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行30億美元債券,是測試還是預示調整?

黃金週差不多過去一大半了,可是在黃金週前,有這麼一則消息不知道你注意到了嗎?節前,財政部發文說,將會在香港發行30億美元的主權債券,在目前這個時候,在和美國這場大戲正酣的時候,在我們經濟減速壓力越來越大的時候,財政部的這次發債,而且還是美元債券,這個有點罕見的舉動,似乎讓人多了很多值得回味的地方。我想,不妨大膽猜想一下,這次財政部的舉動,單單只是融資還是想測試些什麼呢?

發行30億美元債券,是測試還是預示調整?

這次債券的發行,之所以說是罕見,是因為在過去的14年裡,算上這次,我們僅僅只有三次,是發行以美元計價的債券。上次的發行是去年10月,而這次的發行,選在這個時間點,讓人覺得似乎就有點是像在測試境外投資者的信心。即在目前這個時間節點,境外的投資者到底對我們經濟的信心究竟如何?回想去年那次20億美元債券發行時,超過10倍的投標倍數,在目前經濟形勢要比去年差很多的情況下,今年的投標倍數很值得期待?

發行30億美元債券,是測試還是預示調整?

其次可能是利率,準確說應該是利差,還記得在今年4月,央行行長易綱在博鰲亞洲論壇上的那次講話嗎?那次講話中,易綱提出,中、美之間利差的“舒適區間”,應該在80至100個基點左右,那這次債券發行的利率會是多少,特別是在9月份FEB升息,且接下來仍會升息的預期下,還有就是這些天,美國債市,美債被投資人拋售,導致美債利率收高的背景下,這次30億美元債券的發行利率會是多少,是否會測試試探那個所謂的“舒適區間”。

發行30億美元債券,是測試還是預示調整?

眾所周知,目前我們的經濟形勢要比去年差很多,而最近偏弱勢的經濟數據也似乎可以很好的佐證這些,因此在這些情況下,這次財政部的美元債券發行都彷彿多了一份測試的意味在裡面。如果,如果認購倍數,如果利率都不錯,那或許可以展現一個主權信用仍然相當強勁的面相,而這樣的面相在目前貿易爭端仍在持續的情況下,聯想到易綱貨幣學派的背景,是不是會意味著,我們後面的貨幣政策會出現相應的調整呢?這或許便是這次測試的目的,當然這一切僅僅只是我個人的一些猜想,不過2018年或許註定是不平靜的一年,離年底還有不到3個月的時間,很多東西相信或許很快,我們就會看到結果。

我的論述不一定完全正確,但是我希望可以讓你對於事情有多一個方面的瞭解,希望藉此可以幫助你更好的瞭解事情的本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