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寶寶類產品」收益率走低,我們認爲,是一件好事

【原創】如何看待“寶寶類產品”收益率持續走低

(非特別標註,文章皆為譚浩俊原創)

融360監測的數據顯示,本週(9月21日-9月27日)74只互聯網“寶寶類產品”的平均七日年化收益率為3.07%,較上一週下降0.01個百分點,連續12周下跌,並創出近兩年來的新低。其中,“第三方支付系寶寶類產品”平均七日年化收益率為3.23%,依舊遙遙領先,“銀行系寶寶類產品”和“基金系寶寶類產品”平均七日年化收益率分別為3.07%、3.04%,差別不大,分列第二位、第三位,而“代銷系寶寶類產品”平均七日年化收益率為2.86%。


面對“寶寶類產品”收益率走低,我們認為,是一件好事


雖然互聯網“寶寶類產品”收益率仍然高於其他“寶寶類產品”收益率,具有更強的吸引力。但是,比起過去動輒5%以上的年化收益率,已經下跌很多,且呈持續下跌態勢。相反,銀行定期存款、大額存款等的收益率則在上漲,甚至已經超過了貨幣基金的收益率。這也預示著,一度優劣勢十分明顯的“寶寶類產品”與銀行存款之間的競爭,也逐步進入均衡狀態,“寶寶類產品”的優勢已經蕩然無存。

“寶寶類產品”失去優勢,不是競爭的結果,而是理財投資走向理性的表現。要知道,“寶寶類產品”完全是一種不產生實際效益的資金歸集行為,從表面看,購買“寶寶類產品”能夠產生效益,但是,從資金活動來看,並無效益可言。也就是說,歸集過程中形成的收益差,並不會給社會創造財富。相反,會降低資金的週轉效率、使用效率。“寶寶類產品”的唯一貢獻,就是推動銀行的改革與創新,倒逼銀行也更好地站在企業與居民的角度出發,提高企業和居民的理財收益率,而不是躺在壟斷身上居高臨下。既然銀行的觀念得到了轉變,改革和創新的意識增強了,“寶寶類產品”的歷史使命也就完成了,也就不需要再用過高的收益率吸引企業和居民了。

事實也是,過高的收益率,如果沒有足夠的投資產品做支撐,是難以維持下去的。時間長了,必然會加重企業負擔,讓企業的融資成本增加。所以,不能持續保持較高的理財投資收益率,倒逼銀行提高存款利率。銀行存款利率必須相對穩定,銀行的理財產品也要相對穩定。如果能夠象發達國家的存款收益率一樣,企業的融資成本就能大大降低,就能有效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面對“寶寶類產品”收益率走低,我們認為,是一件好事


也許有人會說,存款、理財收益率降低,企業和居民的理財、存款收益不也低了嗎?從表面看,確實如此。但是,不要忘了,存款、理財收益率降低帶來的企業融資成本下降,對於企業是有很大好處的,是能夠更好地推動企業創新和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的,是能夠幫助企業提高效益的。企業的經營狀況好了,就業能力擴大了,員工收入增加了,不同樣能夠提高居民收入,且是穩定而持久的收入嗎?更重要的,理財、存款收益降低,企業不把錢用於理財,而是投資和經營,也能更加有效地推動企業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所以,面對“寶寶類產品”收益率走低,我們認為,是一件好事,也是理財投資趨於理性的表現。隨著資管新規的落地,理財類產品也應當步入更加規範有序的軌道,諸如“寶寶類產品”這樣的理財方式,應當逐步退出市場,而開發更多具有投資功能和效益的理財產品。資金歸集方式的理財,則越少越好。因此,這也給銀行等金融機構提出了一個新的課題,那就是隨著“寶寶類產品”收益率下降,並有可能最終退出市場,如何有效增加居民的投資通道,讓居民的閒置資金有所投、有所用,就必須開發新的投資產品,增加居民的投資渠道。

當然了,更加健康有序地推動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尤其是股市的平穩有序,提高股民的投資收益回報,而不是8成股民虧本,可能也是有效增加居民投資通道非常重要的方面。如美國連續十年的長牛市,就給美國居民提供了很好的投資場所,大大增加了美國居民的收入。居民收入一增加,又能促進消費、活躍市場、促進經濟發展,形成良性循環。同時,開發更多有利於居民社會保障、養老、醫療等方面的保險產品,也是擴大居民投資的重要渠道。


面對“寶寶類產品”收益率走低,我們認為,是一件好事


總之,需要增加居民的投資空間,增加居民的投資渠道,但不能以“寶寶類產品”這種不能產生社會整體效益的方式,而要更多的與經濟發展、企業經營、市場活躍等方面相適應,能夠推動經濟增長,而不是完全的資金歸集和交易。

tanhaojun196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