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真的因为陈圆圆而降清的?


吴三桂真的因为陈圆圆而降清的?



吴梅村的长诗《圆圆曲》里面有这么几句: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讲的是,明朝将领吴三桂由于自己的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的手下刘宗敏掳走,因而怒不可遏,大喊一声“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还有何面目见人”后,原本想要率部投降李自成的,结果转身投了大清多尔衮。

其实,这只是无聊的文人吃饱了没事瞎附会罢了,不可全信!

试想,吴三桂何许人也?有名的枭雄、悍将,精于谋略,老奸巨猾,他如何能够为了一个女子就随随便便在关乎自己前程和性命的大事上感情用事、乱做选择?

投降多尔衮并引清军入关,吴三桂所做的考虑和出发点绝不是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

除了有感情的因素外,他还主要考虑了前程未来、手下将领和兵士的心理和意愿、儒家的忠孝道德、所投主子的能力大小、贤愚程度以及对方所给的价码,等等。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聊一聊关于吴三桂“当汉奸”的这段历史!


吴三桂真的因为陈圆圆而降清的?


(一)


当时的情况是,吴三桂已经成了一只丧家之犬。

为什么这么说?

崇祯皇帝在煤山上自杀之后,实际上大明王朝已经被李自成给掀翻了——权力中枢北京被占,一帮文武纷纷南迁,吴三桂已经彻底成了大明北方边陲的“留守儿童”,一无所有!

或许你不禁要问,怎么会是一无所有呢,他手里不还有着一支生力军吗?

是的,除了这支人数不多的精兵之外,老吴已经彻底成了一个“三无”人员——无主、无地、无人。

无主,就是没了主子。这一没可了不得!没了主子,实际上就是没有了一切后援和支持,成了一支没有保障和策应的孤军。

当时,老吴的主子崇祯呜呼了,李自成也进北京了,前面大兵压境,后面丢了家,老吴环顾四周,孤独感是油然而生,那情况真比丧家犬好不了多少。

没了主子倒也无所谓,如果有地盘还能够建立个根据地,兵饷钱粮源源不绝,也能够支持个十年八载的,情况好点说不定还能够自立一方。

但当时惨就惨在,除了宁远城,四周已经失陷得差不多了,清军将山海关外的中后所、前屯卫、中前所三城全部占领。再加上吴三桂所守的地方本就不是产粮的地儿,人口也不多,实在没有办法在这种鸟不拉屎的破地儿建什么根据地!

更重要的一点,吴三桂确实掌握着5万宁远铁骑,也算得上响当当的骁勇之旅,但一旦和两边的“大佬”比起来,那也就是个塞牙缝的菜。

当时,李自成的大顺军有一百多万,而且刚洗劫了北京的诸多大户,粮饷充足,而北面的八旗军,少说也有四五十万,而且个个擅长弓马骑射。这怎么办?和他们比,完全不是一个重量级的!

吴三桂那个时候还听说,清军已经造出了红衣大炮,升级了装备,这可是专门为打他准备的。

看看北边,再瞅瞅南边,老吴也很无奈,“我是投降,还是投降呢?”最后,他瞅来瞅去,发现真的没有路可走了,除了投降。

所以说,不管有没有陈圆圆,吴三桂都只能投降,只是投大顺还是投大清的问题。


吴三桂真的因为陈圆圆而降清的?



(二)


那么,是投大顺还是投大清呢?吴三桂又是怎么考虑的?

关于这,其实他老吴心里早就有数了。吴三桂对当时的政治形势做了客观而全面的分析,从一早,他就打算要投降大清!

多年与清军对峙和交战,对于满清的了解估计没有人能比得了吴三桂。当时,满清实力蒸蒸日上,一心想要入主中原,八旗劲旅又骁勇善战,加之对手皇太极和多尔衮都是能够恩威并施的雄主,大清的实力和未来趋势在吴三桂这里基本上是了然于心的。

相形之下,李自成却犯了严重的错误。

进北京后,李自成的军队不但没有采取有效的“安抚”措施,反而一再洗劫明朝官员和富户,对读书人也不够尊重。更不幸的,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也在打劫的名单之列,而且还被这群农民军狠狠地揍了一顿。

自己的老窝被人抄了,父亲被人打了,女人被人抢了,是个爷们都会无比愤怒,何况吴三桂还是一只猛虎。不过,这些私怨并不是主要原因。

主要的是,吴三桂通过这些现象看清了农民军的伎俩,更看透了大顺统治集团的路数。也就是说,在我吴三桂看来,你李自成就是个到处打家劫舍的暴发户,根本治理不了国家、统治不了天下。说白了,你小子根本就不是个有大格局的人!

虽然,后来李自成在醒悟了之后也想赶紧亡羊补牢,但是,已经晚了,或者说,这些弥补行为已经不足以掩饰自己出身于农民的小格局了。也可以说,李自成的形象已经在吴三桂的心里急剧下滑,而且重塑不起来了!

这里,还有个非常戏剧性的一幕。

在农民军刚刚气势汹汹地进入吴府之时,吴襄就偷偷地给吴三桂写了求救信,让人快马加鞭给儿子送去,并且这封信也送到了吴三桂的手里。

后来,吴襄被关押拷打的消息让李自成知道了,考虑到吴三桂的重要性,李自成命令手下把吴襄给放了。放是可以放,但不能白放,李自成提了个条件,要求吴襄给吴三桂写封劝降信,并好好夸夸农民军。

没办法,小命都捏在人家手里,吴襄也只好就范,于是遵照李自成的意思就给吴三桂写了封劝降信。

然而,一前一后两封信内容大相径庭,到山海关的时间却相差无几。于是,远在山海关的吴三桂在一两日内接到了父亲两封内容完全相反的亲笔信!

出现这样蹊跷的情况,聪明的吴三桂心里岂能没数?要么是老爸精神分裂了,要么是李自成那小子在搞事。吴三桂觉得,还是李自成搞事的可能性比较大。

看来,李自成是靠不住的,原本就不是一个阶级,投降了他将来没准会被清算,吴三桂是绝不可能赌上前程和性命去开玩笑的。当然,这里面也有点怨恨李自成为难自己家人的意思,但这绝对不是主要原因。

后来,吴三桂置父母家人的性命于不顾,毅然决然地投进了大清的怀抱,从这点就可以看出,吴三桂根本没拿感情和亲人当回事!


吴三桂真的因为陈圆圆而降清的?


(三)


不打算和李自成玩了,那大清多尔衮这边又如何呢?

答案是,完全可行。多尔衮已经不止一次地召唤吴三桂了,只要投降,高官厚禄统统滴有!

早在松锦之战时,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就降清了。而祖大寿降清后,还得到了清军的重用,并且不光是舅舅,包括洪承畴、范文澜等一干降了清的明臣汉人,待遇都相当的不错,这让吴三桂看到降清后美好的未来。

不同于李自成的临时抱佛脚一般的招降,清军对吴三桂的招降那简直是殷勤备至,就像一见钟情的少男在追求一个漂亮的女孩,并且早在松锦之战后就开始了。

不光是降清的祖大寿给吴三桂写劝降信,吴三桂的哥哥、姨夫、表兄等等甚至组团劝吴三桂降清。

可见,虽然明军和清军是死敌,但吴三桂的家族在清军那边却早已开辟出一块新天地了。

同时,清军的兵员素质和装备也都远比大顺军优越,作为统兵一方的吴三桂,自然认为与清军合作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


吴三桂真的因为陈圆圆而降清的?



(四)


如此,吴三桂心里算是拿定主意了。然而,光在利益上进行权衡是远远不够的!

毕竟是投降外族,名不正言不顺呐!军心如何安抚?忠孝是否考虑?滞留北京的家人怎么办?更重要的,是要和清军讨价还价!

于是,吴三桂开始了一系列的“外围工作”。

先是安抚军心,毕竟关宁铁骑之前和清军作战多年,仇视情绪严重。而吴三桂的方法是——忽悠加利诱。吴三桂提出了一个口号:借助清军除掉流寇,为崇祯皇帝报仇。这个情况,吴梅村的诗里也提到了,“恸哭六军俱缟素”,为君父披麻戴孝。

打着“为君父报仇”的旗号,这下子名正言顺多了。然后呢,自然少不了升官发财的许诺忽悠一下部下们。

下面的人搞定了,就剩其他的了。一开始吴三桂和清军的约定,是以黄河南北分治,同时要求清军入关后不得损害明朝皇帝的宗庙陵寝。毕竟嘛,能少遭点骂就少遭点骂!

原本清军是同意了吴三桂的条件的。(先赚吴三桂把山海关打开再说!)

可谁知,当吴三桂与李自成在一片石大战时,多尔衮却没有按照约定一起攻打李自成,而是隐伏于阵后待价而沽,派了个使者去跟吴三桂说,“老吴啊,咱定下的价码还得再谈谈,你瞧李自成这么猛,我怕还不够油钱的。”

于是,坐地起价把原本的“合作”变成了吴三桂剃发归降。

当时,吴三桂的军队已经难以支撑了,哪还有讨价还价的资本,只有全部答应多尔衮了。

随后,多尔衮下令发兵,清军精骑突然从关宁铁骑右翼全部出击,猛攻大顺军左侧,农民军顿时阵势大乱,全线溃败。

紧接着,清军步步跟随,在永平(今河北卢龙)再败李自成……

归降后的吴三桂,自然是“人在矮檐下,怎能不低头”了,后来吴三桂在新任领导的要求下对付南明政权,处死永历皇帝朱由榔,终于从明朝最后的救星变成了大汉奸。


吴三桂真的因为陈圆圆而降清的?


(五)


再说点题外话。

吴三桂这个家伙是真的败坏到了极点。

需要他抵御外侮,捍卫民族的时候,他做了大汉奸,后来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也没见他出来说句话,不仅丧失气节、无君无父,而且连点丝毫的良心都没有;后来,天下太平了,国家初定,百废待兴,他又挑起了三藩之乱,再次将中国的黎民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战火蔓延半个中国,时间持续有八年之久。

吴三桂,注定要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