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山电工11年的山间奇遇

我叫吴芳敏,是金塘供电所的一名供电员工。

金塘供电所的服务范围位于湖北、江西两省交界处,在幕阜山区。这是一个出门见山的地方,森林覆盖率超过80%,平均海拔超过800米。

因此,人们都称我们为“跑山电工”。

跑山电工11年的山间奇遇

巡线路上的“定点加水站”

2007年8月,作为新员工的我第一次跟随师父巡视10千伏九曲线。这一年,师父45岁。本以为他和蔼可亲,可没想到……

早上5点,临出门的时候,师父往我的挎包里塞了三瓶水,可自己却只带了一瓶。

我数了数包里的水,一共六瓶。背起重重的包,心想:“这老师父自己不背,硬塞给我,真会欺负新人!”

巡线路上,我学着师父在草丛里左右摆动木棍,挎包也跟着手臂来回晃动。山路颠簸,我越来越感觉挎包里的水成了负担。特别是上下坡的时候,稍不小心就容易摔倒。

夏季树林里异常闷热,还好山里有溪流,师父每到一处溪流,总会招呼我一起洗把脸,休息一下。

跑山电工11年的山间奇遇

中午的时候,我已经喝完了两瓶水,可是师父一瓶水都没喝完。我路上一直在想:“他怎么还不找我拿水,挎包太重了。”

跑山电工11年的山间奇遇

抵达终点的时候,我既好奇又心有不甘地问师父——

师父,您一瓶水都没喝完,不渴吗?

路上不是有溪水吗,我喝了好几瓶啊。

那您为什么要我背这么多水啊?

不吃点苦,你怎么记得哪里有溪水啊。巡线不能光看头顶上的线路,还要注意周边的环境。再说了,巡线还是很考验体力的,我看你要加强锻炼。

原来,师父这是在考验我啊!

从那以后,我经常留意线路附近的情况,也学着师父只带一瓶水,渴了就去附近“定点加水站”加水。

跑山电工11年的山间奇遇

到今天,算起来,这“定点加水站”已经伴我11年了。

一把砍刀一条路

刚开始巡线的时候,师父总跟我说:“出发的时候,要带一把砍刀。”

临上山的时候,师父用砍刀砍了两根棍子,他一根、我一根。“多根棍子多条腿。”

跑山电工11年的山间奇遇

山路崎岖陡峭,树木、茅草密布。师父在前面探路,我跟在后面。师父探路的方法就是用手里的木棍“打草惊蛇”。

师父,这棍子有啥作用?

别小看这根棍子,如果遇上雨雪天,路上难免打滑,这棍子就当一条腿使了。

噢,难怪您说多根棍子多条腿。

巡线路上,一会遇到高出一人的茅草,一会遇到密密麻麻的荆棘,都得用砍刀清除。

跑山电工11年的山间奇遇

“芳敏,往后退!”一天,师父一砍刀下去,竟然捅了一个蜂窝。

“师父,快跑!”又一天,我一砍刀下去,一条蛇窜了出来。

跑山电工11年的山间奇遇

冬天下雪结冰的时候,我和师父用砍刀在山路上凿出一排搭脚的冰坑,互相帮扶着上山。

跑山电工11年的山间奇遇

“山上很多地方原来没有路,都是电工用砍刀砍出来的路。”当地百姓这样说。

一人一湾一盏灯

九曲线送的电,都是通往深山里的小村庄。11年的电工生涯,让我们和山里的村民成了亲人。

家住老胡洞村腊树坳的王初香老人已经在这个小湾子里住了大半辈子。早些年,儿女成家出了村,后来老伴也去世离开了。如今,只有她一个人还生活在这个偏僻的湾子里。

跑山电工11年的山间奇遇

2015年5月的一天,腊树坳的配电变压器老化烧毁了。75岁的王初香只能靠蜡烛照明。

跑山电工11年的山间奇遇

要通电,就得重新安装变压器。一个人,一个湾子,一年才用一百来度电。

咱们需要费这么大劲为她一个人送电吗?不如劝她搬出湾子跟孩子一起住。

老人在山里住了一辈子,搬到外面不习惯。我们得体谅老人家。

师父……

别说了,快跟我去腊树坳看一下,明天给那里装变压器。

这么多年,我已经习惯了跟着师父吃苦受累。

从供电所到腊树坳,除了要翻越海拔1200多米的横埂岭乡村公路,还要步行2公里的羊肠小道才能到达。

当我们做完勘测回到供电所,已是掌灯时分。

跑山电工11年的山间奇遇

前期勘测还算容易,可将变压器运过去真是困难重重。

第二天,我们用两根粗木棍穿过变压器的两个铁吊环,由8个人轮换抬着运输……

一路上许多村民都跑来帮忙。

跑山电工11年的山间奇遇

翻过盘山公路,穿过20厘米宽的羊肠山道,又经过几座小木桥……

经过几个小时的艰难跋涉,变压器终于抬到了王初香老人家屋后小山的配电台区上。

跑山电工11年的山间奇遇

下午2点多,王初香老人家里的灯重新亮了起来。老人用山泉水泡了自己采制的茶逐个送到我们手中:“伢仔,喝点水,多喝点。”

跑山电工11年的山间奇遇

这样的故事,在九曲线沿线经常上演。

2018年除夕前夜,我们还赶到界上村7组,给刚刚从危房搬迁到新居的贫困户叶明良家接上了电。

跑山电工11年的山间奇遇

前些年,一位村民被蛇咬了,一个人躺在山路上动弹不得,正巧被师父和我遇见。我们把伤者背下山,第一时间送去治疗。

跑山电工11年的山间奇遇

11年行走在九曲线上,我的脸变黑了,手上的老茧长出来了。但是,干活更利索了,和村民之间的距离也更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