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上海自貿區將成中國最前沿的開放陣地

商務部研究院區域經濟合作研究中心主任 張建平 研究員 劉桓

經過五年的發展,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已經進入3.0時代,其實施範圍擴大到120.72平方公里,且積累了大量的全國可複製的改革經驗。

從具體的指標數據來看,2017年上海自貿區內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4924億元,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1350億元,吸引了包括全球三大國際船舶管理公司威仕、中英、貝仕,28家知名資產管理機構以及銀行、保險、基金等領域的知名企業入駐,2018年全球知名新能源汽車廠商特斯拉入駐該區反映了製造業擴大對外開放的引資效果;2017年共開立FT賬戶7.02萬個,當年累計收支7.65萬億元,跨境雙向人民幣資金池累計達到768家,收支總額達到9761.50億元,開展跨國公司外匯資金集中運營管理業務企業達到95家。目前自貿區的產業結構已經由設立之初的轉口貿易、加工製造業為主向現代服務業和高端製造業為主的產業結構轉變。

上海自貿試驗區取得的成就主要在於其開放領域、開放政策、金融制度創新、以及政府監管和服務功能的加強。具體表現為:

一是外資開放領域不斷拓寬,積極推動高端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對外開放。在實施“負面清單”管理制和備案制改革措施基礎上不斷擴大製造業的開放領域,出臺17項關於製造業領域放寬的措施,部分取消外資在製造業領域的持股限制。服務業領域的開放則由寬領域開放向金融服務業重點開放推進。推出了涉及服務業領域擴大開放措施37項,包括金融業、航運、商貿、專業服務、文化服務及社會服務六大領域。隨著服務業領域開放的擴大,上海自貿試驗區於2018年在全國率先推出了關於金融服務業開放的25項措施,涉及銀行、保險、證券、基金、評級機構以及第三方支付等範圍,開放措施擴大到機構落戶、人才引進、金融法治環境建設等改善營商環境的政策措施。

二是在開放政策方面推出了諸多的貿易便利化措施。如“單一窗口”管理制度,“先入區、後報關”的新型海關監管方式,分類監管的檢驗檢疫模式等。這些措施簡化了自貿區內貿易流程,提高了通關效率,並催生了新型貿易形態“跨境通”。

三是持續推進金融制度的創新。主要在資本自由流動、金融工具創新以及金融監管體制方面進行了大範圍的創新探索。在資本項目可兌換和人民幣跨境使用、以及FT賬戶體系等領域探索資本的跨境流動;推出原油期貨交易、黃金國際版等新型的交易工具;金融監管體制方面則主要實施了“金改40條”。

四是不斷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強政府的服務和監管功能。主要是建立了事中事後監管制度,在商事登記制度領域推行“先照後證”制度,並承擔起“證照分離”制度改革試點任務;在工業生產許可證方面推出“一企一證”制度,並探索許可證制度改革。這些改革措施在節約企業辦證時間、減少交易費用,營造更加開放、公平和公共的營商環境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

總體來看,上海自貿試驗區的建設基本實現了國家的戰略要求和建設初衷,推動了上海的營商環境改善以及經濟轉型升級,激發了市場活力,同時為全國提供了豐富的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併為進一步建設自由貿易港提供了先行經驗。

根據2017年3月末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全面深化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方案》做出的部署,未來上海自貿試驗區改革需要在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探索:

第一,繼續推進簡政放權,轉變政府職能改革。引導市場主體自律、探索業界自治,推動社會監督,進一步向服務型政府轉變。同時加強部門協同監管,在貿易方面進一步推進貿易便利化,投資方面落實“負面清單”管理制度,進一步放寬金融准入管制,減少金融領域的行政許可和審批事項,推動金融領域的簡政放權。

第二、在自由貿易港建設方面有所突破,打造中國最前沿的開放陣地。未來自由貿易港的建設可以在資金雙向流動、貿易便利化、引資優惠政策、人才引進政策方面進行政策的改革探索,包括以金融開放促進資金流動、以新型海關監管促進貨物貿易便利化,以稅收改革為主的引資優惠和對外股權投資政策,以綠卡制度為基礎的人才落戶政策等,同時可以探索更加深入的體制性激勵政策。

第三、要強化自貿區改革和開放政策在全市的聯動和在全國範圍以及“一帶一路”地區的溢出效應。探索自貿試驗區改革與科創中心建設和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之間之間的聯動機制建設,減少重複建設,建設各級政府之間的信息共享機制和協同機制,推動制度改革服務實體經濟的作用;更進一步地在全國範圍推廣上海自貿試驗區改革和開放的經驗,發揮其“風險壓力測試區”的作用。下一步自由港的建設將使上海自貿試驗區成為中國最前沿的開放陣地,需強化對“一帶一路”國家貿易、投資、金融等全方位的開放合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