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市场导报》:为消费者维权,铁肩担道义

□本报记者 黄琳

专业报如何突出行业特色,做出深度、做出品牌?浙江《市场导报》以维护消费者权益为己任,开展消费维权,做出自己的特色。

“维权工作体现的是一份责任担当,我们的记者需要克服维权工作中产生的不敢做、不愿做、不想做的情绪,主动亮剑,挑战各种侵权行为,切切实实地帮助老百姓解决消费纠纷。”市场导报社社长叶建华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

敢于碰硬,克服“不敢做”心态

2016年,《市场导报》“3·15”特刊刊发的一则报道《都“零差率”了,为啥有的药还得加价买?大医院旁的小药店玄机》。根据一些患者的投诉,该报记者发现,在杭州,一些大医院违背医疗改革的初衷,通过自办药店的方式,规避零差率、药占比等制度约束,加价售药,以药牟利。

采访中,个别医院自恃地位特殊,以强势的态度拒绝记者追问,有的甚至通过相关方面向报社施压。该报社领导顶住压力,记者进一步通过多渠道的广泛调查,深度剖析,最终揭露医院以药牟利的真相。

这篇维权报道颇具震撼力。浙江省领导随即作出重要批示,责令相关部门调研核实,并拿出对策。数月以后,浙江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经专项调研,出台了《关于加强公立医院自办药店管理工作的通知》,剑指公立医院自办药店规避药品销售零差率、药占比等医改举措的行为,切断了公立医院以药牟利的路径,此举在全国开风气之先,深受消费者好评。

不怕琐碎,克服“不愿做”情绪

“做好消费投诉处理,不仅仅是报社的专业特色所在,更是报社紧密联系群众、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有效路径,社会效益不可估量。”叶建华表示,本着“给您一个支点,让您挺直腰杆”的宗旨,《市场导报》在消费者和经营者之间搭建起了疏导矛盾、化解矛盾的桥梁。

如该报刊发的《美容店巧舌如簧哄与骗 76岁大妈美容花41万》一文,讲述杭州一位大妈遭遇美容店的洗脑式营销,在短短几个月时间被骗交纳了41万元。老人的家属得知后,经过长期交涉,对方没有丝毫悔意。最终,在记者的帮助下,美容店才退还大妈未消费的23万元。

《市场导报》在相关维权版面上开设的《维权微记录》专栏,是长年累月服务读者的最好见证。多年来,该报记者时刻抓住点点滴滴的碎片时间,投入到帮助广大读者解决“琐碎小事”的工作之中。其中,有特色的案例则被挑选出来,在专栏中刊载。不以善小而不为,已成为该报记者所秉持的理念。他们的付出,收获了满满的称赞和表扬,维权中心的办公室里,挂满了各种各样的锦旗。

拒绝利诱,克服“不想做”思想

对于“送上门”的利益诱惑,《市场导报》上下形成共识,要坚持新闻工作者的情怀和媒体的品格,不能为非法利益所左右,坚决拒绝物质利益的诱惑和公关。

该报记者曾经在调查一起环境污染案件时,遭遇来自污染企业的“糖衣炮弹”。企业负责人一边应付记者的提问,一边表示要在该报上投放广告。最后,企业负责人干脆直白地表示,希望花钱解决,就不要再在污染方面紧追不舍了。对于赤裸裸的利诱,该报记者当场予以拒绝,按照正常的步骤完成采访,予以曝光。最终,当地环保部门对这家企业作出罚款,并责令其停止生产。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该报维权中心主任陈彤告诉记者:“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是一种社会良知和济世情怀,不能为了一时的蝇头小利而向违法者低头,更不能为了一时的经营业绩被无良经营者收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