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問在東平:當文壇領袖遇見文化中心

東平是金元時期的文化中心。

元好問是當時的文壇領袖。

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今山西忻州人,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文壇盟主,又是金元之際在文學上承前啟後的橋樑,被尊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 元好問學問深邃,著述宏富,擅作詩、文、詞、曲,其中以詩作成就最高,有《元遺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元好問在東平:當文壇領袖遇見文化中心

東平是金之重鎮。蒙古南下,這裡免遭戰火,政治、經濟相對穩定、繁榮。東平既是當時的文化中心,也是儒學傳播的基地。東平學人在元代非常活躍,不論在學術界,還是在文學界,都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當時,東平一帶一直在嚴實父子的控制之下。嚴實雖是武人,但仁民愛物、行施惠政,中州名士趨之若鶩,東平人才集一時之盛。

1236年的春天,東平路總管、行軍萬戶嚴實約趙天錫在泰安相見。趙天錫以元好問“宿尚遊觀,拉之偕行”,元好問因此得以到泰安一遊。到泰安後,元好問與嚴、趙等人一起登上了泰山極頂,遍覽了泰安城內的古蹟名勝。此次泰安之行,元好問第一次見到了嚴實,並促成了元好問第二年的東平之行,這對元好問後半生的生活經歷有著重大影響。元好問在晚年的十一年生活中,曾先後八次漫遊寓居東平。年齡跨度從四十八歲到六十六歲,直到去世前兩年方止,成為他後半生的重要生活內容。此後,元好問就開啟了東平之旅。在東平,他先後創作了詩八十六首,詞三十二首,文三十二篇,成為東平文化的關鍵人物。

元好問在東平:當文壇領袖遇見文化中心

元好問第一次到東平是在1237年的4月,到東平後,留宿於由全真教丘處機弟子、東平正一宮範鍊師住持的正一宮內。東平是全真教活動較集中的地區之一。元好問為範鍊師題寫《範鍊師真贊》。

元好問第二次到東平是在1238年的4月,此次到東平是為了和嚴實及東平諸友告別,因為那年他結束了被羈管的生活,要返回忻州故鄉了。在贈詩人杜仁杰的詩《出東平》中寫道:“老馬凌兢引席車,高城回首一長暖。市聲浩浩如欲沸,世路悠悠殊未涯。潦倒本無明日計,往來空置六年家。東園花柳西湖水,剩著新詩到處誇。”描述東平城巍峨的建築,經濟繁榮,人聲鼎沸的景象。東平湖畔楊柳依依,令詩人頓生奇思遐想,詠名篇佳句。當時的西湖,是指在送別地的西邊的湖。

1240年4月、5月,嚴實、趙天錫相繼離世。這年冬至日,元好問應嚴實次子嚴忠濟之聘,第三次到了東平,並作《東平行臺嚴公(即嚴實)神道碑》、《千戶趙侯(即趙天錫)神道碑銘》等。元好問這次寓居東平的時間很長,一直到來年3月才離開。

元好問在東平:當文壇領袖遇見文化中心

元好問在東平參加過一些大型的文人聚會。1241年,宴集於東平故帥閻珍家,《全集》卷二十九《故帥閻候墓表》雲:“其所致客皆名士,樂籍又京國之舊,飲既洽,談謔間作,坐客無不滿引舉白者。”這是元好問在東平的一次大型文人社交活動。

1245年11月,為營太夫人遷葬事,元好問第四次到東平,並一直住到次年春天才經返鄉。

1252年,元好問受東平行臺嚴忠濟之聘到東平,並一直住到第二年春3月才離開面的送別會。他們到城北風景如畫的鳳山靈泉賞春、聽歌、作詩,靈泉的景色令詩人著迷、忘情。詩人把這次愜意之遊自比為蘭亭之會。這是元好問在東平又一次文人交往的大型活動。

元好問在東平:當文壇領袖遇見文化中心

1255年,66歲高齡的元好問,應嚴忠濟之邀,參加東平府新學落成典禮,作《東平府新學記》。元好問還參加了東平新學府的校士,選拔李謙、閻復、徐淡、孟琪“東平四傑”。東平府新學的建成,標誌著東平府崇儒文治的進程,率先走在全國前面。元好問在金亡後四處呼籲行仁政,崇尚文治,在這裡已初見成效。

元好問以文壇盟主的聲望成為東平文人之首,起著統領、引導、凝聚作用,形成了一個比較緊密的、以元好問為首的東平文人集團。在他周圍形成一個龐大的文人集團,集中了一批優秀的詩人、戲曲家、散曲家,如白樸、高文秀等享譽南北的戲曲大家。他們不僅使金元之際的東平一度成為創作中心之一,還給整個元雜劇以巨大影響,顯示出東平文化的深厚積澱,成為東平文化中值得驕傲的篇章。

元好問在東平:當文壇領袖遇見文化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