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對「知識付費」多一些耐心

請對“知識付費”多一些耐心

得到、分答、喜馬拉雅、知乎live……近年來,“知識付費”逐漸成為互聯網的新風口。據統計,去年中國知識付費產業規模約為49.1億元。發展如火如荼,但也遭遇“成長的煩惱”:部分知識付費產品的知識含金量不高、用戶權益得不到充分保障,等等,需要加強治理和引導。(7月20日 《人民日報》)

知識付費,近幾年喊地比較多,進而催生出了新浪微博問答、原創打賞、付費下載等有償內容。其實,花錢買知識、學技能、求進步,並非什麼新鮮事兒,早在互聯網尚未普及之時,便已有似陳安之、餘世維、易中天、于丹等有才之士通過刻錄光盤、電視講壇、實地培訓等形式“出售知識”。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網絡支付的便利,越來越多的培訓機構與才俊開啟了網絡授課之路,他們或創建網站整合教育培訓資源,或藉助微信公眾號、喜馬拉雅、網易雲課堂、TED等網絡平臺推出自己的“精品課程”,不僅節約了物質與時間成本,也讓距離、時間差、授課地不再成為培訓學習的障礙,可以說,只要消費者想學習,隨時隨地都能連接網絡,選購課程。

當然,俗話說得好,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眼瞅著別人發發文章、彔彔聲音、拍拍視頻就能賺錢,自然就免不了一些“投機客”混入其中意圖渾水摸魚。有真才實學的人,久而久之自然不愁沒市場,而對於一些身無長技的“投機客”而言,便只能搞一些華而不實的內容,“坑”得了就“坑”,“坑”不了換個平臺、換些人接著“坑”。更有甚者還打起了他人的算盤,到處去複製黏貼、下載轉換,掐頭去尾略作調整後,重新發布,以此牟利。

正因如此,一些不明所以的消費者便難免上當受騙,對於想得開的人而言,無非是花錢買教訓,吃一塹長一智,但對於一些想不開的、愛鑽牛角尖兒的人而言,就難免會對“知識付費”內容產生以偏概全的歧視與偏見。

換個角度,上當受騙又何嘗不是生活、市場、互聯網、“投機客”給我們“上”地生動一課呢!愛學習、想進步、要成長,必然會經歷一些挫折,包括被“坑”,所謂“成長的煩惱”,就是要接受逆商教育,逐漸進步成才。

偶遇上當受騙,沒關係,汲取經驗教訓後,自然不會重蹈覆轍。作為一名求知者,若要成為真正的人才,就必須明確發展目標,切忌急功近利、雜而不精、過分功利,唯有精準選購課程,合理吸收內容,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實現學以致用,如此方能發揮“知識付費”的最大價值。

“知識付費”尚年輕,還有一些問題與漏洞需要去慢慢發現、修正和完善,期間需要相關部門加強監管,也需要各大平臺嚴把入口,還需要各位求知者學會辨別優劣,共同幫助“知識付費”健康成長、良性發展,從而讓更多的人才藉此盈利,也讓更多的求知者在此學而有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