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现实中姓氏之争的应对方式

在一些地区,“80后”婚姻中的姓氏之争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为了缓解这个矛盾,近年来出现了很多应对机制。

一、生两个孩子

了解到在该地区,生两个孩子是解决这一矛盾最流行的方式。首先,当前的生育政策允许夫妻双方生两胎,这为昆山地区解决姓氏之争提供了较为有力的政策支撑其次,该地区的经济相对发达,而且“8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80后”夫妻及其父辈一般都能负担起抚养两个孩子的费用再次,生两个孩子,一个随母姓一个随父姓,是一种比较公平的婚前协商方式,对“80后”今后的婚姻生活的“80后遗”影响也相对较小。

“为了小孩子的姓氏,我们两方的父母不知道吵了多少次。我父母要求小孩子的姓随我,我也能理解。但是,毕竟小孩的爸爸也是独生子,要考虑到他的感受,不然这日子就没法过下去了。结婚前我们打算只生一个的,双方也没商量孩子的姓问题。我打算和父母商量一下,以后再生一胎随我姓,现在还没出生的这个孩子就随爸爸姓。可能这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了,天天吵也不是办法。”

婚姻现实中姓氏之争的应对方式

“我们家是两家并一家的,两面的家庭条件都不错,以后生两个小孩最好,一面姓一个。他们小的不肯带我们来带好了,养不起我们有钱,我们老的在家也没事干,一方都有个小孩子在家热闹些。”

的确,生两个孩子是面对这一矛盾比较好的解决方式,且在夫妻是“双独”的前提之下得到了生育政策的支持,但是也存在很多弊端,诸如先姓哪一方后姓哪一方、生第二胎后要求换姓等矛盾也频繁出现在“80后”的婚姻中。而且在昆山,一般来说如果婚前协定生两个孩子,那么孩子随哪一方姓就由哪一方的父辈照顾长大。姓氏甚至还成为了判定家庭财产继承权的符号与代码,即孩子姓氏随哪一方,今后也就拥有对这一方父辈乃至祖父辈财产的继承权,由此双方不可避免地对姓自己那方的孩子存在偏爱与资源分配的不公正。所有这些,都不利于为下一代创造一个良好、公平的家庭生活环境。家庭是孩子社会化的第一个场所,父亲、母亲在家庭中分别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下一代生活方式的形成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若父亲与母亲在两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存在着角色扮演与资源分配上的失衡,不仅不利于家庭代际与代内关系的维系,也不利于下一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还会影响到他们今后对婚姻生活的理解。我们应该认识到现代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婚姻家庭中的生育目的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增补劳力”、“传宗接代”以及“养老送终”等内容,下一代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的形成也应该成为婚姻生育目的中的重中之重。

婚姻现实中姓氏之争的应对方式

我国现在还处于从传统到现代过渡的转型社会的特殊时期,姓氏之争是各种观念冲突与变迁的反应。有人认为,生两个孩子分别随父姓和母姓,在一定程度上是解决传宗接代、养老送终等姓氏之争中常见矛盾的方式之一,但不应该成为影响下一代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形成的负面因素。“80后”夫妻双方及其父辈应该在看到其优势的同时警惕其对下一代形成的不利影响,从而在对下一代两个孩子的资源分配、情感慰藉以及教育培养上注重使用平衡合理的方式。

二、采用“复胜”

“复姓”也是解决这一矛盾比较多用的方式。“复姓”即父姓十母姓,也就是说,孩子姓父亲母亲的姓,而母亲父亲的姓则紧随其后。这种比较独特的方式既保留了原有的姓氏,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双方家长的共同心愿。了解到,该市的“复姓”越来越多,访谈的过程中也听到了如“梁施军俊”、“易阳子希”等带有复姓的名字。而且,据被访者描述,小孩子都很喜欢这样的姓氏,因为独特的姓氏为他们在班上赢得了老师的关注,也是他们在同龄群体中受欢迎的原因之一。然而,很多被访者也表现出对“复姓”这一解决方式的怀疑与不满“给小孩子姓两个姓,哪个放在前、哪个放在80后才算公平我们这里一直只承认姓名中的第一个字是孩子的姓,如果我女儿的姓放在第二个,那这个姓不就成了“名”了,根本解决不了实质的问题。

三、采用“第三姓”

有一些“80后”家庭面对姓氏权的争夺,采取了独特的解决方式,即采用“第三姓”。“第三姓”是指小孩既不随父亲姓,也不随母亲姓。在访谈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小孩用的是祖父辈的姓,甚至还了解到有孩子的姓是“造”出来的,如“点”姓等,这些姓氏在原有的姓氏族谱中是不存在的,现在却成为“80后”婚姻中姓氏争夺战的产物。中国曾经有万千多个姓氏,如今仅存千多个,新姓氏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丰富中国的姓氏资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革新与维系有重要的作用。但是,能够接受“第三姓”的“80后”及其父辈毕竟是少数,因此,其对于解决姓氏争夺矛盾的作用也是极其微弱的。“第三姓”虽然在表面上为解决姓氏之争提供了一个较为公正的解决方式,也为丰富姓氏资源作了相应的贡献,但却并不具备实质上的意义。

婚姻现实中姓氏之争的应对方式

四、取两个名字

还有一些“80后”夫妻为了缓解姓氏之争带来的不必要的矛盾,给孩子取两个名字,大名随父亲母亲的姓,小名随母亲父亲的姓或者在户口本的曾用名栏写上一个名字,随母亲父亲的姓,而现用名随父亲母亲的姓。在访谈的过程中,了解到有一对“80后”夫妻甚至为了避免争吵,在女方的父母面前称小孩为“张冬冬”,而在男方的父母面前称小孩为“李冬冬”,并且分别把这两个名字放在户口的曾用名和姓名上。这种方式是“80后”夫妻应对双方父辈的一种无奈的做法,也是他们为维持代际关系而采取的所谓的“温柔的坚持”。

综合来看,在现实中“80后”应对姓氏之争主流的是采取生两胎的方式,一方面其获得了相应生育政策双独的情况下可以生两胎的支持另一方面其也与姓氏之争中体现出来的生育观念、养老观念、财产观念、家族观念,甚至是男权主义观念与女性主义观念的博弈相契合,具有一定的效力。而其他三种方式—采用“复姓”、“第三姓”以及取两个名字等方式由于对姓氏之争缓解的深人性不够,并且缺少现实条件的支持,被采用的情况相对较少。

受家庭结构转变、文化变迁、经济发展以及“80后”自身因素等影响,该地区的姓氏之争越来越多,并且呈现出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在面对这个矛盾时,“80后”婚姻家庭也采取了相应的解决方式和应对机制,如生两胎、采用新复姓、取两个名字等,使姓氏之争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和。姓氏之争表面上是“80后”婚姻家庭中的日常矛盾,实质上背后是生育观念、养老观念、财产权利与利益观念之争,对家庭关系和家庭结构形成了相应的冲击。姓氏之争,作为传统和现代社会各类观念的抗争与博弈,能否在行动者的能动性之下获得新的格局,还需进一步探讨。

婚姻现实中姓氏之争的应对方式

在现阶段,面对“80后”婚姻中的姓氏之争,认为只有在矛盾主体意识到夫妻关系是婚姻中的重中之重、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其价值应该得到尊重、要正确看待姓氏传统文化等本质性的问题,矛盾才能得到本质上的缓解。且在目前,由于对孩子的姓氏权没有明确的立法规定,这种争论也没有章法可循,只能依据人伦情理进行相应的协调。面对姓氏之争,一方面,“80后”夫妻应该对自己的婚姻进行正确的定位而不是对父辈盲目的服从,在父辈面前学会“温柔的坚持”另一方面,父辈也应该把子女的婚姻幸福、他们下一代的幸福看为重中之重,而不应该“越权”与“越位”于“80后”的婚姻中,避免“80后”夫妻的婚姻及其下一代孩子的幸福成为他们姓氏争夺战下的牺牲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