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時,唐高祖李淵爲何控制不住局勢的發展?

楊若楓


經過數年的戰爭,大唐王朝基本肅清了四海之內的敵人。再一次統一了中原大地,然而隨著外部矛盾的消弱迎來的不是太平盛世,而是一場內部矛盾的慢慢升級。

唐高祖李淵登基為帝后,與正妻獨孤皇后所生的三個兒子功勞最大,也最為年長,分別是長子李建成,二子李世民,四子李元吉。(三子李玄霸夭亡)。而其中李世民功勞最大,但是根據嫡長子繼承製度,三人分別成為了皇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齊王李元吉。三個年輕的皇二代們的矛盾就像帝國的成長一樣在不斷積累著,而齊王李元吉與皇太子李建成交好組成了政治聯盟,共同抵抗秦王府的勢力對皇太子之位的爭奪。

而李淵對兒子們之間的矛盾猶豫不決,並沒有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去化解,既沒有為維護皇太子李建成的太子地位削弱秦王李世民,也沒有將功勞最大的李世民扶正上位,就這麼僵持著,直到公元626年六月初四這一天的到來……

秦王李世民策反了皇城守衛總管常何,同時又與自己麾下幕僚尉遲敬德、程知節、侯君集、長孫無忌、張公瑾等人積極部署,提前在皇城玄武門部署好兵力,等待正準備進宮面聖的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

對於危險毫不知情的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一同準備進宮去面見父皇,來到了玄武門門內,秦王李世民率領手下親信一併殺出,並殺死了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

隨後令尉遲恭身穿甲冑,佩戴兵器,手持李建成與李元吉的頭顱前去後宮面見李淵,正在湖上泛舟的李淵一下子嚇壞了,差點掉進湖裡。身邊只有一群嬪妃宮女和幾個文官的李淵,很快便意識到二子秦王李世民已經成功殺害了自己的兩個兒子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

很多人覺得李淵為何在玄武門之變中為何無所作為?也沒有懲處劊子手秦王李世民?難道是被架空了嘛?

其實不是,李淵知道這件事時,秦王李世民大勢已成,而且怒氣衝衝的尉遲敬德就在自己的面前,倘若李淵有所反抗,便會被尉遲敬德殺害。於是李淵只有像兒子李世民妥協,授予秦王全權節制三軍的權力,徹底的像秦王李世民進行了讓步,當時,李淵也不希望兄弟為權引發的流血宮鬥從京城擴大到全國。那樣對於剛剛成立九年的大唐王朝勢必是致命的打擊。而自己成年的兒子就只有秦王李世民一個。只能立這個兒子為皇太子,隨後更是直接禪位與李世民,做了太上皇。


如果說李淵一生有過很多次猶豫不決而釀成過錯的話,那麼無疑這次李淵的選擇,很顯然是正確的。保住了大唐王朝近三百年的囯祚。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榮耀的時期。


珞珈山的貓


這個問題要這麼看。

首先,玄武門之變不是一個千軍萬馬拉開架勢互相鬥毆的軍事戰鬥,而是一個針對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斬首行動。

其次,玄武門之變很突然,最起碼對李淵、李建成、李元吉來說很突然。當時,李建成和李元吉之所以要通過玄武門進入皇宮,是因為李淵叫倆人去的。李淵叫倆人進宮的原因是李世民“告狀”,說“李建成和李元吉要殺自己”。在這種情況下,李建成和李元吉肯定想不到李世民會在玄武門伏擊,他們會覺得這次進宮面君不過是和往常一樣,和李世民在李淵面前吵一架,然後在李淵的和稀泥下和好。所以對於李建成來說很突然。

最後,有人疑問,李淵在知道李世民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後為何不殺了李世民或者囚禁李世民。要知道,李淵不是什麼鐵面無私的法官,他是一個皇帝,是一個經歷的人生沉浮的皇帝,考慮現實才是最關鍵的。當時的李淵的確有能力幹掉李世民,可是在李建成和李元吉死後,李世民是自己唯一的嫡子了,幹掉李世民將皇位傳給庶子,這件事對於任何一個皇帝來說都不願意幹。所以,在李建成和李元吉死後,李淵也沒什麼動作,順水推舟默認了事實。


巖上無心雲相逐


對於“玄武門之變”一事,史學家歷來都有著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唐太宗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是迫不得已的決定,這個問題又問到李淵為何控制不住局勢?那麼具體的情況是什麼樣的,還是用歷史事實說話吧!

(李世民)

我(羽評)認為李世民早就告知過李淵了,只是李淵沒太在意。

公元626年6月3日,李世民向父親李淵密奏說李建成和李元吉淫亂後宮的事情,並且說道:“他們兩個人一心想要殺了我,可能以後,我就再也見不到父王您了啊!我也更不想在地府裡見到他們”。李淵聽了覺得十分驚訝:“還有這事?明天我就去審問他們二人”。結果這事最後卻不了了之,後來李世民和長孫無忌等人在玄武門埋下伏兵,沒想到張婕妤知道了李世民的意圖,連忙告訴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李元吉說道:此時應該耐心觀察形勢變化,首先得按兵不動,連朝也別上了!李建成卻說:“我們防守這麼嚴密,問題不大,再說應該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上朝還可以打聽消息。”結果他們二人入朝,剛走到臨湖殿就發現不對勁,掉頭就跑,可是已經晚了,李世民追上去就是一箭,李元吉也被尉遲敬德射死,他們二人拿著李建成二人的頭顱出示給正在抵抗的士兵。

(尉遲敬德)

按道理這麼大的事李淵應該知道的啊,然而這個時候高祖李淵正在太極宮的海池裡和嬪妃們玩遊戲划船呢!心可真大啊!李世民先讓尉遲敬德進來稟報,只見尉遲敬德身披鎧甲,手持長矛威風凜凜的就走到了高祖身邊說道:“太子和齊王叛亂,秦王已經把他們都殺了,現在怕驚擾了皇上,派我來保護您。”高祖一臉茫然說道:“真是萬萬想不到啊,他們怎麼會這樣?那現在怎麼辦啊?”蕭、陳二人說:“太子和齊王嫉妒秦王德高望重,兩個人狼狽為奸想要害死秦王,結果卻被秦王殺了,如果皇上想要平安無事,只能立秦王為太子了,將國家政權託付於他便可。”李淵現在可算是清醒了啊,連忙點頭答應道:“這是我一直以來的心願啊!”

(李淵)

你們說李淵怎麼控住,以為這就完了?宮外兩股勢力還沒有結束戰鬥,李淵控制不住,尉遲敬德就建議現在把大權交給秦王,文武百官都聽他管理,這才得以平息戰火,後面也就到了李世民向李淵表演演技的時候了,不就被封太子,在不久李淵退位做太上皇。

總得來說一是李淵沒當回事;而是李世民兵多將廣,就是李淵有心壓制可能也無力迴天了,既然都要傳位,秦王自然也可以。

我是【羽評歷史】,您的認可是我創作的動力,謝謝關注點贊以及評論!


羽評郡主


主要憑身份地位和兒子

李淵能輕輕鬆鬆的當上皇帝,首先他有一個好的身份地位,他是貴族出身,招攬人馬的錢財方面不用擔心。其二他的地位也還可以,可以用正統的名義起兵。然後他還有幾個好兒子,特別是李建成和李世民,所以李淵就在隋末紛爭之中脫穎而出,最終當了大唐的開國皇帝。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俗話說得好,基礎不牢就會地動山搖。李淵雖然輕鬆的當上了皇帝擁有了江山,但是大部分都是靠兒子的能力打下的。估計李淵也沒有預計自己會當皇帝,所以也沒有想過皇位之爭的殘酷。一山不容二虎,李淵若是意識到了,早就會把李世民遷出京城了。(除非李淵很樂見他們這樣鬥,勝出者才是下任皇帝,這樣的話那麼李淵就可怕了)故而基礎不牢的李淵,當然就會造成地動山搖的玄武門之變。



故而總得來說,李淵雖然是一個皇帝,但是權力還是較於分散,所以李世民才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奪權成功。而李世民權力集於己身,所以他兒子李承乾等人的爭鬥就被控制住了。所以權力不牢的李淵,如何控制的住這種局面?


淡看天上月


玄武門事變時,皇帝李淵不僅完全可以控制住局勢,甚至包括李世民的上位,也是因為李淵的許可。

至於玄武門事變的發生,對李淵來說才是比較意外的,此時他和宰相裴寂在宮裡遊船,當李淵看到李世民手下的尉遲將軍,拿著滴血的刀出現在自己面前,還叫嚷著要保護皇帝時,李淵才意識到發生了大事變。

就在玄武門事變前一天,乖孩子李世民還入宮,給李淵打小報告,說太子和李淵的小老婆私通,把李淵氣的夠嗆。這種事情被兒子提出來,要麼自己被帶了綠帽子,要麼李世民在胡說八道,所以李淵召集自己三個嫡出的兒子,第二天一早入宮對質。

看到第二天一早,他還在和宰相遊船的光景,可以推測出當時的李淵同志,一是不知情,二也不緊張。應該是和裴寂宰相一起,閉門討論討論,關於下一代的素養教育問題。

注意喔,李淵一共就四個兒子,三個嫡出,一個庶出。而在第二天的玄武門事變中,李世民夠狠,一下子就把嫡出的三個,給殺了兩個,李世民也不考慮一下自己親爹媽的感受,就設下這樣一個殘局,他要看看親爹李淵,究竟要把皇位傳給哪一個?是嫡出的自己,還是庶出的小屁孩。

既然殺了人,接下來,根據唐書(新舊都一樣,估計沒有人去改)記載,東宮和齊王府的人,聽到主子被秦王所害後,就立即出動,兩宮合兵,攻打李世民的秦王府,給主子報仇。秦王府在兩宮合擊下,已經開始漸漸抵擋不住了。

這時的李淵,雖然對李世民的行為非常憤怒,但是他自己,也沒更多的選擇了。只好踏上了李世民給他設計好的道路,選擇了李世民來繼承唐朝的大統。

李淵做了決定後,才派人到了正處激戰中的秦王府,昭告大家停戰,回家。東宮和齊王府的將士,看到皇帝的昭命以後,才一鬨而散。

後面的事情,先是李世民出任太子,繼而李淵選擇了迅速讓位。李世民在玄武門的豪賭,既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又在邏輯的情理之中。


圓創觀點


玄武門之變時,李淵早就被李建成和李世民架空了,所以根本無法控制局勢發展,主導權在李世民那裡!

在李淵晉陽起兵以及後面一系列的反隋行動中,李世民立了很大的功勞,就是李淵能夠取得天下,與李世民或多或少是分不開的,李世民如果不是李淵的兒子,那也是開國功臣,對待開國功臣,漢高祖、宋太祖、明太祖都是各有各的手段,但是李淵沒有,為什麼,對於李淵來說,開國功臣是自己的兒子。

在建立唐朝後,李淵封李建成為太子,李世民為尚書令、秦國公,後又封為秦王,而且給了李世民“天策開府”的權力,就是李世民的親王府可以自己招攬謀士、武將,而且李世民本身就有兵權。

這就為日後的太子之爭埋下隱患,其實一般有點能耐的皇帝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都會犯錯誤,不僅是李淵,朱元璋因為選錯了繼承人,所以發生了靖難之役,趙武靈王因為在繼承人的問題上優柔寡斷,結果被兒子活活餓死!有一句話叫:清官難斷家務事!引用在這裡就很好,在國計民生,開疆拓土上他們可能都是能手,但是在繼承人上,因為是家裡人,所以就無所適從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李淵漸漸沉迷酒色,尤其是女色,將朝政交給兒子們打理,這下可好,三個兒子都有決策權,往往針對一件事情,三個兒子會出現三個指令,讓辦事官員也頭疼不已,在這樣的情況下,以李建成為首的政治集團形成了“太子黨”,以李世民為首的政治集團形成了“秦王黨”。

到玄武門之變時,李淵的權力已經被李建成和李世民架空了,而李建成乾的都是文人的事,又是太子,所以他可以等;但是李世民乾的是武將的事,又不是法定繼承人,所以他等不了,最後的結果就是李世民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

尉遲恭拿這他們兩個的頭顱到李淵面前說:秦王因為太子和齊王作亂,起兵誅殺了他們。秦王殿下擔心驚動陛下,故派臣擔任警衛。”

高祖對裴寂等人說:“不料今天竟然會出現這種事情,你們認為應當怎麼辦呢?”

蕭瑀和陳叔達說:“建成與元吉本來就沒有參與舉義兵反抗隋朝的謀略,又沒有為天下立下功勞。他們嫉妒秦王功勞大,威望高,便一起策劃奸邪的陰謀。現在,秦王已經聲討並誅殺了他們,秦王功蓋宇宙,天下歸心,陛下如果能夠決定立他為太子,將國家大事委託於他,就不會再生事端了。”

高祖說:“好!這正是我素來的心願啊。”

這就是玄武門之變的結果,李淵的聰明之處在於如果無法控制,那就順其自然吧!


史論縱橫


立李世民為太子,這是唯一的選擇,李淵此刻已經心灰意冷,即使爭贏了又有什麼用。李家就完了,大唐就完了。即便如此,在李世民登基之後,還是花了相當一段時間,來清理李淵殘留下來的勢力。

從外因上講,大唐的四周都是強敵,李淵也已經老了,單是突厥他就擋不住,為了國家,更是為了李家的未來,他必須讓位,換成自己的兒子,李世民來應對。


假正經的聽歌


李源洛陽起兵,其實是被李世民逼的,李源不敢造反,李世民一手策劃李源和隋煬帝的兩個妃子喝酒,酒後亂性,犯下殺頭之罪,如果李源不起兵,就得被隋煬帝殺掉。從這件事就可以看出來,李源從起兵開始,就一直受李世民影響,甚至受李世民的遙控。



大唐在逐鹿中原時,李世民確實表現出了驚人的軍事天賦,擊敗竇建德,滅掉王世充,為大唐一統天下掃清了障礙,但李世民在帶兵打勝仗的同時,在軍中大量安插自己的親信,可以說,李世民的兵權比李源的都大,而且李世民在秦王府成立修史館,網羅天下文人賢士。作為天子,李源立了長子李建成為太子,但李建成的勢力遠不如李世民,作為太子,李建成肯定要防止李世民爭奪太子位,於是宮廷爭鬥就開始了。無情不過帝王家,客觀的來講,李建成陷害李世民是情理之中的事,因為李世民勢力過大。

作為皇帝的李源此時選擇了戰略平衡,就是刻意削弱李世民的兵權,把帶兵出征的任務交給李建成,給李建成擴充實力,建立威信的機會,但是李源這種折中平衡的策略,註定了玄武門之變的發生。

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揹著李源,直接策劃的對李建成,李元吉的暗殺行動,而且事先埋伏重兵,直接擊殺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後才向李源報告,李源已經死了三個兒子,只剩下一個李世民,而且此時李世民手握重兵,如果不把皇權交給李世民,李世民很有可能闖宮奪權,廢掉李源,無奈之下,李源只得選擇退位。

掌權後的李世民,把兄弟的妃子,甚至父親的妃子都納入了自己的後宮,這就是一代明主李世民的真實行為。


毒刺劍客


不是李淵控制不住,而是帝王權術讓他不得不裝聾作啞!我們可以看到整個玄武門兵變的轉折點,李建成被殺!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圍繞這一齣戲開始的!

在當時,李世民從一開始便一箭直接射殺了李建成,這是他取得勝利的主因!因為李淵當時只有三個兒子可以爭帝位,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李世民殺了李建成,唯一能跟他爭帝位的只有李元吉了!在當時,李元吉直接用弓弦勒住李世民,差點就勒死李世民了,幸好尉遲恭趕到殺了李元吉。這便是尉遲恭奪得頭功的主因,也是功大莫過救駕的起源!

李淵在案發當時是有御林軍的!只是在看到李建成與李元吉的人頭後,他自動把御林軍交給了尉遲恭,並任由李世民掌權!因為他知道他沒得選!如果他拿下李世民,那麼李唐江山就沒有其他繼承人了,最後還得落給其他人當皇帝!反正李建成已死,倒不如將錯就錯,至少皇位還是李家人做的!


優己


玄武門之變時,唐高祖李淵為何控制不住他的兒子李世民,李世民又為何能奪嫡成功?其實這與中國古代一項古老的政治制度有關。

中國古代的皇位繼承製度,秉持“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原則,嫡長子一般是法定的皇位繼承人,可是呢,太子往往不一定能夠順利繼承皇位,因為太子被中國古代的一項古老的政治制度給束縛了,《左傳》裡有“君之嗣嫡,不可以帥師”的說法,“太子者,國之根本”,太子是不能率兵出征的,太子不僅不能率兵出征,在皇帝率兵出征的時候,太子還要留守京師,這項相沿已久的政治制度,目的是為了保護太子,但是呢,卻給太子的東宮集團帶來了一個重大的負面影響,那就是,太子不能率兵出征,讓其他的皇子有了建功立業的機會。

(唐太宗李世民畫像)

晉王楊廣、秦王李世民都是借率兵出征的機會,建功立業並掌握部分兵權的,以致於形成了比太子的東宮集團還要強大的王府勢力。

隋文帝伐陳之時,並沒有派太子楊勇去出征,而是任命晉王楊廣為行軍大元帥,楊廣不僅率兵出征,而且還兼任揚州、幷州總管,晉王楊廣後來之所以能夠取代太子楊勇,是因為自己的勢力已經足夠強大了,得到了以楊素為代表的軍人集團的支持。

(隋煬帝楊廣畫像)

秦王李世民能夠取代太子李建成,如出一轍,李淵稱帝之前,他有三個幫手,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這三個人都能率兵打仗,可是呢,李淵稱帝以後,身為太子的李建成就再也不能率兵出征了,武德元年(618年)至武德五年(622年)的幾次重要戰役,都是李世民親自指揮的,在長期的征戰過程中,李世民籠絡了大批的將帥、文人聚集在秦王府,又掌握了部分兵權,實力非常雄厚。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在虎牢之戰中大破竇建德和王世充,虎牢之戰是唐朝統一北方地區的關鍵之戰,李世民將竇建德、王世充二人俘虜至長安,為唐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功勞之大,以致於李淵無官可封,因為此時的李世民已經位列太尉,兼尚書令,太尉是三公之一,尚書令是尚書省的最高長官,最大的宰相,李淵想了想,只好特設一個天策上將的職位給李世民。

(唐高祖李淵畫像)

那麼,唐高祖李淵為什麼不能像後世的清聖祖康熙皇帝那樣,控制住諸皇子之間的黨爭呢?其實,這就與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政治制度有關了,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諸王是有權力開府徵鎮的,王府不僅設有軍隊鎮守,而且還設有官署,諸王掌握了地方上的一部分軍權和行政權,太子也是一樣,太子的東宮不僅有官署,而且還有帶甲兵士,諸皇子容易以自己所擁有的軍權作為憑藉,與朝中的各派勢力形成一個政治集團,這種局面,皇帝自己也無法控制住,但是到了明清時期,君主專制達到了巔峰,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除洪武一朝以外,明清時期的王爺是沒有權力開府徵鎮的,地方上的軍事與民政,諸王皆沒有權力過問,清朝的皇子甚至不能出京師,不到地方上去擔任藩王,這樣一來,就沒有掌握實際的軍權和行政權的機會,他們所擁有的權力,都是皇帝給的,皇帝隨時可以收回,太子也是一樣,太子的東宮集團雖然有官署,但並沒有多少實權,所以明清時期的皇帝可以控制住諸皇子之間為爭奪皇位而發生的黨爭,但是,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皇帝就做不到了。另外,在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有門閥制度,地方上也有實力派,這些實力派容易與諸王達成一種合作關係。

正因為如此,玄武門之變發生以後,李淵只好採取默認的態度來接受已經發生的事實,而無法控制住局面的發展,甚至不能指責親王李世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