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傳說
很簡單,因為印度有這個實力!
從1947年印度獨立開始,印度儼然成了第三世界的領導人,以及南亞的霸主。通過武裝衝突從葡萄牙手中收回果阿,通過印巴戰爭肢解巴基斯坦,吞併錫金,控制尼泊爾和不丹的內政外交,出兵干涉斯里蘭卡的內政,印度氣焰十分囂張,儼然成為南亞一霸。
那麼,印度為何能如此囂張?為什麼同為殖民地的印度可以在南亞為所欲為?靜夜史認為有幾點因素:
1、英國殖民者恩賜的“統一”
今天的印度,最應該感謝的是英國殖民者。
在英國殖民者登陸印度前,南亞次大陸北部和中部被莫臥兒王朝統治,西海岸的果阿等據點被葡萄牙等殖民者佔據。
而英國人來了之後,通過東印度公司不斷加深對印度的統治,和葡萄牙以及荷蘭等建立沿海殖民據點的“點狀擴張”不同,英國殖民者的方式更傾向於“面狀擴張”,這使得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區都被英國人控制。
當時的莫臥兒王朝雖然統治者印度的中部和北部,但很多地區依然是土邦統治,類似於我國元明時期西南地區的土司。這些土司因為自主性很強,因此英國人得以利用手段各個擊破。
後來英國政府取代東印度公司成為印度的實際控制者,到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義被鎮壓後,印度徹底淪為英國的殖民地。
英屬印度時期,其疆域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緬甸以及也門等地,可以說面積很大。
在英國人到來前,“印度”這個詞更多的是一個地理名詞,直到英屬印度時期到來,印度才成為一個政權的名稱。
而1947年印度獨立之後,雖然蒙巴頓方案將英屬印度肢解為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國,但是印度真正成了一個國家,而不是土邦的鬆散聯合。
國家意味著凝聚力,所以印度有了實現國家意志的能力。
2、印度體量太大
英國殖民者除了將印度統一起來,形成了一個國家之外,還給了印度一個巨大的體量。
雖然蒙巴頓方案將印度肢解,但是印度仍然擁有著298萬平方公里的巨大面積,而整個南亞次大陸的面積也不過430萬平方公里,這意味著印度的面積幾乎佔到了整個南亞次大陸的70%,這樣的面積使得印度遠遠超過了其他任何一個南亞國家。
印度和南亞諸國的情況與俄羅斯和獨聯體國家情況類似,俄羅斯的面積不僅遠遠大於其他獨聯體國家,更是遠遠超過其他獨聯體國家的總和。
蒙巴頓方案雖然將英屬印度撕裂,但是卻讓印度斯坦族在印度的比例更高,客觀上印度的凝聚力更強。
今天的印度,人口規模直逼我國,未來幾年將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龐大的人口規模加上在南亞地區超級大的面積,使得印度的整體實力在南亞鶴立雞群,這是印度得以在南亞地區為所欲為的物質基礎。
3、印度的擴張性政策
印度和其他深受殖民統治迫害的國家不同,英國殖民者的統治讓印度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其最典型特徵就是幾乎繼承了英國殖民者所有的對外擴張政策。
在印度獨立後,以尼赫魯為首的印度政府就很自覺地繼承了英國殖民者的擴張政策,包括威脅尼泊爾,從內政外交上控制不丹,向錫金滲透等。
1914年,英國殖民者揹著民國政府在西藏地圖上劃出一條齷齪的“麥克馬洪線”,此線將本屬於我國西藏地區的9萬多平方公里領土劃給了英屬印度。
由於此線是英國殖民者和西藏當局簽訂的條約,所以我國曆任政府都不承認此線的合法性。
但是印度獨立後,迅速向我國領土派兵,聲稱麥克馬洪線以南地區為印度領土。由於傳統意義上的兩國邊境並沒有嚴格的界限劃分,所以尼赫魯政府變本加厲,終於引發了兩個大國的衝突。
邊境衝突直接將印度拉下了第三世界領袖的神壇,也讓尼赫魯黯然下臺。但是印度繼承英國殖民者的擴張性政策並沒有變化,失敗後的印度政府轉而欺負周邊小國,並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
4、國際社會的默許
印度之所以能夠在南亞為所欲為,和國際社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有很大關係。
印度獨立後,正處於冷戰時期,此時的國際關係縱橫捭闔,印度因為地處波斯灣以東,面向這個印度洋,同時北可達中亞,可以說戰略位置非常重要了。
正因為如此,印度才開始被兩個超級大國重視。西方國家將印度美化為民主國家的典範,並對印度進行大規模的經濟支持,而蘇聯為了遏制南部的新興大國,也在不斷對印度進行軍事援助。
所以,印度成為兩極格局之下混得比較開的國家。靠著兩方的大量援助,印度的發展水平一度超過我國,而印度的萬國造武器也一度領先於我國。
除了扶持印度的膨脹,面對印度在南亞的擴張,兩個超級大國也是得過且過。南亞地形相對閉塞,印度在南亞的擴張不會從根本上威脅兩個超級大國的發展,所以印度在南亞可以說是如魚得水了。
況且,在美蘇看來,印度的膨脹很大程度上可以牽制北方大國的崛起,所以美蘇樂見印度的長大!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題主這個問題很怪異哈,美國為何可以在世界上為所欲為,因他有這個能力,印度為何在南亞為所欲為,自然是他有這個實力。
南亞國家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蘭卡、尼泊爾、不丹和馬爾代夫,應該說,除了一個印度之外,實在沒有一個強國,南亞地區是亞洲地區最貧困的地區,也是除非洲之外最貧困的地區了,印度在這個地區稱孤道寡,實在不是一件值得誇耀的事情。大有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的感覺。
印度的名字起源於印度河。但頗為譏諷的是,印度河發源於巴基斯坦。所以英國首相丘吉爾有句名言,印度就是個地理名詞,根本沒有印度這個國家。 印度一向把印度洋當做自己的內海。要麼做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默默無聞。但印度絕不做二流國家。這是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的豪言壯語。現在的印度已經超過他的宗主國英國。正在向一流大國挺進,(但未必能夠成功)。
而在南亞各國都對印度保持著高度的警惕和反感。巴基斯坦自不必說。天生世仇,雙方發生四次印巴戰爭就是證明,而孟加拉當年雖然依靠印度從巴基斯坦獨立而建國,也是對印度高度警惕,
孟加拉知道在軍事上無法抵禦印度,於是就採取了一個特殊的方式抵禦印度,那就是生孩子,一個小小的孟加拉(沒有遼寧的一半大)居然有兩億多人口,以一種及其特殊的方式抵禦印度。現在的印度幾乎控制了不丹,一半的尼泊爾。斯里蘭卡也積極讓第三方介入抵禦印度的影響。而且吞併了錫金。現在有吞併不丹的野心和意圖。干涉南亞各國的內政。大有建立南亞聯邦的意圖很明顯。但這個目標註定實現不了。
印度國土面積大約320萬平方公里,世界排名第七。印度軍事名列世界第第四。就軍事規模而言,印度國防力量無疑極其龐大的,其常規的軍隊總兵力大約有145萬人。幾乎可以碾壓南亞所有國家。印度最大的夢想就是,印度的野心大概就是並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吞不丹,平尼泊爾,下緬甸,實現並超越他的宗主國英國在南亞的殖民地。但他註定是個夢想。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印度在南亞為什麼可以為所欲為?有多種原因所造成這個狀態,下面“大正”就一一解析:
(一)印度在南亞綜合實力絕對的第一,有囂張的資本。看看地圖就知道,在南亞次大陸上,佔絕大部分面積的就是印度,國土面積近300萬平方公里,印度人口13億人,GDP兩萬多億美元。雖然比起來其他大國怎麼看都不怎麼樣,無論是人均GDP和國土面積都不怎麼值得稱道,但在南亞這一畝三分地上,是絕對的強權,綜合實力碾壓南亞其他國家,這也就是印度囂張的本錢。
(二)印度獨有的霸權思維決定了國家行為。
印度這個國家的整體架構是英國殖民者一手打造,包括現今的領土統一、基礎設施、以及語言體系(官方語言英語),印度自從1947年脫離英國殖民者實現了國家獨立,但英國撤出印度前搞出個印巴分治,雖然讓印度很是惱火,但內部原因十分複雜。而印度天然性的認為印度就是英屬印度殖民地的繼承者,整個南亞次大陸都應該是印度的勢力範圍(雖然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不是太買賬),甚至都屬於印度的領土,甚至認為印度的為所欲為干涉別國內政的行為,是具有天然的正義性的,是為了統一南亞事業做準備,任何阻擋印度的國家都是邪惡的。
所以我們經常看到印度出兵吞併錫金、與巴基斯坦打仗、干涉控制尼泊爾和不丹等小國的內政,還曾經出兵斯里蘭卡,所謂的幫助消滅斯里蘭卡境內的“泰米爾猛虎組織”等等拙劣的國家行為。這都是落後的英國殖民帝國主義思想繼承和現代霸權思維的具體表現,經過幾百年殖民統治印度翻了身立即學會了曾經英國主子的那一套。
(三)印度的大國夢想。
從印度獨立開始,領導人尼赫魯就宣傳要做世界上有聲色的大國,當時印度因為人口規模和英國留下大量家底支撐起來印度倡導的第三世界不結盟運動的領導地位,在國際上很是有影響力的。加上在美國和蘇聯兩個大國之間都吃的開,印度所謂的“大國夢”眼看一點一點要實現了,自然就膨脹起來,在南亞到處挑起事端,為所欲為,完全不是一個負責人大國的表現。
綜上所述,印度在南亞為所欲為,是因為本身國家實力和獨有的歷史環境造成的,但印度想要在今天成為一個合格的大國,還相差甚遠。“大正”認為今天印度完全是一個“巨嬰”國家的表現。大正看世界
印度為何橫行南亞,真相君認為有以下四點需要說明:第一,英國的遺產。英國人雖然是印度的最後一個殖民者,但是,英國為印度留下了豐富的政治遺產。英國不僅幫助印度統一,而且還將周邊的不丹,錫金,尼泊爾,斯里蘭卡等,甚至緬甸都拉開入夥。在幾十年的統治下,這些地區不可避免受到政治和經濟影響。尤其是周邊的南亞小國,經濟政治甚至掌握在印度殖民當局手中,因此,英國人走後,印度直接繼承這些影響力,就可以輕而易舉的控制,滲透周邊了。這是印度在南亞能夠橫行的歷史原因。
第二,印度體量太大。在世界範圍內,印度都無法稱作大國,強國。但是在南亞,印度那是龐然大物,因為其他都是小國,印度人口十幾億,GDP2萬多億美元,國土近300萬。都是周邊尼泊爾,錫金,不丹,馬爾代夫等的幾十,幾百倍。因此,這些國家即使聯合在一起,也沒辦法跟印度抗衡。而且,這些國家離印度太近,生命線都被印度控制,稍微反抗,印度就可以掐死你。所以,他們沒有能力,也不敢反抗,印度想怎麼玩就怎麼玩。
第三,西方的縱容。其實印度如此霸道,只要西方國家管管,印度也不可能這麼囂張。但是,遺憾的是印度一直是西方眼裡的民主典範,而且西方國家都有支持印度而打擊我們的戰略意圖。所以,無論印度在南亞幹什麼,西方好像都沒看見一樣,因此,印度在南亞可以任意的欺侮和兼併。就連印度吞併錫金,西方國家竟然屁都沒放一個。可見西方的態度。所以印度更加肆無忌憚,將南亞視作自己的地盤,不允許其他國家染指。就像美國把中南美洲看做後院一樣。
第四,印度也是不擇手段。印度為了控制這些小國也是手段百出,有直接控制外交,內政,國防的,如當年的錫金,現在的不丹。有直接控制經濟命脈,然後移民印度人的,如尼泊爾。有犧牲領土拉攏的,如孟加拉國。有支持反對派,控制其國家的,如馬爾代夫等,總之印度在南亞那也是手段用盡,文的不行來武的,武的不行直接吞。又沒有大國管,自然是為所欲為了。
歷史真相背後
南亞次大陸是喜馬拉雅山以南的一片半島型陸地,共有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馬爾代夫、不丹、尼泊爾、孟加拉國等7個國家,面積430萬平方公里,人口有16億人。其中印度國土面積298萬平方公里,人口13.24億人。
印度能夠插手南亞各國事務,在南亞為所欲為,首先是因為印度在南亞次大陸是龐然大物。印度不論是國土面積還是人口,都佔南亞次大陸的2/3強。印度GDP在世界位於第六位,在南亞也是首屈一指。南亞各國不但是小國還都是窮國,相近的地理位置相同的風土人情,自然讓南亞各國對印度依賴甚多。
其次是印度在南亞缺少制衡。印度和美國一樣,有著優良的地緣政治環境。歐洲的英法德俄各國相互制衡,中國周邊的日本、韓國都是美國盟友,各項發展條件都沒有印度、美國好。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美洲是美國的事務,南亞是印度的後院。
再次是域外大國介入的動力不足。世界警察👮美國的全球戰略重點是歐洲和中東,在歐洲防範俄羅斯復興,在中東有大量的石油資源。南亞相對比較貧窮,講究民主自由的美國看不到利益,所以缺少介入的動力。美國默許印度為所欲為,反而可以換取印度加大制衡中國的力度。
世界政治的法則就是弱肉強食,1991年海灣戰爭以來,許多國家已經被西方吃的就剩骨頭了。南亞各國如果想與中國發展關係,必須面對印度強力干涉的代價。美日印澳聯盟,美日在太平洋圍堵中國,印度在印度洋圍堵,澳大利亞在大西洋,各國分工明確,中國走的每一步都不容易。
一泓清波1
斯皮克曼曾說;“要衡量一國的外交政策,首先必須根據這個國家在世界上的位置。但是同位置比較,疆土的大小、地形和自然資源是決定一國在國際關係中地位的最重要的因素”。
對大小國家都適用。
印度尼赫魯總理
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在印度獨立前寫給女兒英迪拉表示:“我認為將來會建立一個聯綁,其中包括印度和秦朝,緬甸和錫蘭,阿富汗和其他國家。”霸權思想表露無疑,想要大國位置,不要演一個二流角色。
是受英國殖民時期的“勢力範圍”影響至今,靠興都庫什山脈和喜馬拉騅山脈的保護,以印度為中心建立緩衝國地帶,分別波斯、尼泊爾、阿富汗、錫金和緬甸做“眾星捧月”尼赫魯的心不是一般的大。
印度背靠喜馬拉雅山脈,左側阿拉伯海、右側孟加拉灣,是霍爾木茲海峽和馬六甲海峽二個在這裡石油的咽喉要道上,美國是印度洋霸主,印度是南亞印度洋霸主。
南亞有八個國家: 巴鐵,和印度是世仇,分別在1947年、1965年、1971年打三次戰爭,現在因為克什米爾的爭奪,時不時槍炮就響起,是個永遠解不開的結。尼泊爾和不丹三面受印度包圍,糧食和能源靠印度進口,基本只能乖乖聽話。而孟加拉國、斯里蘭卡和馬爾代夫隔著海、是處於半聽話狀態。至少阿富汗,內戰不斷、若即若離的關係。
戀愛的犀牛V
在南亞地區,印度是個大國,其體量和影響力遠遠大於其他南亞國家,所以,對他們產生影響是不可避免的。
長期以來,印度將南亞地區看作自己的勢力範圍和後院,反對其他域外大國插手南亞事務,要求南亞國家有事,必須先跟印度商量,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對南亞國家的影響。
但是,印度在南亞不可能也做不到為所欲為,充其量只是儘可能影響和拉住其他國家,甚至不得不在政策上做出妥協。
印度為了拉攏南亞小國,不得不提出單方面優惠援助政策,不要求對等回報。在處理與孟加拉國的飛地與邊界糾紛上,也作出一些讓步。在與尼泊爾的水資源談判上,也接受了後者堅持的多邊方式。如此種種,都是印度為了施加影響而做出單方面讓步的表現。
印度在南亞地區主要防範中國和美國的介入,對中國的一帶一路建設更是充滿警惕,屢屢干擾破壞,斯里蘭卡的建設項目擱置,就與印度有直接關係。在中巴經濟走廊建設上,印度也極想阻撓但辦法不多。
總之,印度對南亞的影響力雖然較大,但實際影響有限,儘管勉力而為,但辦法不多。
高尚濤
印度人在南亞為何能為所欲為,因為,聯合國安理會沒有制裁印度,使印度為所欲為,因為,印度人有歐盟和日本撐腰,所以,印度人膽大包天,誰也不怕,成為南亞地區的霸權主義國家,使印度人繼承了英國人的殖民主義統冶思想,把南亞地區殖民化,變為印度人的領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