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稽:王羲之最後十年(下)

會稽:王羲之最後十年(下)

點擊文章最後《瞭解更多》,即可開啟專屬您的藝術之旅!!!


王羲之出守會稽

會稽設郡始於秦朝,包括吳、越兩地。西漢時,會稽郡管轄的地域擴大,包括今天的江蘇 長江以南,茅山山脈以東,浙江大部,以及福建 全省。東晉偏安江左,會稽郡轄十縣:山陰(郡 治)、上虞、餘姚、句章、鄞、鄮 、始寧、剡、 永興、諸暨,雖然郡境大大縮小,卻包括今天的 寧波地區。

王羲之出守會稽,事出偶然。會稽內史王述喪 母,去職守喪,揚州刺史殷浩派王羲之接替王述的職務。

王羲之上任的官銜是右軍將軍、會稽內史。在 東晉,朝廷任命的封疆大吏都是帶兵鎮守一方,故 有將軍頭銜,兼領刺史。都是軍職在先,行政職務在後,這個順序不能顛倒。郡守帶軍號表示帶兵,卻少見。

王羲之的“右軍將軍”,有人排比南朝、唐朝的文獻,發現南朝的文獻多稱“右將軍”,於是認為應該是“右將軍”。但是,他們忽略了出土的《謝球墓誌》,其中記載“(謝)球妻琅琊王德光,祖羲之,右軍將軍、會稽內史”。這是第一手資料,可信度勝過那些傳抄的文獻。而且,王羲之有“右軍”之稱,這是“右軍將軍”的省稱,“右將軍”則無從簡稱“右軍”。所以我認為,應該以 “右軍將軍”為準。

王羲之“初渡浙江,便有終焉之志”,看來羲之下車伊始就打定主意終老會稽。他為何喜歡會稽?一是會稽郡地處浙東,遠離南北征戰的江淮地區,較為安寧。二是會稽多山水,風景好,且瀕 海,與王羲之天師道的信仰相合,三是當時文義冠 世的名士,如謝安、孫綽、李充、許詢、支遁,並築室會稽。

出守會稽的王羲之,在政務上的表現,講四點。

第一,勸阻朝廷北伐之舉

當時殷浩與桓溫都想帥軍北伐,爭奪北伐的 主導權,其實是爭奪率領軍隊的權力,獲得聲威。當時桓溫的勢力較大,朝廷就有點忌憚他,輔政的 會稽王司馬昱為了抑制桓溫,任用殷浩做揚州刺 史,支持殷浩帥軍北伐。

這時,王羲之寫信殷浩,申告“國家之安在於內外和”的道理,希望他消弭與桓溫的矛盾,殷浩不聽。

殷浩是名士,起自布衣,不懂軍事,他出徵之前,羲之以為必敗,寫信勸阻,殷浩執意出征,結果失敗。殷浩復圖再舉,羲之又寫信勸殷浩:“政以道勝,寬和為本,力爭武功作非所 當”。同時寫信會稽王司馬昱,認為不宜北伐, 主張退保江淮。

王羲之看到,軍興動搖東晉國力之本,造成內部種種矛盾,雖然他的主張未得高層採納,卻顯示 了他的政治見識。

第二,會稽政務

王羲之主政一方,幹了哪些事情呢?唯於 《晉書·王羲之傳》所錄書信有所反映,可以歸 納如下:

(一)東土饑荒,王羲之開倉賑貸。

(二)當時朝廷賦役繁重,會稽尤甚,羲之每上疏爭取減免,事多見從。

(三)巡檢諸縣,發現倉督監守自盜,動以萬 計,羲之上書朝廷,殺一儆百。

(四)郡內斷酒,節省糧食上萬斛。

(五)建議朝廷減輕刑名,防止逃亡,充實都邑人口。在會稽任上,羲之感受到北伐增加了百姓負擔:“覆被州符,增運千石,徵役兼至,皆以軍期,對之喪氣,罔知所厝。”政府實行連 坐法,但效果相反,“軍興以來,徵役及充運死亡叛散不返者眾”,“百姓流亡,戶口日減”, “百工醫寺,死亡絕沒,家戶空盡”。人口是生產力,是人力資源。人口流失,減少賦稅收入, 糧食無人運輸。為此,王羲之寫信尚書僕射謝 尚,建議減免死罪者長充兵役,五歲刑者充百工 醫寺,皆移家充實都邑,既可增加都邑人口,又可便於管理、防止逃亡。

(六)建議整治漕運。江南會稽一帶,江河湖海俱有,運送朝廷徵調的公糧主要走水路,稱為“漕運”。王徽之雪夜從山陰到剡縣訪名士戴逵,也是坐船走水路,清早就到了。水運好處多:運載量大,勝過車載;不用牲畜,可節省糧草成本;行駛借風力,節省人力。羲之建議:漕運時間,朝廷可限定時間,不必一再催促,歲終考其殿最,來個“末位淘汰”,末名長吏,檻車送至朝廷問罪,郡守免官,或降職,發往邊地困苦之地,以示懲罰。

王羲之在會稽的作為,自己所做的賑荒、減免 賦稅、斷酒、巡檢之外,其他是上書朝廷的建言, 從中可見他為政務實的態度。

第三,召集“蘭亭雅集”

王羲之到會稽的第三年(永和九年,三五三) 的上巳日(三月初三),以“修禊事”在山陰蘭亭召集“蘭亭雅集”,赴會者四十一人,有東土名流、屬官、前官員,以及羲之諸子,流觴曲水,賦詩飲酒,王羲之揮毫寫下《蘭亭序》。

漢晉人宴飲之事很多,盛行集會,而修禊是春日於水邊祓去宿垢的古風俗,年年舉行,因為 永和九年這一次寫下千古名跡《蘭亭序》,故而 著名後世。

這次蘭亭雅集,有了詩歌的蘭亭 —— 《蘭 亭詩集》,有了文章的蘭亭 —— 王羲之《蘭亭集 序》、孫綽《蘭亭後序》,有了書法的蘭亭 —— 王羲之行書《蘭亭序》稿本,還有了書法聖地的 蘭亭。古人曾經說:若無王羲之,蘭亭則蕪沒於 空山。

當年集會之地的蘭亭,究竟在哪裡,很多人 寫過考察的文章。我信服歷史地理學家陳橋驛的 考察。

他在《水經注校證》中說:蘭亭原是亭堠之 亭,縣以下的一個行政區劃單位。作為名勝古蹟 的蘭亭,東晉一代曾經三變:原在天柱山下的鑑湖 (即長湖,宋代起流行鑑湖之名)湖口,後遷亭於 湖中蘭渚,又從湖中遷到天柱山頂。南朝陳、梁 之間,蘭亭又遷到湖中。北宋末葉,蘭亭移建天 章寺,並建鵝池、墨池,引溪流相注。明朝嘉靖年 間,紹興知府沈某在天章寺故址以北重建蘭亭,此 後亭址再未變遷,清朝又數次修建,形成我們今天所見的蘭亭格局。

陳橋驛認為,蘭亭之會的蘭亭,在天柱山下的 鑑湖湖口。

王羲之集會修禊的蘭亭地貌,王羲之《蘭亭 序》描寫:『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 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孫綽《蘭亭後序》也有描 述:『暮春之始,禊於南澗之濱,高嶺千尋,長湖 萬頃。』這與現在蘭亭的地貌顯然不符。

第四,辭官誓墓

永和十一年(三五五)春,王羲之稱病辭官。他身體確實有病,可是辭官後不遠千里到處遊玩, 可見“病”是託詞,實際上是羲之與前任王述的矛 盾所致。

王述少有聲望,與王羲之齊名,但羲之一直瞧不上他。王述出守會稽時,羲之曾說:“懷祖正當 作尚書,投老可得僕射,更求會稽,便自邈然。”以為王述的仕途到此為止,再無升遷希望。 王述喪母,去職在會稽境內守喪。羲之到會稽上任,出於禮節到王述家裡弔唁一次,不再登門。王述在家,每當聽到羲之巡遊郡內的號角聲,以為羲之會來看望他,馬上把家裡灑掃乾淨,等候羲之,卻都是白等一場,如此者累年, 因此懷恨在心。

永和十年(三五四),好友揚州刺史殷浩北 伐失敗,桓溫彈劾殷浩,朝廷無奈,廢殷浩為庶人,徙於東陽郡信安縣閒居。接任揚州刺史者, 偏偏是王述。他以牙還牙,上任前周行會稽郡 境,就是不過羲之家門,離開會稽時,與羲之一別而去。

王述上任揚州刺史之後,一面是羲之心情不 爽,恥為其下。一面是王述找茬報復羲之,檢察會 稽郡的“刑政”,弄得主吏疲於應對,羲之感到王 述在羞辱他。羲之氣得向諸子發牢騷:“我比王 述,不差分毫,而今官位懸殊,都是你們不及王述 的兒子王坦之造成的。”羲之不能忍受王述的羞 辱,於是『骨鯁』起來,撂挑子不幹了,主動終結 了自己的仕途,表示他的『抗議』。為了表示自己 的決心,羲之寫了一篇誓文,併到父母墓前鄭重宣 讀,發誓不再做官。

《晉書·王羲之傳》錄有《告誓文》。我讀唐人的筆記,說《告誓文》墨跡藏在誰誰誰家,現在是見不到了。後來有行書《告誓文》的單刻帖本, 是偽刻。

王羲之賦閒會稽

王羲之辭官之後,常和友人結伴,到處旅遊。 《晉書·王羲之傳》說:“羲之既去官,與東土人 士盡山水之遊,弋釣為娛。” 賦閒後,羲之最初住在山陰城北蕺山下,後來遷出山陰。他寫于山陰的草書《初月帖》,有一句 “昨至此”,表示到了山陰。如果那時羲之還住在山陰,按他的用語習慣,回到家應該說“昨還”,可見《初月帖》是羲之出遊期間路過山陰寫的一封信,那時已經不住山陰了。

王羲之晚年“與道士許邁共修服食,採藥石不遠千里,遍遊東中諸郡,窮諸名山,泛滄海”。可見遊山玩水也是為了採集服食所需的藥石材料。羲之寫給益州刺史周撫的書信(唐人裝成《十七帖》),就有索取藥材、收到藥材的記錄。

魏晉有服食之風,有錢的士族才辦得到。服食就是吃一種叫“五石散”的藥。吃了這種藥,須喝溫酒,於是身體發熱,要到外面去散步,叫做“行 散”,感覺身體飄飄欲仙。因為身體發熱,只能穿 舊衣裳,以免碰傷皮膚。衣服舊,又不常洗,容易 長蝨子,名士們坐在一起,一面清談,一面捫蝨, 叫做“捫蝨而談”。魏晉名士有很多奇怪的事情, 後人眼裡視為名士的風度,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這篇文章分析得很透徹,大家應該去讀讀。

服食是為了養生,能得一時的快感,卻大大傷 害身體,王羲之晚年身體不好,也是服食的後果。

羲之晚年的生活情形,在他寫給謝萬的信中 還透露了其他信息:“比當與安石東遊山海,並行 田視地利,頤養閒暇。衣食之餘,欲與親知時共歡 宴,雖不能興言高詠,銜杯引滿,語田裡所行,故 以為撫掌之資,其為得意,可勝言邪!”看來,羲之與謝安在山陰之東置有田產,所以要到那邊巡察農作物的生長情況、農田的地利條件,這是士族“頤養閒暇”的物質基礎。時常與朋友宴會,銜杯飲酒,談論巡察農田的見聞。

在家裡享受天倫之樂,又是一番景象:“頃東遊還,修植桑果,今盛敷榮,率諸子,抱弱孫,遊 觀其間,有一味之甘,割而分之,以娛目前。雖植 德無殊邈,猶欲教養子孫以敦厚退讓。”

晚年的王羲之還有兩個心願:一個是為王獻之完婚,一個是到四川登汶嶺、遊峨嵋。這兩個心願,文獻裡沒有記載,我是在王羲之尺牘裡讀 到的。

先說第一個心願。

王羲之晚年,諸子唯有獻之未婚。羲之寫給益州刺史周撫的尺牘《兒女帖》說:“吾有七男一女,唯一小者,尚未婚耳”,這個未婚的“小者” 就是獻之。

羲之晚年寫給妻弟郗愔的尺牘《中郎女帖》 說:“郗曇之女正當談婚論嫁的年齡,此前我跟你 說到婚嫁的事情,你跟郗曇說過沒有?郗曇出鎮在 外,你是他的兄長,這門婚事你作主就可以了。”

將這兩封信的內容結合起來看,可以知道羲 之晚年正在為獻之的婚事操心,寫信催促郗愔定下 這門婚事。

第二個願望是遠遊四川汶嶺、峨嵋山。在他 寫給周撫的兩件尺牘裡都曾提到。《蜀都帖》說:“想足下鎮彼土未有動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 汶嶺、峨嵋而旋,實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馳 於彼矣。”羲之逝世那年寫的《七十帖》還在說: “以爾要欲一遊汶領,非復常言。足下但當保護, 以俟此期,勿謂虛言。”汶嶺,就是二〇〇八年發 生汶川大地震的那個地方。

羲之在《兒女帖》中告訴周撫,這兩件事情,他是這樣安排的:“唯一小者尚未婚耳。過此一 婚,便得至彼。”先為獻之完婚,盡父親的責任, 然後去成都“登汶嶺、峨嵋”。

羲之是位好父親,可是天公不作美,獻之未成婚羲之就去世了,登汶嶺、峨嵋的心願也成了泡影。

晚年的王羲之,病痛纏身。他在寫給親友的尺牘中屢屢說及“吾乏劣”,“吾故羸乏”,“吾如今尚劣劣,又晚熱未有定”,“日前耳手亦惡”, 等等。

他經常鬧病:“吾下勢腹痛”,“吾胛痛劇”,“吾疾患遲速無常”。 常嘔吐,稍微吃一點東西就要吐:“吾昨暮復大吐,小噉物便爾”。

藉助服食,效果也不好:“得散力,煩不得眠,食至少,疾患經日”。

逢陰天,腫痛更加嚴重:“吾腫,得此霖雨轉遽”。

年老怕寒,冬季更為難堪:“吾陟冬節,便覺風動,日日增甚,至去月十日,便至委篤”。

對於疾病,羲之束手無策:“僕下連連不斷,無所一欲,噉則不消化,諸弊甚,不知何以救之”。

他說看不到康復的希望:“吾遂沉滯兼下,如近數日,分無復理”。最後病痛而死,得了解脫。

王羲之會稽時期的書法

我對王羲之傳世書帖做過一些考察,許多名跡 寫於會稽時期,最著名的一件作品當然是大名鼎鼎 的行書《蘭亭序》。南朝書學文獻所記王羲之書法 軼事,如蕺山題扇、戲書棐幾、寫經換鵝、掣筆不 脫等等,都發生在會稽時期。

南朝人看到的羲之書跡遠比我們多,有早年的,有中年的,有晚年的,他們有舍有取,不是一味稱讚。

南朝宋虞龢《論書表》說:“羲之所書紫紙,多是少年臨川時跡,既不足觀,亦無所 取。”虞龢否定的“少年臨川時跡”,指羲之三十歲左右做臨川太守時期的書跡。還有“羲之書,在始未有奇殊,不勝庾翼、郗愔”這麼一句話,庾翼比羲之小几歲,郗愔比羲之小上十歲,同年齡段相比的話,羲之不勝庾翼、郗愔。又說羲之“末年”的書法“乃造其極”,末年指羲之會稽時期的書跡。

梁朝陶弘景《與梁武帝論書啟》也說羲之前 期書法不怎麼樣,晚年書法皆是“好跡”。

羲之書法的轉折點在什麼時候?我曾經寫過一篇討論庾翼書法位望的文章,其中涉及這個問題。我認為羲之書法的轉折階段在四十歲之後。那時羲之賦閒京師建康,庾翼則出鎮荊州,領兵在外。南齊書家王僧虔《論書》記載,庾翼在荊州知道庾氏子弟學王羲之書後,修家書與都下:“小兒輩乃賤家雞,皆學逸少書。須吾還,當比之。”這件事,唐朝許嵩《建康實錄》(卷八)也有記載: 庾翼“善草書,子弟皆效之。后王羲之書盛,內外官重,翼甚不平,在荊州,寄書於家,曰:‘兒子輩賤家雞,好野鶩’。”庾翼書法位望原在羲之之上,現在庾家子弟皆學王羲之,這是王羲之四十以 後書名始盛的消息。

羲之四十歲,在永和之前。到了穆帝永和年間,特別是永和七年(三五一)羲之來到會稽之後,他的書法進入高峰期,所以陶弘景說,羲之“好跡,皆是向在會稽時永和十許年中者。”

依據古人的記載,我對王羲之的書法人生作了一個大致的分期。

(一)習字的青少年階段:二十歲(三二二)之 前,師法兩位老師,先是衛夫人,後是伯父王廙。

(二)書法不足觀階段:三十歲之前(三三二以 前),羲之作書“未有奇殊”,“不勝庾翼、郗愔”。

(三)初露頭角階段:三十歲到四十歲之間 (三三三 — 三四二以前)。王羲之學古有成,章草達到頓還張芝草書舊觀的程度,庾翼讚歎“煥若神 明”。王羲之章草《豹奴帖》、行書《姨母帖》當是這一時期的書跡。

(四)名聲大振階段:四十歲到四十八歲 (三四二 — 三五〇前)。此一時期,羲之的三體書法“俱變古形”,自成一家之法,聲望鵲起,朝野仿效。虞龢《論書表》記載:羲之嘗自書表與穆帝,帝使張翼寫效,一毫不異,題後答之。羲之初不覺,更詳看,乃嘆曰:“小人幾欲亂真。”張翼因善於模仿王羲之書法而成名。

(五)遒美之極階段:四十九歲至五十九歲的會稽時期(三五一 — 三六一)。王羲之遒美之作大多寫於這一時期,如著名的《蘭亭序》 (三五三),以及《兒女帖》《初月帖》《寒切帖》《中郎女帖》《蜀都帖》《七十帖》等等。

摘自:上海市書法家協會訂閱號

點擊《瞭解更多》,即可開啟專屬您的藝術之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