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制作不用唱片公司?这家线上公司联合创作者让3亿人为之疯狂

音乐制作不用唱片公司?这家线上公司联合创作者让3亿人为之疯狂

Smule是一款可以让你线上唱卡拉OK的音乐APP、全球超过3亿用户。2008年创立以来,Smule连续七年保持70%左右的成长。用户只要有智慧型手机,都能随时随地直播欢唱并保存影像,同时享受媲美专辑MV的效果和剪辑工具,更厉害的是,还能跟全世界的陌生人或大牌明星即时互动。

目前在Smule平台上,每天增加2千5百万则影音短片、每月活跃用户达5000万人次,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音乐协作及社交平台,估值超过6亿美元。执行长Jeff Smith在经营策略上有哪些独到之处?

创新点:「不完美」才能吸引更多用户,用「数据」和「社群」颠覆音乐产业。

本文四大重点:1. 抓住用户心理,让「体验」与「社交」成为无法替代的竞争优势。2. 专注社群经营,让用户成为最佳产品代言人。3. 翻转音乐产业链,直接和词曲创作人授权避开版权争议。4. 音乐产业的下一个战场:年轻族群和新兴国家。

Smule执行长Jeff Smith和音乐的渊源颇深。他4岁开始学弹钢琴,大学就读Stanford电脑科学系时也选修一些音乐相关的学分,毕业后进入IBM、HP等科技大厂工作。绕了一圈,辞职后开始创业之路,共同创办的三间公司先后都顺利公开上市或被收购,其中一间提供音乐分享服务的公司「Simplify Media」在2010年被Google买下。

音乐制作不用唱片公司?这家线上公司联合创作者让3亿人为之疯狂

卖掉公司后,Smith又回到Stanford电脑音乐研究中心(CCRMA)攻读音乐博士,研究主题是音乐在跨文化族群间如何传播,以及各大洲对音乐类型偏好的相关性分析。取得博士学位后,Smith继续留下教书,一边研究如何用科技帮助人们轻松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在一次讲座中,他与擅长把3C设备变成随身乐器的王戈教授一拍即合,于是找了在业界认识的创投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支持,两人一起创办了Smule。

1. 抓住用户心理,让「体验」与「社交」成为无法替代的竞争优势

Smule之所以成功,主要是掌握人们想让自己更「完美」的心理,但Smule用的却是「不完美」的策略。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看起来更帅、更美,所以「Instagram」、「无他相机」等具备修图功能的美照APP一推出就大受欢迎,因为一般人也能自行调整滤镜、加上简单特效做出漂亮照片与社群分享。

音乐制作不用唱片公司?这家线上公司联合创作者让3亿人为之疯狂

而Smule也用类似的手法把用户变身成为聚光灯下的明星歌手,因此许多投资人看好Smule能成为音乐界的Instagram。不过主打影音内容的新创公司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让客户乐意上传作品?」,Smith和他的团队自然也无法避免这道难题。

Smule刚推出时,流量成长不如预期。团队把报表打开一看,发现很多用户唱到一半就中途放弃。经过仔细分析,他们找到了主要原因:当人们对一首歌掌握度不高时,下意识会把速度加快、不停抢拍,导致作品听起来不尽理想,最终影响了用户上传作品的意愿。

于是,他们决定修改程序,一旦侦测到用户唱歌的速度变快,就悄悄在歌曲的段落与段落间加入些微延迟,让节奏在不知不觉中稳定下来。虽然整体节奏与原曲相比也不算完美,却让用户有更完整的体验。

这个细微调整的确奏效,用户半途而废的比例显著下降,开始踊跃分享自己完成的精彩影片,流量也有了起色。

此外,Smule的最大卖点在于社群互动,用户可以彼此合唱、也能和Ed Sheeran、Jessie J等超级巨星同框飙歌,不仅带来人际互动的愉悦感、还满足了与名人交流的虚荣感

;更重要的是,Smule采用直播形式进行互动,画面未经多余修饰,呈现的是歌手平易近人的一面,与他们并肩显得相当自然,有效降低一般人害怕自己看起来不够光鲜亮丽的心理障碍。而许多歌手在Smule发表新曲与粉丝互动后,对专辑的销量也有很大帮助。

就如同Smith所说:「直播的普及让我们知道:不完美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

2. 专注社群经营,让用户成为最佳产品代言人

音乐产业每年的产值约为千亿美金,传统唱片公司控制了其中10%。但由于数位音乐的流行,相关企业获利的主要来源逐渐从以往唱片销售转移到演唱会、周边商品或歌手的跨界合作等「粉丝经济」。衡量业绩的指标不再是唱片销量,而是粉丝疯狂的程度。

音乐制作不用唱片公司?这家线上公司联合创作者让3亿人为之疯狂

除此之外,科技公司也涉足其中。Apple Music除了有Drake、Taylor Swift等大咖歌手独家授权、大量Mac装置通路,专业录音软体「Logic Pro」更是众多音乐人第一指名的选择;来自瑞典的Spotify也提供付费听到饱的音乐串流服务成为全球龙头,让音乐产业找到新的出路(会员限定:Spotify上市给王文华5点启发)。

而脸书、IG等巨大的社群平台理所当然地取代传统CD或数位下载的管道,成为歌手新作品发表的主力通路。Smule也不例外,为了确保口碑能透过社群平台有效扩散,Smith要求团队做到两点:(1) 把产品的特色浓缩到10秒能够完整说明,容易一传十、十传百的口耳相传。(2)用20秒短片展示产品的价值,引起观众兴趣并主动分享。

有位德州学生在Smule分享了一段演奏畅销电玩「萨尔达传说」配乐的影片,恰好搭上任天堂电玩主机SWITCH上市的顺风车,在青少年圈子里疯狂转发,连带吸引大量用户注册。

由于素人自发性分享没有沾染商业气息,加上青少年族群非常理解同一挂的朋友会喜欢什么影片,内容打中了他们心中最软的一块:当对的内容送到对的受众,后续激起的涟漪自然一发不可收拾。

音乐制作不用唱片公司?这家线上公司联合创作者让3亿人为之疯狂

Smule也曾推出一款虚拟打火机「Sonic Lighter」,用户在萤幕里点起火苗,可以吹灭它或传递给别人。虽然游戏本身有点无聊,却有更无聊的部落客指控他们企图偷渡邪教崇拜而掀起一阵讨论。没想到,这个插曲却让Sonic Lighter在两天后冲上App Store排行榜第一名!

由此可见,经营社群一定要小心,网红推荐可以让产品一夕爆红、部落客负评却也可能引来公关灾难。无论消息好坏都是机会,端看后续该如何处理(看看三星怎么做)。

从商业角度来看,音乐新创公司很难获得投资人青睐,除了产业结构庞大,还牵扯到复杂的法律智财等面向。少数站稳脚步的公司都是先有初步成果后才开始吸引资金,如创新拿铁曾介绍Spotify「免费先行」的策略。

对手除了传统唱片公司,新进的Apple Music、Spotify也各有4500万、7000万的付费用户。但Smith认为,只有Smule才能引领业界下一波的变革。

音乐制作不用唱片公司?这家线上公司联合创作者让3亿人为之疯狂

Apple、Spotify和其他的音乐平台主打的服务,说穿了只是传播媒介从传统录音带、CD、数位下载一路演进到即时串流,音乐的本质并没有太大创新。

相对地,Smule不是把录音室的成果包装好送到消费者面前,而是让每个人手上都有一间录音室。翻转传统音乐从上而下的生产流程,少了上架通路、专辑包装、签约歌手等主要成本。

如此一来,Smule也不必和唱片公司谈包裹式的录音著作权,而是直接向词、曲创作者取得词曲版权,以播放次数为分润基础。相较传统专辑,Smule平台上大量的活跃用户对音乐出版公司(处理词曲创作者的经纪事宜)产生莫大吸引力,全球已有300个合作对象,丰富了自家的音乐资料库。不仅让Smule避开令人头痛的版权麻烦,还建立起互利共生的健康循环。

另一方面,音乐对消费者而言不再只是被动、单向的聆听,也能主动参与创作成为内容生产者,造就许多素人歌手崛起,Smule把音乐「去中心化」点燃的这股创作能量也许将颠覆音乐产业。

4. 音乐产业的下一个战场:年轻族群和新兴国家

花了10年打下基础,Smith自认他们建立起的障碍已经不是对手短时间能跨越的规模。Smule每月5000万的活跃用户当中,有200万人愿意付费获得更多歌曲和精采特效。

比起以往,传统唱片公司10年前对新创公司赶尽杀绝的态度也有所转变,他们开始理解新创公司的商业模式并不完全与自己的核心业务冲突,互相合作反而可以一起把市场做大。

虽然在美国目前只有15%的人听过Smule,但他们在印尼却有80%的高人气,中国、印度、巴西等人口众多的地区也有不错的知名度,竞争对手腾讯也因此在2017年策略性领投5千4百万美金。

音乐制作不用唱片公司?这家线上公司联合创作者让3亿人为之疯狂

Smule的另一个优势在于非常受青年男女的欢迎,年龄层介于13-24岁的用户贡献了平台上一半的内容,这群「数位原住民」勇于表现自我也熟悉社群,总是能玩出一套自己的规则,不久后将成为消费市场的主力,因此绝对是音乐串流和广告公司最想抢下的一块大饼。(同场加映:Snapchat帮你保守不想让爸妈知道的秘密)

脸书让朋友间彼此分享生活,而Smule连结全世界的陌生人彼此互动;你不会随便把照片分享给陌生人,但唱首歌给全世界听却是件很酷的事。未来就看Jeff Smith能不能带领Smule在音乐界继续翻天覆地,实现人人都能「自得其乐」的美好愿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