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可以造反成功,清朝大將軍王老十四爲何沒有效仿呢?

GTV滕林季


這二者的差別實在太大了,主要是三點:個人能力、所率部隊情況,以及對手實力。分別說一下吧。

首先就是個人能力,這分兩方面,一是軍事能力,二是性格因素。


軍事能力方面,朱棣在洪武十三年,年僅二十歲就就藩北京,此後十九年,朱棣作為燕王一直鎮守大明王朝北大門,不斷與蒙古交戰,兩次率師北征,曾招降蒙古乃兒不花,並曾生擒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在軍中有赫赫威名。這種軍事實力是在不斷實踐中獲得的,因此由他率軍攻打建文帝就無往不利了。


反觀胤禵,在作為大將軍王出征青海平叛之前,他幾乎可以說毫無軍事作戰經驗。不像康熙的幾位年長的皇子(比如皇長子胤禔、皇三子胤祉)早年在康熙親征準噶爾的時候還有隨駕的經驗,胤禵的經驗幾乎為零,就算他打,能贏嗎?

性格因素方面,朱棣的情況已經不太好了解了,但是胤禵是有嚴重的性格缺陷的。他比較衝動,曾經在奪嫡大戰中為了維護八阿哥胤禩頂撞康熙,後來又因為奪嫡失敗頂撞雍正,最後被貶去守陵。這樣的性格很難成大事,起兵叛亂需要沉著謀劃,他顯然不行。

第二點就是所率領的部隊性質完全不一樣。


朱棣帶領的是什麼部隊?是他自己在北京駐紮抵抗蒙古的部隊。這支部隊從來都是朱棣訓練、朱棣率領打仗,對朱棣是絕對服從的。他們甚至只是朱棣而不知建文帝,早已形成人身依附關係。這樣的部隊發動兵變,自然百分百遵從朱棣的指揮,上下一心。



胤禵呢?完全不是一回事。他率領的部隊是奉康熙旨意前往青海平叛的。是朝廷調撥給胤禵指揮的。胤禵雖為撫遠大將軍,實際只是代表皇帝出征,全軍將士向皇帝負責而非胤禵。而此時皇帝已經由康熙變成了雍正,這支部隊又怎麼可能去與自己的真正主帥對抗呢?更何況,雍正已經晉封鎮國公延信為貝子,接任撫遠大將軍一職,胤禵連名義上的主帥也不是了,這些將士又怎麼可能頂著反叛的罪名去替胤禵賣命呢?

第三點,對手的水平不是一個層次。


朱棣面對的對手是建文帝朱允炆,從小養在深宮。由於朱元璋一直悉心培養長子朱標作為繼承人,在朱標死後愛屋及烏立了長孫朱允炆為皇太孫並最終接掌皇位。朱允炆沒有經歷過風浪,一切事情都是祖父朱元璋替他擺平,嚴重缺乏應對危機的經驗。身邊又只有一批文臣。所以當朱棣率領長期駐紮邊疆的虎狼之師南下時,朱允炆毫無抵抗之力。加上朱元璋因為猜忌功臣,已經在胡惟庸案和藍玉案中把能打仗的名將誅殺殆盡,也沒有得力的將領可以抵抗朱棣,自然,最後建文帝只能一敗塗地。

而胤禵面對的是同母兄長雍正。雍正在奪嫡鬥爭中城府頗深,最後終於擊敗眾多對手,奪得大位。這期間也必然控制了諸多手握大權的大臣(比如九門提督隆科多等)。而其處事之果斷,下手之狠辣也是胤禵遠遠不能及的。所以在即位之初,雍正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剝奪了胤禵的兵權,從一開始就已經把他制服了,胤禵一點機會都沒有。


伊耆角木


簡單問題,我就簡單作答啦!主要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來回答,

一是實力;二是對手。


從實力上來看,朱棣的實力遠高於清朝大將軍王老十四

朱元璋死後,將自己的兒子們各自封為了藩王,希望通過這些子孫來鎮守明朝疆土,其中實力最大的藩王就是晉王和燕王,朱棣就是燕王,當時被封在北京,手握雄兵十幾萬,這些兵馬純粹是朱棣的個人兵馬,相當於私家武裝!

再來看看清朝大將軍王胤禵,胤禵統兵最多時期就是在西北清剿叛亂的時候,但是那些兵馬魚龍混雜,既有八旗兵也有漢人綠營兵馬大將軍王實際上只能控制自己比較親信的幾個旗人軍隊,如果想要造反,這些軍隊不會擰成一股繩的!


從對手上來看,朱允炆豈能和雍正相提並論

朱允炆即位其實是有點虛的,自己許多有才幹的叔叔都在虎視眈眈,因此朱允炆的政策也不果斷,而且任用的黃子澄和齊泰等人都是文人,不懂軍事,改革削藩太過於急躁,直接導致了朱棣的反擊,並且朱允炆錯失了太多良機,還是太年輕

清朝皇帝雍正可就大不一樣了,甩了朱允炆不知道多少條馬路

,雍正的皇位本就是自己千辛萬苦得來的,君王之術修煉的爐火純青,而且雍正善於利用八皇子和十四皇子的矛盾,致使十四皇子大將軍王在朝野中難以獲得造反支持。

其次,雖然大將軍王在西北手握重兵,但是雍正派了年羹堯擔任川陝總督,直接摁住西北的喉嚨,進可攻退可守,可以直接掐斷西北糧草!!太牛了!!!


青年史學家


造反歷來都是皇權治下的第一大罪,是要誅九族的。即便是朱棣事實上的起兵造反,也一再聲明是為了清君側,維護祖制,無意帝位。儘管後來還是當了皇帝,最起碼在靖難之役期間不敢稱帝。可見,師出有名在輿論上是相當重要的,說到底就是爭人心。



只是太子朱標早亡,打亂了朱元璋原定的部署,由於邊塞藩王都有一定的實力,又擔負鎮守邊塞的重任。如果在此時立朱棣,難保其他諸王不生變。為了打消諸王爭位的想法,立朱標之子朱允炆為繼承人,言下之意就是大家都別鬧騰了,還是按之前的部署,老老實實的為大明王朝守衛疆土。



朱元璋死後朱允炆繼位,由於政治經驗不足,身邊謀士都是理論家,雖然切中藩王不削日後必成大患之要害,但在如何削蕃上犯了急切冒進的錯誤,俗話說得好,狗急跳牆。把人逼急了,能做出什麼事來誰都無法預料。朱棣畢竟比朱允炆老辣,軍事能力也較之深。以前還有朱元璋這塊招牌替朱允炆遮風擋雨,朱元璋一死,朱棣還會忌憚誰?終於爆發出所有能量,擊敗以仁治國的朱允炆,奪得皇位。

老十四,在康熙晚期逐漸受到重用,特別是欽封為大將軍王統兵平叛,一時間炙手可熱。但別忘了,這個大將軍王是朝廷以平叛的名義加封的,是讓老十四去平叛的。雖然老十四名義上統領幾十萬兵馬,但關鍵的後勤保障都在朝廷控制之下。再者,康熙駕崩,雍正繼位也是一夜之間的事,等消息傳到西北的老十四那裡,天下大局已定。此時的老十四有什麼名義來起兵對抗呢?他那統領的幾十萬兵馬都是朝廷各路徵調的,不是他自己的私兵,這就是跟朱棣最大的不同之處,朱棣是藩王,有獨立的權力財力來供養一支受他絕對控制的軍隊。再者朱棣起兵的緣由就是不滿朱允炆撤蕃,其他藩王自然一邊倒的支持朱棣,最終成就了朱棣的帝王之夢。


居葉佳宜


你好!由冬眠蛇來回答此問題。

朱棣和老十四雖然都是王爺,但是一個是明初的王爺,一個是清朝的王爺,那擁有的權利和享受的待遇不敢說相差十萬八千里,也是有非常大差異的。雖然他們都手握重兵,坐鎮一方,但實際上還是有本質區別的,下面就由我跟大家聊聊。



明初,為了持續打擊退逃大漠的蒙元殘餘,,鞏固大明的北部邊疆,朱元璋決定分封兒子們為藩王,大致按照長城一線排開,這其中還有一個更為明朗的目的,就是加重王權以拱衛皇權,朱元璋對自己打來的江山格外珍惜,絕不允許異姓染指,所以要大肆分封兒子們為王,即便將來有什麼意外,這些藩王仍然可以控制局面,支援或者成為中央,則江山還在朱姓手中。


鑑於此,就藩於各地的藩王都擁有比較大的權力和優厚的待遇。藩王在自己的領地內有比較獨立的行政權,經濟權和兵權。尤其是沿長城對蒙古設防的諸王如晉王,燕王(朱棣)等,擁有的兵權就更大。有人問,你朱元璋不怕這些藩王會謀反嗎?朱元璋本人自然是不怕,那些都是他的兒子,哪個敢反?至於朱元璋死後的問題,如果是名分早定的朱標繼位,那問題也不大,這些王爺也會乖乖的,就算朱標死了,傳給孫子朱允炆,只要他謹慎處理和叔叔們的關係,對於削藩的事急事緩辦,朱棣就是造反成功的希望也不大,只是朱允炆處理政務不成熟,太過急進,造成了靖難之變。


燕王朱棣能反,除了朱允炆的幼稚政治外,還得益於他自己完全獨立的系統。首先,燕王的家人基本全在封地,這就解除了後顧之憂,不會讓朝廷以他的家人充當人質,讓他投鼠忌器。燕王用於討伐蒙古的軍隊雖然有中央軍的成分,但是燕王在封地內有獨立的經濟權力,完全可以自己養私兵,而他在封地招募的軍隊還有一大好處,就是這些軍人的家屬基本都在封地,可以和他擰成一股繩,對抗朝廷。獨立的封地,獨立的兵源,獨立的經濟,獨立的補給,儼然一個獨立王國,所以他起兵反叛有成勢的基礎,勝敗先放一邊,起碼他能起兵。


我們再來看老十四。清朝的王爺和明代最大的差距是就藩上!清朝的王爺,是沒有封地的,即便有,也不允許他們就藩的,也就是說,清朝的王爺全部都住在京城,他們的收入由政府從國庫分配,就好像領工資一般,他們的經濟和活動能力較明初的王爺有著很大差距!既然不能就藩,這些王爺的家人自然也都住在京城,老十四謀反?他瘋了,想換老婆孩子了不是?他能在西北當大將軍王,那是朝廷委派,並不代表西北就是他的封地,而且他統領的軍隊都是國家的軍隊,朝廷的軍隊,裡面有相當部分是滿蒙漢的八旗兵,而八旗有一半駐守京畿,也就是說這些調來的八旗兵,一半的家屬都在京城居住,你讓他們跟著老十四反,他們心裡不嘀咕才怪,哪裡還有戰鬥力可言?


當然最關鍵的還是經濟!打仗打的是錢糧這話一點沒錯,老十四在西北打仗的軍餉和糧草全靠朝廷供給,他要是反了,依靠自己那點工資和青海,西藏這些地方的財政是很難解決軍隊錢糧補給的,沒有軍餉,軍人就無法養家,內部就會離心離德,沒有糧食,那就更慘了,仗都打不了,軍隊就全都餓趴下了,根本不用朝廷剿滅,他自己都完了。



還有就是看對手,說實話,朱棣能贏,主要是對手朱允炆太弱造成的,按理說他就是反了,也是以一隅敵全國,勝算不大,但是朱允炆無比愚蠢的指揮和過分的善良成就了朱棣,最終讓朱棣翻盤,問鼎中原。而老十四要反,面對他的是以薄情寡恩,冷麵王著稱的老四胤禛,無論政治能力,還是其他實力,老十四都相差很大,所以就是拉開來幹,老十四的勝算也是微乎其微的,靖難之變的歷史絕難在清朝重演!

感謝您的閱覽,喜歡本蛇回答的請記得點贊和關注哦!


史書上冬眠的蛇


綜合分析下兩者肯定有很大的差距。

首先明成祖朱棣造反是因為:早在朱元璋時期,明成祖祖朱棣就曾率軍攻打過蒙古,並且大敗蒙古軍,導致其在軍中有極大的威望,是僅次於朱元璋的存在。



而大將軍王則不同,他並明成祖祖朱棣在軍中一樣的地位。

其二:朱棣要造反有合適的理由,當時的朱元璋了他的孫子為皇帝的,這與中國的古禮不合。所以朱棣有充足的理由發動兵變。

其三:人才問題,朱元璋的幾個功臣都被他殺光了,真正直接導致了建文帝朱允炆手下無才可用,而雍正則不同麾下的年羹堯,隆科多張廷玉,都是頂尖的能臣,所以說大將軍王造反絕對不會成功的。


阿慧說娛樂


朱棣本就是聖明的君主。假如朱棣不當皇帝,明朝必定是短命的王朝。自他清君側後坐上了皇帝寶座便開創了永樂盛世,使大明王朝延續近三百年。所以清朝康熙皇帝評價朱棣:遠邁漢唐!

而清朝的老十四根本不具備帝王的潛質,就是起兵造反也當不了皇帝,必定失敗。假如他當上皇帝那清朝必定是短命的。只有雍正才能開創康雍乾盛世!


永恆149072963


制度決定的,朱元璋是讓皇帝子有封地,給了皇子地方權利,說白了就是讓皇子有了兵權和地方人脈,但中央政治權利人脈在皇帝手裡,可以互相制衡,朱隸清君側後讓皇子仍有封地但無實權,清朝則是讓皇子留在京城分攤了皇帝的權利人脈,也方便皇帝的對皇子的控制,只要京城戌衛在皇帝手裡皇子就翻不了天,就算造反成功,各地勤王也會把皇子推翻,各有利弊


Soybeandady


朱棣作為明朝的藩王手中坐擁三衛的兵馬且在起義中得到了其他藩王的支持(明朝初期每個藩王手中都是有軍隊的)!清朝的大將軍王老十四雖然當時手中有一點軍隊但是不足以抗衡雍正所以聰明的他就沒有選擇走這條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