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紅色歷史,追尋紅色足跡

在北京的東北方向,

有一個以“紅色”文化知名的山村

——田莊村。

田莊村以姓氏得名,

明代的時候形成村落。

村落四面環山,

呈東西狹長走勢,

村莊裡的老宅、石巷、古樹

洋溢著安詳、恬靜和質樸的氣息,

沿著青石鋪就的小巷,

走到古樸的民居小院。

現在保留下來的古民居雖已不多,

但仍流露出昔日的古風遺韻。

走入紅色歷史,追尋紅色足跡

走入紅色歷史,追尋紅色足跡

田莊村紅色革命歷史資源豐富,

有著“京西山區中共第一黨支部”展覽館。

當年這一片紅色的土地,

有數以萬計的有志青年,

離開京城,在這裡駐足,

然後奔向延安,加入革命隊伍。

走入紅色歷史,追尋紅色足跡

教育基地以京西山區中共第一黨支部創始人

崔顯芳的革命事蹟為主線,

他是京西山區第一個中共支部中一個負責人,

他留下的遺言僅有三個字:“跟黨走!”

早在20世紀20年代,

中國共產黨就在門頭溝宣傳馬克思主義,

創建了黨的組織,

是中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地區之一。

1922年,

京西山區雁翅鎮田莊村青年崔顯芳到上海求學,

加入中國共產黨,

田莊村青年崔顯芳1924年返鄉,

興辦學校,

傳播新民主主義思想,

發展黨組織。

走入紅色歷史,追尋紅色足跡

崔顯芳同志像

1932年9月,

在中共北平市委的協助下,

崔顯芳等優秀黨員,

在田莊高小建立了京西山區中共第一黨支部

——田莊高小黨支部

田莊高小黨支部,

隨之孕育出京西山區第一批中共黨員,

催生出中共京西山區第一個縣委、第一支紅色武裝,

京郊第一塊革命根據地,

第一個抗日民主政府。

是一座集資料展示、思想教育、紅色旅遊等多功能於一體的

門頭溝區黨史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走入紅色歷史,追尋紅色足跡

開館至今,該紀念館充分發揮了黨史教育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共接待來自北京、山東、河北等地的來訪者10000餘人次,其中僅黨員就有7000多人。

2014年,在大力開展黨的群眾路線實踐教育活動的背景下,京西山區中共第一黨支部紀念館進一步發揮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接待了2000餘名黨員參觀 。

走入紅色歷史,追尋紅色足跡

該館還經常開展校地共建等活動,

首經貿、礦大、北交、北大等多所高校學生

都與該館建立並保持著校地共建關係,

較好地弘揚了愛國主義精神,

發揮了紀念館的黨史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廉政教育作用。

走入紅色歷史,追尋紅色足跡

京西山區中共第一黨支部紀念館先後被命名為“門頭溝黨史教育基地”“門頭溝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門頭溝反腐倡廉教育基地”,2012年又獲評“北京市紅色旅遊景區”。

走入紅色歷史,追尋紅色足跡

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時,

北方工業大學陽光使者服務隊的同學們

在田莊村第一書記梁令富的帶領下,

參觀了紀念館,

對革命先烈的敬意更進一層,

增加了振興鄉村的決心。

除了紅色基地外,

田莊村文化資源也很豐富,

擁有傳統山梆子戲、聒子鼓等文藝活動,

每年農曆初一舉辦田莊青茶山民俗廟會,

熱鬧非凡。

走入紅色歷史,追尋紅色足跡

在青茶山上還有座娘娘廟,

遠遠望去,甚是壯觀。

該廟始建於明末清初,

由於抗日戰爭期間日寇大舉掃蕩田莊,

燒燬了“娘娘”廟,後又重建。

山門臺階正對著的,

是一座嶄新的戲樓。

山門內為二階梯的院落,

上院為正殿院,

供奉天仙聖母。

走入紅色歷史,追尋紅色足跡

三棵古油松樹巍然屹立在廟堂前,

最粗一棵幹圍2.5米。

在山門外右側的臺地上,

有一棵古青茶樹,幹圍2.6米,

樹齡約四五百年,

青茶山就由此得名。

據傳,數百年來,

娘娘廟不僅以其建築瑰偉令人稱讚,

更以每年農曆四月初一的廟會享譽京城。

走入紅色歷史,追尋紅色足跡

田莊村有如此豐富的文化資源,

可以在這裡追憶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蹟,

向先人學習,

為祖國、為鄉村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暑期社會實踐中,

有許許多多和鄉村的故事,

可以在微博上加#鄉村振興·青年作為#話題發佈出來,

和同學們一起分享你的暑期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