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真的因爲陳圓圓而降清的?


吳三桂真的因為陳圓圓而降清的?



吳梅村的長詩《圓圓曲》裡面有這麼幾句:

“鼎湖當日棄人間,破敵收京下玉關。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

講的是,明朝將領吳三桂由於自己的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的手下劉宗敏擄走,因而怒不可遏,大喊一聲“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還有何面目見人”後,原本想要率部投降李自成的,結果轉身投了大清多爾袞。

其實,這只是無聊的文人吃飽了沒事瞎附會罷了,不可全信!

試想,吳三桂何許人也?有名的梟雄、悍將,精於謀略,老奸巨猾,他如何能夠為了一個女子就隨隨便便在關乎自己前程和性命的大事上感情用事、亂做選擇?

投降多爾袞並引清軍入關,吳三桂所做的考慮和出發點絕不是我們想象得那麼簡單。

除了有感情的因素外,他還主要考慮了前程未來、手下將領和兵士的心理和意願、儒家的忠孝道德、所投主子的能力大小、賢愚程度以及對方所給的價碼,等等。

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聊一聊關於吳三桂“當漢奸”的這段歷史!


吳三桂真的因為陳圓圓而降清的?


(一)


當時的情況是,吳三桂已經成了一隻喪家之犬。

為什麼這麼說?

崇禎皇帝在煤山上自殺之後,實際上大明王朝已經被李自成給掀翻了——權力中樞北京被佔,一幫文武紛紛南遷,吳三桂已經徹底成了大明北方邊陲的“留守兒童”,一無所有!

或許你不禁要問,怎麼會是一無所有呢,他手裡不還有著一支生力軍嗎?

是的,除了這支人數不多的精兵之外,老吳已經徹底成了一個“三無”人員——無主、無地、無人。

無主,就是沒了主子。這一沒可了不得!沒了主子,實際上就是沒有了一切後援和支持,成了一支沒有保障和策應的孤軍。

當時,老吳的主子崇禎嗚呼了,李自成也進北京了,前面大兵壓境,後面丟了家,老吳環顧四周,孤獨感是油然而生,那情況真比喪家犬好不了多少。

沒了主子倒也無所謂,如果有地盤還能夠建立個根據地,兵餉錢糧源源不絕,也能夠支持個十年八載的,情況好點說不定還能夠自立一方。

但當時慘就慘在,除了寧遠城,四周已經失陷得差不多了,清軍將山海關外的中後所、前屯衛、中前所三城全部佔領。再加上吳三桂所守的地方本就不是產糧的地兒,人口也不多,實在沒有辦法在這種鳥不拉屎的破地兒建什麼根據地!

更重要的一點,吳三桂確實掌握著5萬寧遠鐵騎,也算得上響噹噹的驍勇之旅,但一旦和兩邊的“大佬”比起來,那也就是個塞牙縫的菜。

當時,李自成的大順軍有一百多萬,而且剛洗劫了北京的諸多大戶,糧餉充足,而北面的八旗軍,少說也有四五十萬,而且個個擅長弓馬騎射。這怎麼辦?和他們比,完全不是一個重量級的!

吳三桂那個時候還聽說,清軍已經造出了紅衣大炮,升級了裝備,這可是專門為打他準備的。

看看北邊,再瞅瞅南邊,老吳也很無奈,“我是投降,還是投降呢?”最後,他瞅來瞅去,發現真的沒有路可走了,除了投降。

所以說,不管有沒有陳圓圓,吳三桂都只能投降,只是投大順還是投大清的問題。


吳三桂真的因為陳圓圓而降清的?



(二)


那麼,是投大順還是投大清呢?吳三桂又是怎麼考慮的?

關於這,其實他老吳心裡早就有數了。吳三桂對當時的政治形勢做了客觀而全面的分析,從一早,他就打算要投降大清!

多年與清軍對峙和交戰,對於滿清的瞭解估計沒有人能比得了吳三桂。當時,滿清實力蒸蒸日上,一心想要入主中原,八旗勁旅又驍勇善戰,加之對手皇太極和多爾袞都是能夠恩威並施的雄主,大清的實力和未來趨勢在吳三桂這裡基本上是瞭然於心的。

相形之下,李自成卻犯了嚴重的錯誤。

進北京後,李自成的軍隊不但沒有采取有效的“安撫”措施,反而一再洗劫明朝官員和富戶,對讀書人也不夠尊重。更不幸的,吳三桂的父親吳襄也在打劫的名單之列,而且還被這群農民軍狠狠地揍了一頓。

自己的老窩被人抄了,父親被人打了,女人被人搶了,是個爺們都會無比憤怒,何況吳三桂還是一隻猛虎。不過,這些私怨並不是主要原因。

主要的是,吳三桂通過這些現象看清了農民軍的伎倆,更看透了大順統治集團的路數。也就是說,在我吳三桂看來,你李自成就是個到處打家劫舍的暴發戶,根本治理不了國家、統治不了天下。說白了,你小子根本就不是個有大格局的人!

雖然,後來李自成在醒悟了之後也想趕緊亡羊補牢,但是,已經晚了,或者說,這些彌補行為已經不足以掩飾自己出身於農民的小格局了。也可以說,李自成的形象已經在吳三桂的心裡急劇下滑,而且重塑不起來了!

這裡,還有個非常戲劇性的一幕。

在農民軍剛剛氣勢洶洶地進入吳府之時,吳襄就偷偷地給吳三桂寫了求救信,讓人快馬加鞭給兒子送去,並且這封信也送到了吳三桂的手裡。

後來,吳襄被關押拷打的消息讓李自成知道了,考慮到吳三桂的重要性,李自成命令手下把吳襄給放了。放是可以放,但不能白放,李自成提了個條件,要求吳襄給吳三桂寫封勸降信,並好好誇誇農民軍。

沒辦法,小命都捏在人家手裡,吳襄也只好就範,於是遵照李自成的意思就給吳三桂寫了封勸降信。

然而,一前一後兩封信內容大相徑庭,到山海關的時間卻相差無幾。於是,遠在山海關的吳三桂在一兩日內接到了父親兩封內容完全相反的親筆信!

出現這樣蹊蹺的情況,聰明的吳三桂心裡豈能沒數?要麼是老爸精神分裂了,要麼是李自成那小子在搞事。吳三桂覺得,還是李自成搞事的可能性比較大。

看來,李自成是靠不住的,原本就不是一個階級,投降了他將來沒準會被清算,吳三桂是絕不可能賭上前程和性命去開玩笑的。當然,這裡面也有點怨恨李自成為難自己家人的意思,但這絕對不是主要原因。

後來,吳三桂置父母家人的性命於不顧,毅然決然地投進了大清的懷抱,從這點就可以看出,吳三桂根本沒拿感情和親人當回事!


吳三桂真的因為陳圓圓而降清的?


(三)


不打算和李自成玩了,那大清多爾袞這邊又如何呢?

答案是,完全可行。多爾袞已經不止一次地召喚吳三桂了,只要投降,高官厚祿統統滴有!

早在松錦之戰時,吳三桂的舅舅祖大壽就降清了。而祖大壽降清後,還得到了清軍的重用,並且不光是舅舅,包括洪承疇、范文瀾等一干降了清的明臣漢人,待遇都相當的不錯,這讓吳三桂看到降清後美好的未來。

不同於李自成的臨時抱佛腳一般的招降,清軍對吳三桂的招降那簡直是殷勤備至,就像一見鍾情的少男在追求一個漂亮的女孩,並且早在松錦之戰後就開始了。

不光是降清的祖大壽給吳三桂寫勸降信,吳三桂的哥哥、姨夫、表兄等等甚至組團勸吳三桂降清。

可見,雖然明軍和清軍是死敵,但吳三桂的家族在清軍那邊卻早已開闢出一塊新天地了。

同時,清軍的兵員素質和裝備也都遠比大順軍優越,作為統兵一方的吳三桂,自然認為與清軍合作可以獲得更多的利益。


吳三桂真的因為陳圓圓而降清的?



(四)


如此,吳三桂心裡算是拿定主意了。然而,光在利益上進行權衡是遠遠不夠的!

畢竟是投降外族,名不正言不順吶!軍心如何安撫?忠孝是否考慮?滯留北京的家人怎麼辦?更重要的,是要和清軍討價還價!

於是,吳三桂開始了一系列的“外圍工作”。

先是安撫軍心,畢竟關寧鐵騎之前和清軍作戰多年,仇視情緒嚴重。而吳三桂的方法是——忽悠加利誘。吳三桂提出了一個口號:藉助清軍除掉流寇,為崇禎皇帝報仇。這個情況,吳梅村的詩裡也提到了,“慟哭六軍俱縞素”,為君父披麻戴孝。

打著“為君父報仇”的旗號,這下子名正言順多了。然後呢,自然少不了升官發財的許諾忽悠一下部下們。

下面的人搞定了,就剩其他的了。一開始吳三桂和清軍的約定,是以黃河南北分治,同時要求清軍入關後不得損害明朝皇帝的宗廟陵寢。畢竟嘛,能少遭點罵就少遭點罵!

原本清軍是同意了吳三桂的條件的。(先賺吳三桂把山海關打開再說!)

可誰知,當吳三桂與李自成在一片石大戰時,多爾袞卻沒有按照約定一起攻打李自成,而是隱伏於陣後待價而沽,派了個使者去跟吳三桂說,“老吳啊,咱定下的價碼還得再談談,你瞧李自成這麼猛,我怕還不夠油錢的。”

於是,坐地起價把原本的“合作”變成了吳三桂剃髮歸降。

當時,吳三桂的軍隊已經難以支撐了,哪還有討價還價的資本,只有全部答應多爾袞了。

隨後,多爾袞下令發兵,清軍精騎突然從關寧鐵騎右翼全部出擊,猛攻大順軍左側,農民軍頓時陣勢大亂,全線潰敗。

緊接著,清軍步步跟隨,在永平(今河北盧龍)再敗李自成……

歸降後的吳三桂,自然是“人在矮簷下,怎能不低頭”了,後來吳三桂在新任領導的要求下對付南明政權,處死永曆皇帝朱由榔,終於從明朝最後的救星變成了大漢奸。


吳三桂真的因為陳圓圓而降清的?


(五)


再說點題外話。

吳三桂這個傢伙是真的敗壞到了極點。

需要他抵禦外侮,捍衛民族的時候,他做了大漢奸,後來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也沒見他出來說句話,不僅喪失氣節、無君無父,而且連點絲毫的良心都沒有;後來,天下太平了,國家初定,百廢待興,他又挑起了三藩之亂,再次將中國的黎民百姓陷於水深火熱之中,戰火蔓延半個中國,時間持續有八年之久。

吳三桂,註定要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