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背上的「盡忠報國」是這麼來的!

孟母三遷,岳母刺字,這些都是民間流傳下來的小故事,有很深的教育意義。不禁讓人覺得,凡是一心為國的大英雄,都必然有一位深明大義、知書達理的母親。那麼,岳飛的後背上是否刺有“盡忠報國”四個大字呢?如果有,真的是岳母親手刺上去的嗎?

岳飛背上的“盡忠報國”是這麼來的!

很多史書都對岳飛背後的刺字作出了記載。首先來看《鄂國金佗粹編》中第九卷《遺事》中的一段文字:“先臣天性至孝,自北境紛擾,母命以從戎報國,輒不忍。屢趣之,不得已,乃留妻養母,獨從高宗皇帝渡河。河北陷,淪失盜區,音問絕隔。先臣日夕求訪,數年不獲。俄有自母所來者,謂之曰:‘而母寄餘言:為我語五郎,勉事聖天子,無以老崛為念也。’乃竊遣人迎之,阻於寇攘,往返者十有八,然後歸。先臣欣拜且泣,謝不孝。”而在《宋史·何鑄傳》中描寫岳飛被審間的時候提道:“飛袒而示之背,背有舊涅‘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深入膚理”這四個字說明盡忠報國四個字已在岳飛背後多年,結合上面一段古人留下的文章,岳飛的母親要求他為國家效力,其間託人轉告,勿念家中老小,並未提及刺字一事。

岳飛背上的“盡忠報國”是這麼來的!

轉而到了岳飛被審問,背上的盡忠報國就已經“深入膚理”,刺字的時間上首先出現了疑問。其次,就刺字這件事而言,岳飛之母雖深明大義,但畢竟只是一名村婦,中國自古講的是“女子無才便是德”,不要說刻字,可能連字都不識。對於刺字這門手藝,也不是誰都可以的,這一點從《水滸傳》中就可以得到證實。《水滸傳》第八回中說道林沖要被在臉上刺字發配充軍的時候,有這樣的文字“喚個文筆匠,刺了面頰”;第十二回說到楊志被判刑的時候也提及“喚個文墨匠人,刺了兩行金印,迭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軍”。可見,刺字這件事的確不是誰都會的。

岳飛背上的“盡忠報國”是這麼來的!

那麼岳飛背上“盡忠報國”四個大字到底是誰刻上去的呢?明朝末年,馮夢龍所撰寫的《精忠旗》一書給了人們一個答案。書中第二折“嶽侯涅背”就告訴了我們岳飛背上的字到底是誰刻上去的。後人摘錄出這樣的文字:生說:“張憲,你把刀來,在我背上深深刻‘盡忠報國’四字。”生“解袍露背介”,末說:“怕老爺疼痛。”“生大怒介”,說:“唉,我岳飛死且不懼,怕什麼疼痛!”末說:“既如此,小人大膽動手了!”“作刻介”,末說:“刻完了。”生說:“與我以墨涅之。”“末應涅介,外與生穿衣”,末說:“老爺固然立志報國,何苦忍此疼痛?”生說:“張憲,如今為臣子者,都則面前媚主,背後忘君,我今刻此四字於背上呵,喚醒那忘主背君的,要他回顧。”這裡的“生”指的就是岳飛,而末指的就是張憲,也就是說,岳飛背上的“盡忠報國”並不是他的母親刻上去的,而是張憲刻的。刻這四個字的目的也不是像後人流傳的那樣,是岳母為了時刻提醒岳飛要盡忠報國,而是岳飛要給背主忘君的人敲一個警鐘。

岳飛背上的“盡忠報國”是這麼來的!

而岳母刺字的傳說則是直到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如是觀傳奇》的問世才出現的。這本書中第一次出現了岳母為岳飛刺字的情節,說岳母刺字是為了提醒岳飛要時刻記得盡忠君主。並且這時已將先前的“盡忠報國”訛傳為“精忠報國”。此後清朝與岳飛相關的各個版本的書籍都會以此為鑑,添加岳母刺字這一段,場面描寫也是越來越具體,越來越激昂悲壯。自此,岳母刺字的故事就這麼被大家誤傳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