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市場導報》:爲消費者維權,鐵肩擔道義

□本報記者 黃琳

專業報如何突出行業特色,做出深度、做出品牌?浙江《市場導報》以維護消費者權益為己任,開展消費維權,做出自己的特色。

“維權工作體現的是一份責任擔當,我們的記者需要克服維權工作中產生的不敢做、不願做、不想做的情緒,主動亮劍,挑戰各種侵權行為,切切實實地幫助老百姓解決消費糾紛。”市場導報社社長葉建華告訴《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

敢於碰硬,克服“不敢做”心態

2016年,《市場導報》“3·15”特刊刊發的一則報道《都“零差率”了,為啥有的藥還得加價買?大醫院旁的小藥店玄機》。根據一些患者的投訴,該報記者發現,在杭州,一些大醫院違背醫療改革的初衷,通過自辦藥店的方式,規避零差率、藥佔比等制度約束,加價售藥,以藥牟利。

採訪中,個別醫院自恃地位特殊,以強勢的態度拒絕記者追問,有的甚至通過相關方面向報社施壓。該報社領導頂住壓力,記者進一步通過多渠道的廣泛調查,深度剖析,最終揭露醫院以藥牟利的真相。

這篇維權報道頗具震撼力。浙江省領導隨即作出重要批示,責令相關部門調研核實,並拿出對策。數月以後,浙江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經專項調研,出臺了《關於加強公立醫院自辦藥店管理工作的通知》,劍指公立醫院自辦藥店規避藥品銷售零差率、藥佔比等醫改舉措的行為,切斷了公立醫院以藥牟利的路徑,此舉在全國開風氣之先,深受消費者好評。

不怕瑣碎,克服“不願做”情緒

“做好消費投訴處理,不僅僅是報社的專業特色所在,更是報社緊密聯繫群眾、貼近群眾、服務群眾的有效路徑,社會效益不可估量。”葉建華表示,本著“給您一個支點,讓您挺直腰桿”的宗旨,《市場導報》在消費者和經營者之間搭建起了疏導矛盾、化解矛盾的橋樑。

如該報刊發的《美容店巧舌如簧哄與騙 76歲大媽美容花41萬》一文,講述杭州一位大媽遭遇美容店的洗腦式營銷,在短短几個月時間被騙交納了41萬元。老人的家屬得知後,經過長期交涉,對方沒有絲毫悔意。最終,在記者的幫助下,美容店才退還大媽未消費的23萬元。

《市場導報》在相關維權版面上開設的《維權微記錄》專欄,是長年累月服務讀者的最好見證。多年來,該報記者時刻抓住點點滴滴的碎片時間,投入到幫助廣大讀者解決“瑣碎小事”的工作之中。其中,有特色的案例則被挑選出來,在專欄中刊載。不以善小而不為,已成為該報記者所秉持的理念。他們的付出,收穫了滿滿的稱讚和表揚,維權中心的辦公室裡,掛滿了各種各樣的錦旗。

拒絕利誘,克服“不想做”思想

對於“送上門”的利益誘惑,《市場導報》上下形成共識,要堅持新聞工作者的情懷和媒體的品格,不能為非法利益所左右,堅決拒絕物質利益的誘惑和公關。

該報記者曾經在調查一起環境汙染案件時,遭遇來自汙染企業的“糖衣炮彈”。企業負責人一邊應付記者的提問,一邊表示要在該報上投放廣告。最後,企業負責人乾脆直白地表示,希望花錢解決,就不要再在汙染方面緊追不捨了。對於赤裸裸的利誘,該報記者當場予以拒絕,按照正常的步驟完成採訪,予以曝光。最終,當地環保部門對這家企業作出罰款,並責令其停止生產。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該報維權中心主任陳彤告訴記者:“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是一種社會良知和濟世情懷,不能為了一時的蠅頭小利而向違法者低頭,更不能為了一時的經營業績被無良經營者收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