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評|資本逐利無可厚非,但別「調戲」公共利益

人民网评|资本逐利无可厚非,但别“调戏”公共利益

人民网评|资本逐利无可厚非,但别“调戏”公共利益

過去幾年,“互聯網”無疑是最火熱的行業。傳統行業積極向互聯網靠攏,互聯網“+”已成為一種趨勢和時尚。基於此而形成的新經濟新業態,在一定程度上積蓄著經濟新動能。

然而,“熱”未必代表“好”,“快”未必就是“對”。僅在2018年,有的信息傳播平臺因扭曲價值觀而被約談甚至遭下架整治,一些P2P平臺大規模“爆雷”並觸發金融風險,有些頗具爭議的購物APP因上市而遭遇抵制……這些處於輿論旋渦的互聯網企業,無不是短期成名、迅速成長、瞬間壯大,曾讓人驚豔羨慕,而後又問題迭出,無法收拾。

為何反差如此之大?畢竟,很多公司在創始之初,初衷很好,平臺很好,創意很好,但在實際創業過程中,有的先天不足,有的勉為其難,有的一廂情願,在實際操作中發現,“資本”有時很給力,有時很無力。有人說,他們被資本“綁架”了。其中的因果關係恐怕較為複雜,但也不失為觀察新經濟的另一種視角。

公允地說,資本為人類發展起到了不容忽視的助推作用,馬克思曾說,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如今,包括互聯網行業在內的新經濟形態,之所以能在很短時間內成長壯大,資本立下了汗馬功勞。

但現實實踐並不如經濟理論那樣“看起來很美”。近些年,“資本與技術才是真正的公益”論調就大行其道。細看一些案例,無論是網約車平臺合併,還是共享單車併購,亦或是外賣平臺、直播平臺、遊戲平臺等進行“贖與購”,資本影子無處不在。不難發現,只要是風口領域,都有資本介入,也都朝著“大而不倒”的壟斷規模邁進。“砸錢”與“聯姻”的背後,不再是產品至上、用戶第一,往往變成賺錢與估值,並帶有些許狂歡與迷惘。以至於企業做大做強了,用戶利益的蛋糕萎縮了。換言之,資本逐利無可厚非,但別“調戲”公共利益。

資本有資本的邏輯,但公共群體更有公益的邏輯。搞直播,不能既賺眼球又賺流量,卻不管道德底線與價值取向;推遊戲,不能只考慮用戶數和活躍度,卻不保護未成年人;拼購物,不能為了省錢而省錢,卻任由假貨、冒牌、山寨肆意橫行;做企業,不能只在乎“錢途”而不顧忌“臉面”,甚至遇事後企圖把持網絡輿論、“公關”政府部門……道德法律、價值觀念、公共安全、知識產權等,這些關乎長遠發展與公共利益的條條線線,始終都應該成為優先選擇,而不能被資本左右,更不允許被“資本通吃”後的那個“龐然大物”所控制。“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

資本市場的法律法規要想產生威懾力,離不開所有市場參與主體對法律的敬畏。實際上,“資本通吃”是個偽命題,在任何時候,任何體制條件下,資本必須有序運行,決不能讓其成為脫韁的野馬,橫衝直撞,胡作非為。

新經濟應在發育、發展、壯大之際,努力成為好經濟。這就不能只有“資本思維”,而忽視公共價值這條底線;不能只有“程序員思維”,而缺乏道德倫理這根弦;不能沉醉在技術平臺中,而丟棄了基本的社會責任。一言以蔽之,新經濟不排斥資本的功能,但當資本目標與公共利益發生衝突時,就要毫不猶豫地選擇服從公共利益。

新經濟,如何做到既熱又好,既快又對,正是我們從業者在新時代必須面對的問題和需要著力的地方。中國資本市場發展至今,早已成為金融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今天的市場得來不易,投資者的信心得來不易,應加倍珍惜。只有明確資本走向,扎牢法治圍欄,相關部門對市場中各種違法違規行為嚴加防範、嚴厲打擊,以法治贏得投資者的信任,才能讓資本有效助推經濟發展,而這應該成為普遍的常識與最大限度的共識。

人民网评|资本逐利无可厚非,但别“调戏”公共利益人民网评|资本逐利无可厚非,但别“调戏”公共利益
人民网评|资本逐利无可厚非,但别“调戏”公共利益

覺得不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