己的事情啰。”

“我不喜欢长大。”

“对啊,长大好讨厌喔。但是即使不喜欢,我们依然会长大。”

“我就是不要洗。”

“好啊,你不洗的话,请相信我,爸爸跟妈妈也都不会去洗的。”

“为什么啦!吼~~~~~”小明怒气大叫着。

“我说过啦,属于你的事情,开始要慢慢让你自己做啰。”

“我不要,就是不要......”小明的不愿意,但我与老婆坚持到底。

孩子还小的时候,自然需要我们帮忙处理一切。然而,当孩子把我们为他们做的事情视为理所应当时,反而不会学到感恩,更会因为我们不做、做不到或是要他们做而生气。

当孩子认为爸妈帮他整理书包是理所应当时,他不会体会我们的关心,反倒会因为漏掉作业而责怪。

当孩子认为爸妈买玩具给他是理所应当时,他不会明白我们的疼爱,反倒会因为偶尔一次不买而大发脾气。

当孩子认为爸爸帮他背书包是理所应当时,他不会了解我们的辛劳,反倒会因为身上东西太多不能背时而有所埋怨。

当孩子认为爸妈为他整理房间是理所应当时,他不会理解我们的照顾,反倒会因为有东西不见而指责。

面对孩子的生气、责怪与埋怨,或许会怨叹“为他做这么多,还在那边顶嘴,真是没大没小。”、“唉~怎么都不懂我们对他的好呢!真是太失望了。”

我们的任劳任怨且默默付出,或许要等孩子长大,自己当上爸妈之后,才能够开始体会我们的辛劳与无怨吧。为什么呢?因为只有当自己花时间、花体力、花脑力与花精神下去做了之后,才会实在的体会到其中之酸甜苦辣与难度。

既然如此,何不把这段“职责归还”的拉扯提早开始,让孩子逐渐承担与负责那些应自己做,只是爸妈先帮孩子做的事情。虽然会有争执与争吵,我们依然坚持要做对的事情。

孩子认为理所应当的事,不会学到感恩

Part 3.

当 孩 子 需 要 协 助

这一年多过去了,小明把洗便当盒视为每天都必须做的事情之后,那一天的疲累,因为我的帮忙而给了一个真心的拥抱。

放手把属于孩子的事情,让他试着自己处理、应对与面对。而当孩子遭遇挫折时,我们一旁加油打气、共度难关;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施予援手、给予关怀;遇到迷惘无助的时候,我们分析优劣、相信肯定。如此,孩子才会真真正正地学习、明白且体会到“感恩”这二字的意义。

上学的书包由孩子自行检查,因我们的提醒而发现有东西忘了带,免去了在学校的麻烦;上下学都是孩子背书包,回家的路上看到孩子疲累的身躯而关心“很累吗?要不要爸爸帮你背呢?”;都是孩子负责自己房间的清洁,当朋友临时要来玩而没时间地手忙脚乱时,妈妈敲敲门问“来得及吗?要不要妈妈帮你一起整理?”

此时,孩子才会从眼中绽放出璀璨的光芒,发自内心的说出:“爸妈,谢谢你。”

有时我们做再多,却得到怎么做都不够的埋怨。因为孩子认为理所应当的事,不会学到感恩。只有真正需要的时候,握到爸妈伸出的手,才会体会到当中的温暖与温度。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