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認爲理所應當的事,不會學到感恩

孩子認為理所應當的事,不會學到感恩

Part 1.

我 對 孩 子 的 幫 忙

小明三年級之後,作業變多了,有一次晚上九點才寫完。我看到還沒洗的便當盒,轉頭對著正在整理書包的小明說:“兒子啊,做完功課,要記得洗便當盒喔。”小明扁著嘴哀怨地說:“喔,好。”接著,他拖著疲累的步伐走了過去。

小明沉重的背影,駝著背、歪著頭、緩慢地抹上洗潔精刷著,我上前給予關心:

“兒子,辛苦啦。”

“還好啦。”小明洗著便當盒,低著頭回我。

“看你有點累,有什麼是爸爸可以幫忙的嗎?”

“爸爸......我已經洗便當盒了,你......可以幫我洗湯匙跟餐具盒嗎? ”小明看著我,不好意思地詢問著。

“好啊~當然可以啊!!”我答應了。

“真的嗎?!喔耶~爸爸太棒了,謝謝爸爸!”兒子一副超開心的模樣。

“不客氣,已經很晚了,你趕快去洗澡睡覺吧!”

“好~爸爸最棒了。”小明緊貼著我,雙手環抱住腰際,一個深深的擁抱之後,跑回房間準備洗澡了。

小明對於我施予援手的感謝,讓我想到一年多前,當時硬性要求兒子負責洗自己便當盒的時候。

孩子認為理所應當的事,不會學到感恩

Part 2.

孩 子 認 為 理 所 當 然 的 事 ,不 會 學 到 感 恩

“為什麼一定要洗?!”小明生氣著。

“因為那是你中午吃的便當盒啊!”我試著解釋。

“但之前都不用洗啊!”

“你之前還小,個子不高且力量不夠,所以爸爸媽媽幫你洗。現在你長大了,要開始慢慢負責起自己的事情囉。”

“我不喜歡長大。”

“對啊,長大好討厭喔。但是即使不喜歡,我們依然會長大。”

“我就是不要洗。”

“好啊,你不洗的話,請相信我,爸爸跟媽媽也都不會去洗的。”

“為什麼啦!吼~~~~~”小明怒氣大叫著。

“我說過啦,屬於你的事情,開始要慢慢讓你自己做囉。”

“我不要,就是不要......”小明的不願意,但我與老婆堅持到底。

孩子還小的時候,自然需要我們幫忙處理一切。然而,當孩子把我們為他們做的事情視為理所應當時,反而不會學到感恩,更會因為我們不做、做不到或是要他們做而生氣。

當孩子認為爸媽幫他整理書包是理所應當時,他不會體會我們的關心,反倒會因為漏掉作業而責怪。

當孩子認為爸媽買玩具給他是理所應當時,他不會明白我們的疼愛,反倒會因為偶爾一次不買而大發脾氣。

當孩子認為爸爸幫他背書包是理所應當時,他不會了解我們的辛勞,反倒會因為身上東西太多不能背時而有所埋怨。

當孩子認為爸媽為他整理房間是理所應當時,他不會理解我們的照顧,反倒會因為有東西不見而指責。

面對孩子的生氣、責怪與埋怨,或許會怨嘆“為他做這麼多,還在那邊頂嘴,真是沒大沒小。”、“唉~怎麼都不懂我們對他的好呢!真是太失望了。”

我們的任勞任怨且默默付出,或許要等孩子長大,自己當上爸媽之後,才能夠開始體會我們的辛勞與無怨吧。為什麼呢?因為只有當自己花時間、花體力、花腦力與花精神下去做了之後,才會實在的體會到其中之酸甜苦辣與難度。

既然如此,何不把這段“職責歸還”的拉扯提早開始,讓孩子逐漸承擔與負責那些應自己做,只是爸媽先幫孩子做的事情。雖然會有爭執與爭吵,我們依然堅持要做對的事情。

孩子認為理所應當的事,不會學到感恩

Part 3.

當 孩 子 需 要 協 助

這一年多過去了,小明把洗便當盒視為每天都必須做的事情之後,那一天的疲累,因為我的幫忙而給了一個真心的擁抱。

放手把屬於孩子的事情,讓他試著自己處理、應對與面對。而當孩子遭遇挫折時,我們一旁加油打氣、共度難關;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施予援手、給予關懷;遇到迷惘無助的時候,我們分析優劣、相信肯定。如此,孩子才會真真正正地學習、明白且體會到“感恩”這二字的意義。

上學的書包由孩子自行檢查,因我們的提醒而發現有東西忘了帶,免去了在學校的麻煩;上下學都是孩子背書包,回家的路上看到孩子疲累的身軀而關心“很累嗎?要不要爸爸幫你背呢?”;都是孩子負責自己房間的清潔,當朋友臨時要來玩而沒時間地手忙腳亂時,媽媽敲敲門問“來得及嗎?要不要媽媽幫你一起整理?”

此時,孩子才會從眼中綻放出璀璨的光芒,發自內心的說出:“爸媽,謝謝你。”

有時我們做再多,卻得到怎麼做都不夠的埋怨。因為孩子認為理所應當的事,不會學到感恩。只有真正需要的時候,握到爸媽伸出的手,才會體會到當中的溫暖與溫度。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