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大小公司的市場策略:大的吃肉,小的喝湯,都忙得不亦樂乎

八哥最近參加了壽險行業的產品同業交流,會議上一位嘉賓分享的一張圖令八哥印象深刻。


保險大小公司的市場策略:大的吃肉,小的喝湯,都忙得不亦樂乎


這張圖主要講述了這樣一件事情:

前幾家大公司的保費份額是60%左右,但卻佔了壽險市場81%的利潤;相反,中小公司雖然努力搶佔了40%左右的保費,但利潤卻僅僅佔19%。


這還是2016年的數據,到了2018年,情況更甚。


仔細算算,差不多大公司平均利潤率是中小公司的3倍左右。


也就是說如果每100塊錢保費大公司可以賺30塊錢的話,中小公司只能賺10塊錢。


原因是什麼呢?大公司家大業大,撈到的保費也就很多。


而中小公司在大公司面前,一沒有響亮的品牌,二沒有眾多的巧舌如簧的代理人隊伍,想要搶佔份額,便只有採取“低價”策略了。


國壽一直是壽險行業的老大哥,但近年來受到二哥的威脅,也開始主動降低了產品的利潤,來與二哥抗衡,以保住自己老大哥的地位。


但是中小公司的保費是什麼水平呢?


以復星康樂E生為例,同樣是30歲女性,20年交,保終身,50萬保額,身故或重疾給保額的重大疾病保險,復星總保費只要8969元,比國壽還要再便宜30%。


看看,老大哥們把小弟們逼成啥樣了……


說到這裡,八哥想起前兩天行業交流群裡的一件趣事:某家小弟公司的定價人員,在行業群裡“釣魚”,想看看市場上有哪家公司的產品比他做的還便宜,結果一堆小公司的人跳出來說“你家的重疾險便宜得把我們逼得都沒有活路了”。


這時一位新成立公司的開發人員忍不住揶揄說“知不知道近代有個叫行會的商業組織,當有成員不顧成本降價搶市場的時候,其他人會聯合起來往死裡打?”


可就在這樣的情況下,這位定價人員居然還“釣到了魚”,發現還有兩家公司的產品可以跟他家抗衡。


其實現在的壽險市場就是這樣一個格局。老大哥們在他們那60%的市場份額裡互爭高下,把其他小弟們全擠在這40%的份額裡,而這些小弟們個個非常上進,競爭竟然比大哥們更激烈。


也許有人會說,大公司產品好啊,八哥你知不知道某安福,得了輕症以後會自動增加重疾的保額,這樣的設計多人性化啊?


沒有錯,這樣的設計確實聽起來很人性化,但這並不是白送給你的,精算師們在定價的時候,早算好了這些的成本。


產品多一個賣點,對於大公司來說,其實是多了一個漲價的由頭而已。


不信你可以看看第一代某安福到現在的某安福,保費貴了不是一點半點。


如果你還是喜歡輕症送保額這樣的設計,復星的達爾文重大疾病保險,一樣的輕症送保額設計,保費只要6585元,不過身故的時候只能退還現價,沒有關係,八哥再給你搭一個終身壽險,50萬保額,6000元。


這樣兩個保費加起來12585元,比某安福便宜了15%,聽起來是不是不夠吸引人?


但不要忘了,這樣重疾險+終身壽險的搭配,重疾和身故保額並不是只賠一個的。


也就是說,如果得了重疾,會賠50萬,之後身故,終身壽險還能再賠50萬。


而某安福重疾賠了50萬以後,身故就不再賠了。


所以裡外裡,還是小弟們的產品便宜多了。


說到這裡,也許還會有人說,大公司貴是貴,可貴在服務裡了呀。


對於這些人,八哥只需要再回去看看文章一開始的那張圖就明白了,大公司貴,真的是貴在服務裡了嗎?


不,其實更多的是貴在利潤裡了,貴到股東的腰包裡了。


品牌其實很大程度就是廣告費啦,鋪天蓋地的電視宣傳,加上滿大街的代理人,東西再不好,耳濡目染的也習慣了。


大公司也有大公司的難處,就這樣依賴線下代理人給自己開疆擴土,讓更多拒絕保險的人知道抵禦風險還是有好處的。


然後投了一份大公司產品以後,開始瞭解保險才發現,原來尾部那麼多小公司的產品竟然還可以這麼便宜。


然後就是退掉,轉入小公司懷抱並開始抱怨這些大公司太坑錢了。


腦補一個畫面,就是大公司在前面坑次坑次的挖礦,賺了點辛苦錢沾了滿身泥,後面小公司跟著吃點瓜落,撿點剩下的。


而且從社會穩定,創造就業的考慮,大公司確實還是有功勞的啊,保險行業800萬線下代理人哎,前5家公司就超過400萬人。


不過啊,哎,羊毛出在羊身上罷。

大家如果對於保險有任何問題,歡迎隨時私信或者給我留言諮詢,八哥(jssbg001)會很樂意在業餘時間回覆大家的任何疑問的,希望多交一些朋友,真正能在保險方面幫到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