叱吒風雲的淮陰侯,「兔死狗烹」的悲慘結局,孰之過?

公元前202年,,劉邦擊敗項羽,於洛陽稱帝,國號為“漢”。漢高祖大擺慶功宴,宴請各路功臣,為他們對大漢的建立立下的汗馬功勞表示感謝,其中特別提起了三個人。

叱吒風雲的淮陰侯,“兔死狗烹”的悲慘結局,孰之過?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是這樣記載的:
高祖曰: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扶百姓,給餽饟(kui xiang,糧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劉邦的這番話說得還是很公道的,他沒有把功勞全部歸結於自己,而是重點提了張良、蕭何和韓信的貢獻,說明劉邦的眼界是非常高的,沒有此三人,就不會有今天的大漢,就不會有現在的高祖。可幾年之後,這個為大漢統一立下汗馬功勞的千古良將卻因為“謀反”被殺頭,誅三族。漢高祖劉邦為何一定要置之於死地呢?

叱吒風雲的淮陰侯,“兔死狗烹”的悲慘結局,孰之過?

韓信早年可謂十分落魄,做官不成功,從商又失敗,以至於要在別人家寄食,很多人都很厭惡他,城中的屠夫少年更是讓韓信忍受了胯下之辱。韓信的從軍之路也是十分坎坷,開始在項梁軍中因為沒有名聲被冷落,後項梁戰敗,又歸到項羽帳下,做了個郎中,,屢屢獻計項羽卻不為所用,於是便離開了項羽,歸順了劉邦。仍然得不到重用,還因為犯了法律差點被砍頭,用窮困潦倒來形容他再合適不過了。

韓信能過被劉邦重視,蕭何功不可沒,據《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至南鄭,諸將行道亡者數十人,信度何等已數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來謁上,上且怒且喜,罵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誰何?”曰:“韓信也。”上覆罵曰:“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何曰:“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

這便是著名的蕭何月下追韓信,韓信也正是在這時進入劉邦集團的權利中心。叱吒風雲的淮陰侯,“兔死狗烹”的悲慘結局,孰之過?劉邦對韓信的重用立馬得到了回報,他先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打得章邯措手不及,迅速平定三秦,,然後俘虜了魏王豹,平定魏地,又向北攻打代國,殺了代國國相夏說,改旗易幟一舉擊垮趙國,生擒趙王歇,又在降將廣武君的建議下虛張聲勢,迅速降服了燕國。渡過平原津,殺了楚將龍且,平定了齊國。風光一時無兩。可以這麼說,

劉邦的大半個江山,都是韓信打下來的。

那麼韓信是不是真的有反心呢?《史記.淮陰侯列傳》有兩段記載。1、韓信殺了龍且後,項羽非常害怕,派武涉去勸反韓信:“天下共苦秦久矣,相與戮力擊秦。秦已破,計功割地,分土而王之,以休士卒。今漢王復興兵而東,侵人之分,奪人之地,已破三秦,引兵出關,收諸侯之兵以東擊楚,其意非盡吞天下者不休,其不知厭足如是甚也。且漢王不可必,身居項王掌握中數矣,項王憐而活之,然得脫,輒倍約,復擊項王,其不可親信如此。今足下雖自以與漢王為厚交,為之盡力用兵,終為之所禽矣。足下所以得須臾至今者,以項王尚存也。當今二王之事,權在足下。足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項王今日亡,則次取足下。足下與項王有故,何不反漢與楚連和,參分天下王之?今釋此時,而自必於漢以擊楚,且為智者固若此乎!”

大意就是說:劉邦貪得無厭,天下兵馬不消滅完了決不會罷休,為人又不講信用,反覆無常,雖然現在你自覺與劉邦交情深厚,劉邦日後必不會加害,但如果項羽真的滅亡了,那下一個要消滅的就是你了,與其坐以待斃,不如趁現在另起爐灶,與劉邦項羽三分天下自立為王。2、武涉勸反無果後,齊人蒯通又去勸反,希望能以奇計說動韓信:

“天下初發難也,俊雄豪桀建號壹呼,天下之士雲合霧集,魚鱗櫜鵷,熛至風起。當此之時,憂在亡秦而已。今楚漢分爭,使天下無罪之人肝膽塗地,父子暴骸骨於中野,不可勝數。楚人起彭城,轉鬥逐北,至於滎陽,乘利席捲,威震天下。然兵困於京、索之間,迫西山而不能進者,三年於此矣。漢王將數十萬之眾,距鞏、雒,阻山河之險,一日數戰,無尺寸之功,折北不救,敗滎陽,傷成皋,遂走宛、葉之間,此所謂智勇俱困者也。夫銳氣挫於險塞,而糧食竭於內府,百姓罷極怨望,容容無所倚。以臣料之,其勢非天下之賢聖固不能息天下之禍。當今兩主之命縣於足下。足下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臣原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參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夫以足下之賢聖,有甲兵之眾,據彊齊,從燕、趙,出空虛之地而制其後,因民之慾,西鄉為百姓請命,則天下風走而響應矣,孰敢不聽!割大弱彊,以立諸侯,諸侯已立,天下服聽而歸德於齊。案齊之故,有膠、泗之地,懷諸侯以德,深拱揖讓,則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於齊矣。蓋聞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原足下孰慮之。”

其實意思大概也和武涉說的差不多,兩次勸反韓信都沒有回絕,也沒有答應,就是謝了說客的來意,容我再考慮考慮。應該說當時韓信是已經動心了的,但又覺得劉邦對他厚恩,他又為劉邦的壯大立下了這等功勞,想必劉邦必不加害,抱著對劉邦的信任,兩次“策反”韓信都未付諸行動。這也為他日後被殺埋下了禍根。叱吒風雲的淮陰侯,“兔死狗烹”的悲慘結局,孰之過?

然而“垓下之圍”擊敗項羽後,劉邦立馬就削弱了韓信的權力,韓信從齊王被貶為楚王,此時的韓信依舊對劉邦抱有希望,直至好友鍾離昧之死,韓信被人誣告謀反,被戴上刑拘押往洛陽,貶為淮陰侯,雖然免去一死,但韓信已經相信了與君王只能共患難,不能同甘甜的道理,也發出了:

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的感嘆。

五年後,韓信終於被蕭何和呂后設計害死。《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的是,陳豨造反,高祖領兵親征,韓信託病不出,欲為陳豨內應,打算去襲擊呂后和太子,被人告發,於是呂后和蕭何就設計把韓信騙入宮中殺掉,滅了三族。韓信是不是真的要謀反,我們已不得而知,但他確確實實被殺了。韓信死前說了一句: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我想,此時他應該已經真正看清了劉邦是不可能讓他獨活這個事實了吧。兔死狗烹,是歷代君王鞏固自己權力的慣用伎倆,而韓信卻始終相信劉邦會讓自己善終,這也許就是他最大的悲哀吧。

工於謀天下,拙於謀一身。大概就是這位漢初傑出軍事家的最好評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